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需求调查
2021-08-28杨琼敏
杨琼敏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揭阳 522000)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作为“微时代”最积极的体验者和践行者,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正在悄然转变。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合理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实现帮助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为更好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创新心理教育方式,本次针对我校2016-2018级学生对于在微信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需求开展调查,以期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微信平台辅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校2016-2018级三个年级的学生共2800人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8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7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4%。参加调查的学生中,2016级171人、2017级1175人、2018级1417人,分别占比6.19%、42.5%和51.3%。参与调查的学生男女各占25.59%和74.81%。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问卷星中发放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在调查开始之前,向学生说明本次调查题目选项无正误之分,依照个人实际想法作答即可。
1.3 问卷内容
问卷主要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微信课程的态度和需求,对微信课程时长、频率、内容、时间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题的设置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1.4 统计学方法
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对数据采用IBM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构成比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接触微信课程的现状
在参与本次调查的2673名学生中,56.1%的学生没有在微信群听过课程。仅仅15.5%的学生在微信群听过心理课程,29.7%的学生在微信群听过其他课程。
2.2 学生对微信课程时间安排的选择
在调查中,关于微信课程时长的设置,有27.3%希望是在20分钟以内,而希望时长为半小时和1小时的人数比例为35.3%和26.1%。选择时长为1.5小时的仅占4.34%。
在微信课程的频率方面,高达45.89%的人选择了一周一次的频率。一周两次的频率也有29.1%的学生可以接受。而两周一次或者一个月一次的频率,则都只有20%的人选择。
微信课程的具体时间安排上,本次参加调查的学生中31.1%的同学选择了周四下午2点,而周五下午2点这个时间段选择的同学只有14.6%,周六晚上8点是学生比较愿意选择的时间段,选择的人数达到33%。周日晚上8点的接受度也尚可,是20.2%。其余时间段的接受度就都比较低了。
2.3 学生对微信课程内容及方式的期望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对微信课程的内容方面有比较强烈而集中的需求。微信课程讲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个部分学生期待学习的内容No.1的是人际沟通,74.3%的人期望听到这个内容的课程。情绪管理与压力管理位列第二第三,分别占比69%和56.57%。解梦、女性心理学、生命与爱情这三个主题的关注比例都高过了30%,分别是33.9%、39.1%和35.2%。有25.7%的同学想了解关于生与死的话题。见表1。
表1
同学们最希望的课程方式是讲解,比例达到71.3%,同时有52.7%的同学希望能有互动,67.9%的同学支持课程中播放视频,46.1%的同学建议要有多媒体课件(见表2)。
表2
3 讨论
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是以PPT为主的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所对应的状态往往是信息的单向传递,比较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负责听课,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深入的思考,更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另外,现场课堂教学受时间、地点的局限,错过了就无法重来。
以手机、平板电脑等“微介质”为载体,微博、微信等等一系列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作为微时代最积极的体验者和践行者,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正在悄然转变。大学生目前使用最多的通讯工具就是手机,QQ、微信都是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QQ群、微信群也成为非常重要的集体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新途径。微信具备了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应用于教学中,它还具备传播便捷、交流灵活、内容简洁、资源共享、更新及时等优势。高校学生具有学习群体自主性、学习方式多元化、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充分利用大学生对QQ群和微信群的使用习惯,创造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也成为值得探索的实践和研究方向。
目前网络上十分流行以微信课程的形式来实现个人的心理成长,比如某机构的微信课程“疗愈原生家庭训练营”,主要方式是21天的疗愈之旅11次主题课程,通过七次主题线上课程加上四次答疑指导,通过发布课后作业、实修练习,并安排导师及助教不定时指导、群中互动、交流、讨论,以这样的形式,帮助人们了解什么是原生家庭,了解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疗愈童年创伤与过往阴影,重新认识自己、检查自己的模式,与父母更好的相处,疗愈与父母的关系,与父母和解,让爱在关系中流动。这样的课程是面对成人设置的,但其中的一部分个人成长的内容,也十分适合大学生。尤其是微信课程的形式,更是符合大学生频繁使用微信的习惯。
在本次调查中,学生对利用微信课程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较为正向的态度。虽然近半数学生之前并未接触过微信课程,但大家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微信课程内容仍然是充满期待的。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作为未来微信课程设置的参考。首先,时长方面,从调查结果综合来看,时长设置在0.5-1小时是比较合适的。其次,频次方面建议为一周一次,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来讲,这个频率既能保证她们正常的生活学习不受太大的影响,又能保持学习的节奏,学习内容也不容易被遗忘。第三,具体时间安排,本次参加调查的学生中31.1%的同学选择了周四下午2点,结合实际原因就是本校课程安排中统一安排了周四下午没课。而周五下午2点这个时间段选择的同学只有14.6%,其原因除了课程安排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本校学生有很多学生家庭住址离学校在2小时内,大部分家离学校距离不太远的学生选择周五下午回家。周六晚上8点学生既没有课程安排,又相对比较空闲,因此可以作为一个课程安排的良好备选项。由此看来,微信课程的具体时间安排,周一至周五学生集中无课时间及周六日学生相对空闲的时间都是很好的选择。而设置安排好时间,也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和提升,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微信课程设置的重点:课程内容。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关注点非常集中,人际沟通是学生最关注的内容,因此作为开设微信课程的第一阶段的课程非常合适,能够从内容上吸引学生选择微信课程,做一个好的开始。其次,情绪与压力管理的内容也非常受关注,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结合实际考虑分开讲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还是设置为情绪与压力管理这个主题,既能够吸引学生,也能给学生非常实际的帮助。解梦、女性心理学、生命与爱情、生与死等等话题的选择人数虽然都远不如人际沟通、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但所占比例并不低,因此在微信课程的设置中,建议后续要加入这些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面对人生不同问题的能力。最后,课程方式,最多数的同学仍然选择传统的课程方式——讲解,互动、播放视频、多媒体课件也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用新内容丰富传统的讲解方式,使教学更有效率。
综上所述,在信息和媒介都不断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逐渐演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搭建微信平台开展微信课程,能够增加课程趣味性和参与度,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新媒体新内容与传统方式有效融合,用视频、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教学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总之,开设微信课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延展原有课程的教学空间,更有利于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