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转型研究*——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021-08-30李晓亮陈德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院校

李晓亮,陈德明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2.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1 地方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转型困境

1.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回顾

上世纪90年代,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旨在培养社会体育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随后国内其他高校陆续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因社会体育范畴过于宽泛,支撑专业发展的专业理论体系过于庞大,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并不明确,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影响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二十一世纪初,经国家教育部批注,将社会体育专业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结合地方体育产业发展人才实际需求,陆续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1.2 地方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困境

1)人才培养同质化趋向。地方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多依托于体育教育专业,在师资结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环节,与体育教育专业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进而导致出现人才培养的同质化[1];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师资水平决定专业建设水平,地方本科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与招生规模存在着不协调,导致生师比较高,且诸多的专任教师欠缺行业从业经历,导致知识、能力结构与人才培养需求出现不协调,在行业专家引入方面也存在着经费不足、人员较少等问题;3)校内实训场地建设滞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对接社会体育岗位,且专业方向设置均与地方社会体育发展需求向契合,所需要的实训场地种类繁多,因办学经费限制,校内实训场地建设进展缓慢,并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应用能力;4)就业水平不乐观[2]。毕业生就业收到家长的影响较大,家长认为体育专业毕业指向是体育教师,从事其他行业不稳定,最终导致毕业生多选择考取体育教师岗位,放弃原有专业岗位。

2 地方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转型机遇

2.1 政策驱动是支撑

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为更好的实现地方本科院校的功能与价值,2015年,国家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3],文件明确提出: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要转变人才培养方式,积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开启了地方本科院校应用转型的序幕。2021年,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又进一步提出了“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转型已然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标。体育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类学科,应用性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本质特征[5]。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自设置以来,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宽泛性,诸多院校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设置了专业方向,并依据专业方向设置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突出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育,实践性课程比例较低,最终导致应用能力培养不强。应用转型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含了培养目标的转型、教育思想的转型、教学模式的转型以及课堂革命,但其落脚点就是突出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初心契合,利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国家提出的高等教育转型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政策驱动。

2.2 产业驱动是核心

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0年后的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了加强与扶持体育产业发展。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带来的产业人才需求问题也逐步凸显,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体育产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已然成为体育专业良性发展必然要解决的问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立足社会体育事业发展,重点解决体育产业发展人才的输送。地方本科院校立足地方体育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地方健康健身、技能培训、体育文旅等产业发展,且体育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愈加专业,不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进一步清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2.3 社会需求是前提

1)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够突出。企业方迫切希望能够招聘到符合岗位需要、能够即时上岗的专业人才,而现今的毕业生进入企业的人才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企业方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培养成本;2)应用能力水平低。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了知识体系主导的理念,忽略了应用能力培养,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应用能力不强;3)专业能力欠缺。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有效地与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培养体系,专任教师行业背景薄弱,不能够将行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导致学生专业能力塑造不够突出。基于上述原因分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迫切需要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问题,贯彻转型发展的基本理念,构建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2.4 教育条件是保障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逐步增加,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得到了保障,特别是诸多的扶持政策出台,使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场地器材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等环节,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硬件基础。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线上教学手段逐步丰富与完善,建立了校际间、学校与社会间的距离,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开展共享、共建,达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 地方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转型策略

3.1 研究个案代表性与典型性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河北省内唯一一所全日制民族类本科院校,2015年获批河北省转型试点校,并获批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批全国五所“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学校,也是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产教融合工程建设”项目基地校,2016年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是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首批试点院校,2020年获批河北省创业大学,同年获评河北省转型示范校。从办学理念与办学层次分析,属典型的地方本科转型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在原社会体育专科专业基础上建立的,通过融入应用转型理念的专业建设过程,在课程建设、教改研究、师资队伍、竞赛训练、服务社会、毕业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课程建设方面,现已获批应用型课程7门、校企合作课程3门、线上课程1门,上述课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有力的支撑;2)教改研究方面,完成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上述改革项目革新了教育教学方法,积极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获批双师型教师13人,获得职业资格考评员、培训师资质7人次,建立行业专家外聘教师库,聘请行业专家40余人次,丰富了师资队伍结构比例;4)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共建立校企合作单位9家,涵盖了健身指导、运动技能培训、营地指导、研学培训等行业领域。5)竞赛训练方面,获得国家级比赛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1人次,获得河北省职业技能比赛三等奖4人次;6)服务社会方面,积极参与冰雪运动普及推广,服务30余万人次进行滑雪技能学习,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滑雪教练、游泳救生员、游泳教练、跆拳道教练、山地户外教练等职业资格400余人次;7)毕业就业方面,80%以上毕业生从事体育相关工作,15人次考取硕士研究生。

3.2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具备与之匹配的教学理念。为达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高阶学习为最终评价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将以往以学校、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既要明确人才培养地指向性,又要兼顾学生的实际需求;“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就是要解决人才培养的应用性问题,确保培养的人才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以高阶学习为最终评价标准”就是摒弃传统的以知识能力体系灌输的评价标准,转为高阶思维培养、注重学生未来发展的评价模式。

图1 应用型人才培养路线

3.3 培养路径

3.3.1 专业建设

图2 基于OBE模式的培养方案设计

为顺利开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转型工作,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如下工作。构建“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即“三结合”“三贯穿”“三突出”。“三结合”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相结合、知行一体与校企协同相结合;“三贯穿”为课程思政贯穿、实践教学贯穿、多元评价贯穿;“三突出”为突出自主学习、突出能力导向、突出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采用OBE教育理念,按照出口倒推的方式,层层设计,最终确立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上,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设置课程内容;

图3 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体系

在实践教学上,除课内实践外,设置了实践平台类课程,重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确保专业建设顺利持续开展,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要求,在目标规格、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条件保障、质量评价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形成闭环系统。为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融入了校历史文化旅游专业集群,通过打破专业壁垒,形成专业间资源共享,尊重学生兴趣与需求,将人才培养与承德地域产业链对接,支撑承德市文旅产业人才供给;为体现人才培养应用性,建立了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体系的培养主线,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作为毕业要求;为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结合承德地域特色,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了中华传统体育、冰雪运动类课程。

3.3.2 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支撑人才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施过程是人才素质与专业能力塑造的过程。为确保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按照课程建设“知识能力的匹配度、教学方法的适宜度、教学内容的达标度、教学评价的准确度”思想,开展如下工作:在课程的结构系统方面,依据OBE理念,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一一对应,做好课程对人才培养能力体系的有效支撑;在课程的内容体系方面,遵循OBE理念开展知识体系设计,通过“抛开教材建课程”的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在课程目标设置环节,提出了提升课程高阶性、突出课程创新性、增加课程挑战度的课程目标建设要求;在课程的教学团队方面,开展了“教师组”对应“课程群”建设方案,通过建立“老、中、青”课程团队的方式,开展课程教研、项目申报、实施教学,形成合力,达到传帮带的作用;在课程改革方面,开展了应用型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一流课程、优质实验(实训)课程建设工作;在课程资源利用方面,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校外教学基地,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在服务平台利用方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课堂革命,使用雨课堂、学习通、钉钉APP、蓝墨云班课、腾讯课堂等软件工具辅助教学;在教学形式方面,采用了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授课形式;在考核评价方面,摒弃了以往终结式评价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能力过程性培养。

图4 课程建设结构模型

3.3.3 实践教学

图5 “三维四段”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为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为此,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了“三维四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基础认知性实践、专业应用性实践、综合创新性实践三个维度,专业见习、专业演习、专业实习、专业研习四个阶段。为确保专业实践的顺利开展,在第三、四学期和第五、六学期间以及第六、七学期间,增设了3个小学期,并借助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上述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尽早了解产业、行业发展动态,快速了解专业对应从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实践过程,学生更好地与行业专家接触,接受行业专家指导,提升了专业能力塑造速度,利于学生毕业就业,在此过程中,又能够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号召,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融入“见习、演习、实习、研习”过程,并进行培养与实践。为确保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就必须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引入社会资源,完善教育教学条件,建立“产、学、研”“双导师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同时,实践教学基地的种类要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确保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图6 融入“工匠精神”实践教学体系

3.3.4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新形势而提出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建立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依托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家里了创新创业训练体系;依托学校、承德市、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了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依托教师科研项目、毕业论文等科研活动,建立了创新创业“导师+”体系,并引入“SYB”培训项目,对四年级即将毕业学生开展培训工作。逐步积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

4 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地方体育事业发展培育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地方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应用转型,不仅适宜于专业自身特点,又能够有效带动专业建设与发展。应用转型需要协同发展,需要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实施掌握行业产业发展动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使之匹配社会需求,进而完成高等教育育人使命。

猜你喜欢

应用型转型院校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