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分析

2021-08-29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马帅

区域治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青岛市垃圾居民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马帅

一、前言

中国是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提出垃圾分类的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垃圾分类在当时并没有实施,而是从国外开始的,如德国、日本等[1]。自2019年7月1日上海开始执行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我国的垃圾分类开始受到广泛关注[2]。通过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实现变废为宝,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3]。垃圾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可能会出现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甚至造成垃圾围城的危险。2019年12月11日,《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发布,标志着青岛市垃圾分类也将进入“法治时代”,将实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对于违反办法规定的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本文通过查阅青岛市统计年鉴数据并结合新闻报道和政府公告,针对青岛市即将实施的垃圾强制分类的背景、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多次垃圾分类试点存在的问题做出简要分析。

二、背景

自2000年起,青岛市就已经开始进行垃圾分类试点[4],20年来,先后在不同社区进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近年来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为了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办公室在新开通的试点区粘贴展示板,向居民发出信函和垃圾分类指导,免费为全区居民提供家居分类垃圾桶和可降解环保分类垃圾袋,还在社区、学校等地组织垃圾分类科目培训活动,传播垃圾分类知识。在垃圾收运过程中,要对垃圾中转站进行改造,配备专门的垃圾分类收集车辆,对分类后的垃圾分别进行收集和运输。在处置过程中,陆续建成了堆肥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设施。为了回收资源,与资源回收公司合作,还在街道上设立了废旧衣物回收箱。虽然垃圾分类在青岛已经实行多年,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垃圾“一包丢”的现象依然是大部分社区的常态。居民们都听说过垃圾分类,然而真正能准确地将垃圾分类的人并不多,能准确分类并且能坚持分类的人更是少。垃圾分类多年来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不兼容,例如在垃圾源头,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缺乏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宣传的范围受限;在运输环节,居民辛辛苦苦地将垃圾分好类,分别投放,结果发现垃圾被倒入了同一个垃圾车运走了;在垃圾处理的过程,若垃圾不按类别处理前期的分类也等于做了无用功。

三、现状及问题

(一)青岛市垃圾分类现状

从2011年—2018年青岛市总体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数据情况来看,如表1所示,随着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生活垃圾清运量总体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11年1月1日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再启动,2011年到2012年生活垃圾清运量由135万吨增长到147万吨,在2013年垃圾分类实施的效果最好,生活垃圾清运量降至最小值111万吨,随后持续增加,至2018年底生活垃圾清运量增长到268万吨,翻了一倍多,而2018年的粮食产量只有263545吨(约26万吨),都不到垃圾清运量的10%,垃圾围城的危机越发强烈;2011年至2018年,清运的生活垃圾全部可以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随着生活垃圾的增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逐年调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15年至2016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提升了将近一倍;市容环卫专用车辆总数由2011年807辆增加到2017年7236辆,增加了近9倍,至2018年底,市容环卫专用车辆总数减少到6194辆,减少了1042辆,通过环卫专用车辆总数的变化可以看出青岛市垃圾运输环节正在逐步进行调整改变。

表1 青岛市生活垃圾处理量情况

在垃圾处理方面,形成了焚烧发电处理、生物化学处理、卫生填埋处理等多元化处理模式相结合的垃圾处理方式。在建立完善体系方面,青岛市城市管理局下发了《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等指导性文件,从管理、组织、收运、奖励等方面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形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各环节的衔接上,青岛已装备和建设了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分类收集运输、终端分类加工等设施。

(二)青岛市垃圾分类问题分析

青岛市从开始进行垃圾分类试点至今,已有20年的时间了,先后在不同区域进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据青岛政务网发布的信息显示,先后在2004年、2007年、2008年、2013年开展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较为显著。在政府信箱中,有很多市民就垃圾分类问题向政府提出的询问、发表的自己对垃圾分类的意见和看法、反映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等,就2019年1年的时间,政府信箱收到的市民有关垃圾分类的信件达到近60封,充分体现了青岛市民对垃圾分类是有很高的关注度。据市民反映情况,得出以下影响垃圾分类的障碍。

1.执行力度不够

青岛市的一些小区安装了垃圾分类设施后,市民反映存在的一些问题:

(1)街道、居委会的负责接管人员没有现场监督、指导,基本设施都不全:没有旧衣物回收箱,可回收垃圾的桶太小,其他垃圾桶设置不合理。

(2)设施安装以后没有及时的宣传、培训,全靠居民主动了解,即便设置了也等于没有设置,成为了摆设。

2.资金条件不足

市南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分类垃圾袋政府免费发,但是由于资金问题,并不是所有社区都实行,还有很多居民没有领到政府免费发的垃圾袋,引起部分市民的不满。试行了多年,并没有全面实行垃圾分袋分类。市政府部门表示2019年市南区将实现居民区垃圾分类全覆盖,但分类垃圾袋仅为前期促进垃圾分类鼓励性措施,并非区域内全部居民发放,后期若资金条件允许,将陆续为居民发放分类垃圾袋。

3.处理设施跟不上

在部分地区,也有一些居民表示担心,认认真真地把垃圾分好类一袋袋装好,并分别将不同类别的垃圾丢进了社区的分类垃圾桶,但后来发现环卫工人并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所有的垃圾都混合着装进了垃圾车里,最后混在一起填埋或焚烧。这样极大地损害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4.垃圾分类费时费力

分类后的垃圾能否高效利用取决于垃圾从源头上被分得如何。有市民认为,在目前的群众觉悟基础上,易粗不易细,将厨余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进行简单的分类处理,其余的生活垃圾由垃圾分拣机自动分类。垃圾粗分后简化了流程和操作,老百姓也容易明白。机械化、智能化分类可以减少人工,这是探索垃圾分类的途径之一,可以减少居民因垃圾分类操作繁琐而导致的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四、总结

与强制垃圾分类类似,2008年发布的“限塑令”强制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了“白色污染”。推行垃圾分类和“限塑令”都是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白色污染”亦可以成为“白色垃圾”,限塑令是从源头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快递行业、外卖餐饮等行业兴起壮大,塑料制品的使用并未得到很好的限制,导致的结果却是“白色污染”越限越多。那么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呢?

(一)分类难

家庭是垃圾分类回收的主要单元,城市生活垃圾在源头分类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做好家庭垃圾分类尤为重要。然而,居民垃圾分类的常识积累普遍不足,分类意识也不强,使得垃圾分类成为一个难题。大多数居民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垃圾属于哪种类型,而不是建立分类标准。此外,垃圾分类没有严格的定义标准,不同地区的分类标准也有所差别,从而加大了对不同类别垃圾的区分难度,制定分类规则的人和执行分类的人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出现偏差,必然会导致垃圾分类实施的混乱,偏离分类的初衷。

(二)监管难

虽然青岛市的垃圾分类实行的比较早,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也比较多,在部分区域有所成效,但是垃圾分类不是几个社区、几个部门就可以做好,马上见效的。实现垃圾的高效率处理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新体系,以及垃圾综合处理体系。即使建立了完整的体系,也不能排除有人有时会图一时方便不将垃圾分类,最终导致垃圾分类的现实结果与预期效果不符。所以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每一位公民共同努力。

(三)执行难

仅靠鼓励、宣传和宣传是很难说服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在资金上,大量的宣传工作、制定奖励机制耗费大量资金,财政上对垃圾分类的投入有限,难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在人力上,不论是前期宣传还是对居民分类时提供指导,都需要大量的受过垃圾分类知识培训的人员参与其中。此外,垃圾分类相关的设施、设备、管理有待完善,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密切配合有待加强。

猜你喜欢

青岛市垃圾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垃圾去哪了
石器时代的居民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倒垃圾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倒垃圾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