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小南海
2021-08-28许幼飞
许幼飞
清晨,位于深山中的黔江小南海被一片薄雾笼罩。
这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地震遗址。偌大的湖面与群山在飘浮弥漫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地震滚石从雾景中探出半身来,勾勒出如诗如画的独特景致。
依托这些景致形成的小南海景区,曾享誉全国。
然而近几年,它却不知不觉地在旅游市场上“消失”了。
先天不足的旅游梦
关于小南海的由来,据《黔江县志》记载,公元1856年,一場大地震突袭黔江。顷刻间山崩地裂,河水阻隔,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震堰塞湖。
因集山、水、岛、峡等风光于一体,小南海又被誉为“深山明珠”。
“早年间,虽然黔江没有对这里进行大规模开发,但小南海却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了一个景区。”黔江区生态环境局三级调研员骆相飞称,“除了湖周围的观光旅游,湖面也会有经营活动。”
依托秀丽的风景,小南海景区的发展十分迅速,先后斩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多个旅游“金字招牌”。2017年,景区门票、船票收入超过4000万元。
“周边经营农家乐的村民,一年毛收入能够达到三四十万元。”小南海镇小南海村党支部书记肖安全称,“那时候,街上根本没有农户卖菜,菜都直接供给农家乐了。”
彼时的小南海景区俨然已是黔江旅游产业的“顶梁柱”,且正朝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迈进:硬件设施按照相关标准打造,并动员经营业主对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
所有人都干劲十足,准备大展拳脚,没承想,却等来了小南海景区即将关门的消息。
原来,小南海发展旅游存在先天不足,作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和黔江区25万人共享的饮用水水源地,旅游开发对小南海带来了较大的生态破坏。
“多年来,尽管小南海加强了生态保护,设置了水库隔离网,取缔了规模化养殖,但农村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乱排等生态环境问题仍时有发生。”骆相飞说,“尤其是湖面上的游船和周边农家乐带来的污染,逼近了小南海的生态承载力极限,威胁到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
“壮士断腕”的决心
2017年,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要求,重庆开展了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
随着专项行动的持续推进,小南海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
“黔江区一共有3个水库,分别是城北水库、洞塘水库和小南海水库。”骆相飞介绍道,“其余两个水库并不能完全满足全区饮水需求,所以必须要使用小南海水库。”
彼时,对小南海的整治迫在眉睫。
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边安装监控、防护网等。按照工作要求,黔江区积极投入小南海的整治工作。
然而,整治之路却并不顺利。
2018年元旦刚过,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专程前往黔江小南海,对小南海前期整治工作进行督查检查。“当时我们还没有取缔游船,湖面还有经营活动。”骆相飞回忆道。
面对这一情况,生态环境部西南督察局认为小南海的整治不够彻底。
此次认定再次引起了黔江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决策层专门召开相关会议,反复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决策过程是很痛苦的。小南海拥有黔江最好的旅游资源,如果把景区关了,每年直接损失上千万元。”作为小南海整治工作的相关负责人,骆相飞切实感受到了这份压力,“为了这件事,区里每周至少要开一两次相关会议。”
即便压力重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下,决策层还是痛下决心,于2018年5月15日正式宣布小南海景区“关门”。
至此,这颗年收入达千万元的“深山明珠”便从旅游市场上“消失”了。
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景区“关门”的消息一出,旋即在小南海镇激起千层浪。
“前几年还鼓励我们对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怎么突然就把景区关了?”凤凰渔庄老板刘召祥得知这个消息后,愁得整宿睡不着觉。
在小南海镇,想不通的何止刘召祥一人。
小南海镇下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其中有6个行政村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大约6000多人都在吃“旅游饭”,景区“关门”等于直接断了他们的生活来源。
于是,数十位村民围在镇政府大楼门口讨要说法。
尽管乡亲们的抵触情绪颇为强烈,但这块“硬骨头”终究还是要啃下去。
“我们开了无数次的院坝会、协调会,黔江区工商局(现黔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也参与其中,大家各司其职,给乡亲们讲道理。”时任小南海镇副镇长李仕回忆道,“因为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还整理了大量的资料。”
此外,当时关于生态保护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也让村民转变了观念。
2018年7月,整治工作顺利完成:封闭凤凰码头,将原本在湖面经营游船的村民安置到黔江濯水景区就业;关闭了8家小南海周边对水源有影响的农家乐,鼓励经营业主外出务工,同时由区财政局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偿;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公里内的厕所进行改造。
整治效果十分明显。当年,小南海水库成功入选“2018年度重庆十大最美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有时甚至可以达到Ⅰ类——只需要经过简易处理,就可以饮用。
优化升级再出发
虽然小南海景区已经关门,但小南海镇的发展不能停。
由于大部分村庄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小南海镇的产业发展颇受限制。
“乡亲们只能种植一些传统农作物,而且不能使用化肥、农家肥。因为这些肥料会渗透到地下,造成面源污染。”小南海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李西容称。
于是,小南海镇将发展目光瞄准了新建村。
新建村有13个典型的土家族庭院,沿一条清澈的板夹溪分布,像一串串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珍珠,又被称为土家“十三寨”。这里由于过去经济落后和交通闭塞,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土家族文化。
随着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土家“十三寨”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带动着村民的发展。
曾经的家庭主妇何家碧,经营起了农家乐。凭着好手艺,她在土家“十三寨”小有名气,“现在,我家每年的收入在20万元左右。”
“可以看到,小南海镇的旅游业在逐渐回暖,每年收入近千万元。”李西容称,“除了发展土家‘十三寨,我们还在对土地进行调规,发展的路会越走越宽。”
得知镇里在对土地进行调规,原本外出务工的刘召祥回到小南海镇,又开始守着自己的凤凰渔庄。
“家乡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更有盼头。”说这话时,刘召祥眼里有隐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