APP下载

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及实现路径

2021-08-30苟灵生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710055

关键词:子代代际供给

苟灵生, 刘 儒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55)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策略。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让每个农村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根基之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教育减贫怎样落到实处,如何破解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现实困境,增强脱贫人口的信心和动力,以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探析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和实现路径。

一、研究背景

教育供给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教育培训和教育服务活动等。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和导致贫困发生的相关条件,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其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中不得不沿袭父母贫困的资源、生产生活条件等。中国的贫困主要发生在农村,因此,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让农村青年一代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

(一)教育供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致力于解决农村教育供给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政府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来缓解代际贫困传递,通过多种手段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水平。教育供给使人力资本的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农村人口科技素养和能力大大提高。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教育供给的核心要义在于将教育特色优势与乡村发展短板相结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技术经验等要素促进乡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教育供给往往也体现在教育扶贫的实践中。教育扶贫作为制度规范会对相关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和信心产生影响。

(二)农村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愿望不断增强,因此,教育供给是解决农村社会民生问题的基础与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城乡教育供给不平衡造成城乡劳动力素质差别愈加严重,从而阻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供给不充分也导致农民贫困或脱贫人口返贫。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同时农业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有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24%,初中占44.68%,高中占46.45%;大专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只有5.56%[1]。研究显示,父代的受教育水平与其对子代教育期望值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辈,会想方设法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生活技能。而农村贫困地区因理念落后和经济困难,而不重视或没有能力和条件投入子女教育。

王晓军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38.47%左右的受访贫困户存在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大约有66.48%的受访者认为接受技能教育门槛高,有49.37%的贫困户表示缺乏教育供给保证条件[3]。

我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教育供给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因此,研究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和实现路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

目前关于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际经济收入传递程度的测算方面。学者们提出教育供给不平等、经济发展不平衡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代际传递,而对于贫困是如何传递到下一代的机制,少有从统一的系统交互式架构和耦合视角解析来分析,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教育供给与贫困代际的传递

1.教育供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内生性变量。教育供给不仅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使其具有更加开阔的眼界、独立的思考、理性的判断和创新的能力;增加教育供给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途径。

2.子代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父代受教育水平影响子代受教育水平。如果父代受教育水平良好,子代受教育的回报率会更高,子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表现出更大的教育需求,更强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创新能力,从而在未来的生活当中子代能够较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成为社会的引领者;面对社会各种变迁,他们会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高内聚性和低耦合性

本文基于系统耦合方法来探讨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一是系统耦合的相关性、紧密性度量集中。知识技能、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在自由竞争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中表现为正比关系。二是系统耦合的相互联系、紧密程度及独立性不够明显和完整。可能的原因在于社会资本、劳动能力和生产要素被看成是教育回报的主要衡量因素,也可能是因为整体教育质量在不断提升。三是系统高内聚性-低耦合性的传递中,从正耦合的关系来看,高内聚性变量和低耦合性变量都是模型中的变量,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互补与差异的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把直接观察变量放在矩形框中,潜变量放在高内聚性静态或者低耦合动态中。直线箭头代表的是变量间的直接关系,如贫困代际传递与劳动力需求、教育供给与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本重组等;曲线箭头代表的是外生变量的二元相关并列关系,如贫困代际传递、教育供给与经济发展,劳动力需求、生产要素投入与社会资本重组等。(1)直接效益(X1→Y1)体现在个人心理和物质生活两个不同的层面。教育能够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能够从事自由程度更高、经济收入更高的工作,使其在心里层面和物质层面均获得一种成就感。(2)中介效应(X2→Y2)体现在关联循环效用层面。个体接受教育供给能够获得人力资本和知识技能,并使其转化成一种可带来收益性的资本。(3)间接效应(X3→Y3)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家庭条件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机会的获得,但是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普及和丰富,这种影响会逐渐降低和减弱,通过强化对教育的普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素质劳动力在劳动力资本市场上的流动。

(三)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演化过程

首先,教育投入带来的基础设施改善和经济发展能拉动劳动力需求,劳动力的投入又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专业化水平和人力资本规模效应不断得到强化;其次,在教育供给进程中,基础教育的投入和较高教育水平劳动力要素能力的投入能形成对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人力资本的替代,实现农村人力资本重组,促使农村劳动力集聚、扩散和提升;同时通过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升能够从各方面提升技术水平和技能水平;再次,随着贫困人口的不断减少,人们可以拥有充裕的资金进行经济投资和教育投入,进而提升整体的教育供给传递水平与经济发展创新能力,提高系统耦合水平。如图2所示,教育供给、贫困代际传递与农村经济发展也是系统耦合跃迁的关键点,教育供给为结构转型点,贫困代际传递与农村经济发展为驱动点。特别是以教育供给点为界,以知识技术、基础设施引进与要素劳动力引智,实现人力资本的增量积累、经济的结构化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劳动力需求、产业集群诸 “外源性”因素突破系统阈值;主要以人力资本的存量释放、人的劳动价值彰显、人力资本素质提升效率为主,并辅以教育供给水平、质量、规模的改善,实现内生突破系统阈值,最终实现系统的持续演化过程。

图2 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演化过程模型

(四)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逻辑关系

1.教育供给提升了人力资本要素生产效率,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发展契机。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力资本侧重规模扩张相比,教育供给则倡导科学推进人力资本要素生产效率一体化发展,谋求教育供给打破二元壁垒、加强教育资源利用的发展新格局。当前正处在乡村振兴的转型期,应借助新型教育供给提升人力资本环境,依托教育供给的市场调节和配置作用,不断挖掘、释放教育供给对于人力资本要素在技术管理、资本融通以及带动本地人口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潜力。在正向耦合的关系中,教育供给为人们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劳动力资源等方面支持,有利于农业产业集聚,使子代获得更多工作机会、更加优厚的收入和报酬[4]。

2.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进一步释放了教育供给的内生潜力与活力。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城乡融合程度的不断提高、民众教育消费能力的持续增强,减缓贫困代际传递成为驱动农村教育产业整合、实现农村人口提质增收的核心动力。一般来说,农村贫困地区先天和后天资源条件不足,而教育作为一项民生事业得益于国家教育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对劳动力进行要素投入、教育培训等,促进大量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教育扶贫直接目标是减缓农村人口绝对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供给为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提供更多的新型农村劳动力,创造农业财富的技术支持和智力因素要素,创造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教育供给体现的是教育属性的变化,教育扶贫体现的是贫困属性的变化。教育供给形成教育扶贫的实践使命和价值导向,契合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逻辑整合。

三、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实现路径

教育可以使人们摆脱贫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低、文化观念落后,知识、技术及自我创新能力不足,其根本是教育落后。因此,在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实现路径上要构建适宜的发展模式、科学的动力机制和健全的保障机制。

(一)发展模式

1.构建以教育资源投入提升教育水平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较大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充分占有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必须加大师资力量、信息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投入。一是引进人才,待遇留人。要因势利导,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鼓励城市教师转岗1~2年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适当增加农村贫困地区教师工资待遇。通过相关政策和免费师范生、特岗计划、扶贫支教、银龄讲学计划等项目使一大批优秀人员充实到农村基础教育中去。二是加强乡村网络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校园信息化教育建设的步伐,建立与城市地区校园之间的信息流动常态化的制度,丰富教育网络建设和网络资源数据库建设手段,缩小农村大地区“网络”教育技术与城市的差距,从源头上建立贫困传递的预防机制。三是加大国家对教育的直接投入。通过政府直接经费投入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2.提升教育扶贫资源配置效率的发展模式。教育扶贫是以教育资源有效配置为核心的教育精准投入[4]。应以广大人民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目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既要发挥教育市场对教育资源的调节作用,又要依靠政府部门资源分配政策,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提升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化条件下,既要发挥城市教育对教育扶贫资源配置的正向传递作用和影响,也要重视农村教育这个反作用的反馈作用。通过多种融合实现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双向动力机制

1.重视教育供给可改变子代个人期望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联。子代的个人期望、教育水平会影响贫困代际传递。子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就有机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提升对职业的满意度和认知度。教育供给改变子代的个人期望与贫困代际传递的正向耦合力需要建立二者良好的互动关系。如果父代与子代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个人期望、认知理念、行为惯例等相同或相似,就难以重视教育意愿转移。一方面,父代与子代的教育供给关联观点差异会造成双方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互斥力对双方会做正功,那么双方都能获得经济收益或者减少损失。因此,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父代与子代教育水平和子代基本教育供给可以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激活农村人口的内生动力,促使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耦合跃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是一个人的精神信念,属于内力、内因,如果没有激活内在动力,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外在的经济帮扶,政府部门帮扶的再多,也不能从内心深处解决问题[5]。教育扶贫是解决农村贫困的内生动力。教育扶贫以政策投入和资源倾斜为导向,通过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激活农村人口内生创造能力。可以说,乡村振兴的出路在于教育,教育振兴的出路在于激活农民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三)完善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保障机制

1.健全农村人口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当前我国政府帮扶工作的重点仍是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自身需求不足、发展技能弱,这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内在因素。教育扶贫和其他扶贫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教育扶贫可以促进劳动者能力全方位的提升,使贫困人口掌握摆脱贫困的本领。要健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培训、教育保障机制,多渠道保障农民教育供给水平。可以将农村的闲置校舍扩建为农民寄宿制业余学校,聘请有农业生产经验、带头发家致富的“行家里手”和有一定威望的乡贤担任教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从基础上提高农村人口教育水平,增强人口知识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教育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还体现在它承载着增加人力资本,为社会阶层提供流动的公平机会,有益于整个社会系统的动力循环和良性运转。教育对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使其成为人力资本形成的“孵化器”,人力资本从根本上助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6]。要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把党和政府教育供给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落实落细,对农村青壮年进行职业教育、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新产业培育以及农产品营销、农村金融、乡村文化等方面的培训,使教育战略成为贫困人口内驱动力和“造血式”的必要选择。

2.健全低收入者接受教育、增强能力、减贫致富的保障机制。扶贫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者”。要使低收入者通过接受教育,增强能力,从而脱贫致富。把先进的理念、技术、方法、经验传授给他们。重视农业人口人力资本投资和农业人口生活质量的提升,突出农业人口地缘优势,积极广泛动员,创新工作机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保持动力和活力;在农村教育“投资”功能上,尽量减少农村教育供给系统的低耦合性,尽量减少教育投资的变更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从家庭发展角度上,保障中等收入家庭对子女教育的直接投入的衔接性和持续性;从贫困发生的内因入手,通过教育等举措改变贫困人口思想上的惰性,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四、结 语

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了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的远景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将成为贫困治理的重点。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伟大的事业,仍将是缓解相对贫困的主要途径。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知识技能提升和创造幸福生活的根本。教育扶贫的远景和图式是政策映照下的“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合力,是乡村教育振兴和农业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着力点。要完善和优化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农村人口技能培训,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家庭人口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教育是人类社会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教育供给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扶贫是帮扶的手段和措施,教育供给体现的是从外源性动力转向内源性动力的教育扶贫观念,教育供给必将减少非农就业比例,把“扶贫”转向“防贫”,实现教育、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发展。应建立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和人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提升的长效机制。未来社会,必将实现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子代代际供给
孕前肥胖、孕期增重过度与子代健康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
——论代际批评的“有效”“有限”及其意义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材用樟树子代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长期低剂量金雀异黄素导致雄性子代大鼠肥胖及其机制研究
不同种源文冠果优良子代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