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文化 重特色 找共鸣为观赏石博物馆寻找全新的“打开方式”
2021-08-28陈智byChenZhi
文/陈智 by Chen Zhi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百花齐放,文化自信底蕴丰厚。在这片文化沃土上,文化“之树”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赏石文化则是这颗大树上傲然绽放的一朵奇葩。中华赏石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藏石、赏石、玩石之风,自古有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相当高的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提高,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观赏石赏玩也已“飞入寻常百姓家”,逐渐被大众所追捧和喜爱。
赏石热潮的兴起,赏玩群体的壮大,社会影响力的扩大,让一些地方政府看到了“石能兴市”的契机,将赏石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突破口,在城市发展规划、组织机制及政策扶持引导等方面均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不仅在当地举办各类观赏石文化展、兴建观赏石市场,而且还深入挖掘观赏石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为石“安家”,建立特色观赏石藏馆。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符号,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博物馆的存在既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灵魂之源,也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加油站”。如今,市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而且愈加的多元化,观赏石博物馆作为文化共享的平台,既扩宽了市民群众的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素养,也满足了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丰富公众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更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观赏石博物馆的文化性与独特性,往往使之成为一座城市精致的文化名片。一方方气韵生动、自然天成的的大自然奇石,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内涵,让市民游客能够置身其中,从都市丛林回归大自然,用眼看、用手摸、用心听,近距离的去感受石头的生命心跳,继而走进它,以石为媒介,去深入地了解一座城市、一种文化、一段历史。
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可是如何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吸附力、感染力与传播能力,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在中华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热”蓬勃兴起,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逐步将大众引向“博物馆时代”。大众文化态度、文化习惯的转变,客观上为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大好的机遇。
抓住机遇,乘势而为。观赏石博物馆作为普及、宣传、推广赏石文化的前沿阵地与有效载体,面对新形势下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国内的大部分观赏石博物馆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有效地改革调整与品质提升,继而提高藏馆价值,满足大众的需求,做到关注公众,引导他们对观赏石文化产生兴趣,让富有生命力的观赏石真正“活起来”。
一、丰富展览内容,创新展览手段
当前,我国不少地方城市优化观赏石资源,挖掘文化资本,大力发展赏石文化事业,兴建了一批观赏石博物馆。虽然藏馆数量众多,大有燎原之势,但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综观其展览形式大同小异,过于常态化,缺乏新意,大多是彼此“借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建筑空间与展览空间、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展览立意与展品支持、知识传播与价值交易相割裂等诸多问题,客观上制约了陈列展览的创新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发展,导致不少藏馆成为“到此一游”的景点,缺人气,更缺“回头率”。
观赏石博物馆数量的增加仅是迈出了第一步,用心、创新经营,才是行稳致远、赢得观众的关键。面对观赏石博物馆行业发展的瓶颈,我们需要大胆突破思维定势,敢于创新,善于谋变,秉持着“不比规模比特色,抓住本质搞创新”,努力把“博”转变为打动人心的“特”,找到与观众的连接点,充分挖掘当地赏石文化的内涵与特色,合理利用新思路、新技术,有意识地加强观众的感受与体验,促进观赏石展示与观众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反馈,舍弃传统静态的展示方式,朝向多元化以及与观众互动性高的形态发展。
“参观”这样一种行为,虽然以“看”的动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其只是一种单纯接受信息的行为。而对于国内部分观赏石博物馆而言,所谓的展览陈列,则仅仅只是一种“我展你看”的单向展示行为,多以“展品+介绍”灌输式的陈列展示,呈现出“千馆一面”的现象,容易让人“馆盲”,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观众的观展感受,也没有让观众真正融入到“参观”这种行为中来,实现深层次、多角度的良性互动。如此一来,便削弱了观展人的体验感,观众就会不自觉地将自身与观赏石博物馆割裂成两个毫不相干的个体,无法亲自体验或模拟情景参与其中,对于展品的认识和理解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所谓:只有独特的,才是被记忆深刻的。我们要“识变”“应变”“求变”,尝试在创新展览的形式与内容方面下功夫。首先,需要突破保守与陈旧观念的局限,创新展览选题和形态,这里的“新”不仅表现在新颖的选题,还表现在富有引导性和体验感的表达方式。例如,设置实景区域,让大自然奇石落叶归根、回归本初。通过实景模拟结合虚拟展示,使展线动起来,陈列活起來,历经风雨洗礼的顽石或裸露于大漠戈壁之上、或埋藏于江河湖海之中,不但有视觉的冲击力,更有情感的冲击力,让观众身临其境,零距离地认识、了解奇石的产生环境,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孕育。
再比如,观赏石博物馆还可以根据展馆环境、展品特色,新辟观众体验区,力求让观众在互动体验中深入观赏、理解展览。这方面,柳州奇石馆便做了有益的尝试。利用第十一届柳州国际奇石节举办的契机,石馆方与专业人士合力打造了“中国南方史前文明广西骆越文化石器展”。作为文化兴馆的一部分,石器展不仅丰富了柳州奇石馆的展出形式,而且对柳州远古历史研究与展示也是一次突破。三楼展厅集中展出600 余方新旧时期的石器展品,为了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柳州奇石馆还专门设置了观众体验区,通过场景营造、现场互动等形式,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类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社会状态,同时也能感受到骆越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类展览对公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柳州奇石馆
在打造丰富多样的展览形式的同时,观赏石博物馆也可以尝试运用一些目前在国内较为先进的电子翻书、幻影成像、虚拟背投等展示技术,并针对性地对馆内藏品数字化,采用AR、VR、三维建模、全景漫游等数字技术打造虚拟世界,进行多角度、全方面的隔空展现,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创造一个开放式的观展平台。观众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云端”游览更多精彩展览和精彩藏品,还能够通过有趣的互动,让自身得到沉浸式体验,收获更多赏石文化知识,突出与观众互动和参与的功能。
条件成熟时,甚至可以考虑建设虚拟观赏石博物馆,打造智慧博物馆,综合新型数字化采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感知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整合观赏石博物馆各方面资源,全面提升展陈的信息化水平,对博物馆功能进行延伸和拓展,极大地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也使展览得到更多元化的展现,让观赏石博物馆旧貌换新颜,功能更加强大。
二、拓宽办展思路,加大观赏石博物馆的宣传与推广
展览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最重要的业务活动,也是实现其社会功能、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时代内涵最富有特色的媒介。观赏石博物馆除了保证固定展览的品质之外,更应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创新思路、精细策划,结合赏石文化元素,办活书画瓷器、花卉盆景、刺绣雕刻及时装秀、摄影展等形式新颖、内容多样的主题临展活动,实现文化的融会贯通和良性互通,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临时展览具有展出周期短、选题自由、题材更新快、时效性强等特点,既是对基本陈列的有益补充,也是扩充展览内容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打造观赏石博物馆的特色文化品牌,使观众在欣赏精美藏石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此类展览往往紧贴社会热点,配合某项大型社会活动、重要历史事件或是重大节日灵活举办,主题鲜明,规模小且个性多元,可以常换常新,展品的选择也较为自由,有效地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展需求,激发参观的兴趣,提升观赏石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
观赏石博物馆在立足馆藏实际,办好、办精馆内展览的同时,馆与馆之间还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互相引进展览,不定期地举办联展、巡展及交流展,实现横向联动、纵向贯通,使彼此得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打破地域和审美的局限性,让赏石文化能够更加的开放和包容。此举不仅增强了馆际交流,扩大了观赏石博物馆的整体影响,而且推进了文化互融、理念互通,有益于拓宽赏石文化的辐射面。
另外,我们的观赏石博物馆也应该由被动化主动,积极扭转“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固有形象,让自身更接地气,尝试通过跨界合作,让深藏馆中的观赏石与文化,走出馆外,主动地下沉深入社区、学校、文化馆或景点,通过各种形式和民众接触,普及赏石文化知识,宣传观赏石博物馆形象,让不同年龄层的市民有机会享受到赏石文化这道精神大餐,潜移默化的将石文化渗透到大众生活中。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强化观赏石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现今,各地的博物馆或免费开放,或举办活动,为公众生活注入了新鲜多元的活力。文化藏馆已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元素。由此观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藏馆资源,发挥观赏石博物馆科普功能,以提升全民科技素质,促进创新发展。
观赏石博物馆拥有文化资源,承担着观赏石收藏、观赏者的宣传教育、石文化研究和传承等方面的职能,自当顺势而为,根据自身的特色,设计、开展内容更加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由观赏石博物馆整合馆外专家资源,邀请他们在馆内外定期不定期举办各种科普性、知识性的文化讲座。当然,也可以结合观赏石爱好者的需求,邀请赏石文化专家在馆内为其答疑解惑;而针对学生,则可以设计不同主题的科普活动,在馆内举办夏令营、冬令营或创建志愿者服务团队为观众讲解、引导参观等,这些活动应该在观赏石博物馆成为常态。
这一方面,我们以柳州奇石馆为例。该馆拥有“奇石梦之馆”的美誉。作为“石都”柳州的城市文化名片,多年来,他们以推广、宣传赏石文化为己任,对于推动柳州赏石文化的发展、提升柳州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柳州奇石馆始终坚持科普为民、科普惠民、科普紧贴群众需求,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参与到科普事业发展中来,鼓励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结合“旅游+教育”的新型旅游模式,开展研学之旅活动,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课堂,开启一段奇幻的石头之旅。通过场景讲解、思考探究、实践体会、交流分享、知识拓展、回顾总结等环节,让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赏石文化,真切地感受到石文化的无穷魅力。
研学之旅
研学之旅
不仅如此,柳州奇石馆还一直坚持开展“非遗赏石艺术”小小讲解员志愿者科普培训活动,向社会征集青少年志愿者,通过馆内开展的各类系统教学,增长青少年的观赏石科普知识、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提高自身语言技巧和交流能力,为广大参观游客提供志愿服务。此项活动的开展将“赏石文化从娃娃抓起”这一理念落实到了实处,做到了观赏石博物馆有作为、学生得实惠、社会有口碑。
小小讲解员
小小讲解员
观赏石博物馆若想真正的融入到社会,融入到公众生活,就需要努力丰富科普活动形式,积极拓展科普活动渠道,充分发挥观赏石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及社会教育功能,让石头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
四、打造“互联网+赏石”,挖掘文化价值深度
中国南方史前文明广西骆越文化石器专题展
河床里的物证
旧石器展厅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不断深入和落实,观赏石博物馆要与时俱进,承担传承赏石文化的责任,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结合日臻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打造文化宣传平台,转变完善以往传统的宣传推广方式,让观赏石博物馆一步步走出深巷。例如,借助网络新媒体建设微信公众号平台,也可以为观赏石博物馆申请宣传网站,及时发布相关的展览、讲座、科普活动、新闻动态等信息;并定期将观赏石博物馆中具备文化属性和观赏性的各类藏品以及针对赏石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发布在网络平台上,以供公众观赏、查阅。同时,还可以多管齐下,拓宽宣传的深度与广度,注册认证门户网站微博账号、知乎账号、抖音账号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宣传观赏石博物馆形象,让大众能够拥有更多的途径去获悉观赏石博物馆的信息和动态,深入全面地了解观赏石藏品、石文化活动、赏石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
此外,豆瓣、天涯论坛等知名社交类平台也是一种有效的宣传平台。当观赏石博物馆推广效果良好,拥有一定的粉丝之后,可以借助粉丝文化建设属于观赏石博物馆自己的APP,设计一些体现观赏石博物馆馆特色的创意文创产品。
带得走的文化,是文化的延伸品。一个小小的文创产品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样一种融入公众生活的高附加值产品足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国内不同的观赏石博物馆承载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积淀,各有其特色,柳州奇石馆的柳州奇石、苏州太湖水石艺术馆的太湖石、观象博物馆的灵璧石等都具有很强的IP 属性。观赏石博物馆方面自当明确文化定位,文创产品设计紧扣馆藏,突出观赏石的观赏性与独特性,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设计石制的印章、吊坠、茶具、香器、砚台等各具调性的衍生产品,并由产品研发梳理到IP 转化,充分挖掘石文化更多潜在的价值。
苏州太湖水石艺术馆
苏州太湖水石艺术馆
文创产品在博物馆行业市场上有着理想的发展空间,做好文化遗产资源的再挖掘、再利用,开发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不仅能为观赏石博物馆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且能拉近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新纽带,激发观赏石博物馆内部的活力,助推石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五、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人才队伍
套用一句电影台词“21 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赏石类专业人才对于观赏石博物馆乃至赏石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观赏石协会虽然也多次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但其中的学员大多并非专职从事博物馆行业,而且由于石馆人才的需求量大,行业内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现有人员中的多数尚属于“半路出家”。
所以从整体上看,目前观赏石博物馆的人才现状仍滞后于蓬勃发展的博物馆建设事业。这主要表现为专精赏石文化的人才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优秀的管理人才短缺,许多从事观赏石博物馆的工作者年龄偏大,年轻人才不时外流,专业性人才青黄不接,优秀的管理人才难以为继,人才问题已成为观赏石博物馆行业发展的障碍。
因此,要保障此行业健康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切实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鼓励观赏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多参与赏石文化活动,多进行馆际互通交流,多下沉石市熟悉行业门道,多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撰写论文、专著,在业内杂志、网络等载体上发表,扩大受众面,广泛传播赏石文化知识,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观赏石博物馆要想转对型、走对路,让“逛石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非一日之功,这是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我们不怕远征难,但要敢于迈出第一步,只有改变了,才能看到希望,才能为观赏石博物馆赋予新的生命,找到全新的“打开方式”,让文化积淀深厚的观赏石博物馆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从“老人”到“新人”的转变,吸引更广的人群、更年轻的群体走进观赏石博物馆,去欣赏、认识、了解观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