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好”要素的区域学改协同系统构架及推进
2021-08-27苏建强
苏建强
摘 要:支持、促进义务教育段学生学习方式深度转型升级的“白马湖”好课系统,是指从名师、优秀教师的经典好课、优课中提取好课基因,设计并推进好课标准、好课范式、好课策略及好课行动,架构起基于“五好”要素的“白马湖”好课组合拳,深入引导区域义务段常态课育人模式转型、学教方式变革,建构高水平、高质量的常态课新体系,深度促进属地义务教育段学生持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常态课学习获得感、逐渐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学习胜任力。
关键词:“白马湖”好课;深度学改;区域教育发展
促进学习方式转型升级、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发展未来学习胜任力,是当前义务教育深化学改的核心要义,而建构、实施区域性的“好课系统”则是深入实现这一要义的关键路径。
一、“白马湖”好课提出的背景:引导深度学改
课堂教学是支持、引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型升级的主阵地。但是,当前义务教育段日常课堂教学对支持不同学生发生真实、主动、高质量学习的力度依然不足,教学模式亟待转型,课堂学习质量尚有较大增幅空间。
(一)被动学习依然突出
杭州高新区(滨江)(以下简称“滨江区”)参照金字塔理论研制了常态课学生学习行为观察量表,通过对1777节常态课观察量表的数据分析发现,属地义务教育段学生日常课上的主动学习(议、践、教)时间最高均值为12.13分钟。而对专家一致认可的784节省、市获奖优课的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时间均值为17.11分钟,高于滨江区最高均值约5分钟。上述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义务教育段学生在日常课上以被动学习行为(听、说、演)为主,而且被动学习的时间均值约为每节课25分钟。这一结论显示,在义务教育段的常态课上,学生以被动、低效学习方式为主,“被动学”现象依然突出。
(二)灌输式教学普遍存在
灌输式教学亦称注入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对称。这是一种违背学习规律及不顾学情,直接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等方式掌握教材知识或结论的学习形态。大量的已有研究及课堂现实场景均表明,在当前的义务教育段学科教学课堂上,教师充当教材知识“搬运工”的现象普遍存在,即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职能体现在讲析、灌输教材知识。现阶段,尽管应试教育理念在日渐淡化,但中考压力依然未能解除,日常课上教师仍然忙于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很疲惫,但教的效果却不理想,甚至因为长期的灌输式教学,而让更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或成为学困生[1]。
(三)引导系统一直缺失
基础教育变革一直以来比较重视课程建设、教材改革及教法改良,而较少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及方式。理论上说,课堂是学生、教材、教师及环境(技术)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而学生的学习则是引发该系统运转的核心[2]。
事实上,现有的义务教育段课堂一直缺失一个高位的“好课”引导系统,结果使得大部分教师基本按照各自的“经验”在施教,学生也一直处于被动学、被灌输等状态。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建构、推进“好课”系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个较完整、可借鉴、能操作的好课参照体系,是推进义务教育段常态课育人模式转型、学教方式深入变革的重要机制,更是促进义务教育段学生学习方式深度转变、发展未来学习胜任力的关键性保障。概而言之,设计、推行“好课”系统,是打造高质量义務教育段课堂的必然路径选择。
二、“白马湖”好课的系统构架:“1134”范式
(一)操作定义
白马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南部,与西湖隔江相望,南北辉映,被誉为“杭城双璧”。本文提出的“白马湖”好课系统,是指聚焦深度学改、创建高质量课堂新生态的目标,从名师、优秀教师等经典好课、优课中提取一组优质学习基因,并据此孵化、设计相应的优质学习标准、好课学教范式及好课实施策略三大学改支架,再借助学校方案试点、学科范式推广、教师经验传递及学生智慧助学等四项核心行动的推进,深度促进广大义务教育段学生常态课学习方式转变、提升常态课学习获得感、发展未来学习核心胜任力,深入引导区域义务教育段常态课育人模式转型、学教方式变革,建构高水平、高质量的常态课新体系。
“白马湖”好课系统的主体由一个取向、一组基因、三大支架和四项行动等要素构成,简称“1134”好课系统。此范式的深入推进,意在建构促进深度学习方式变革的课堂新生态。
(二)系统构架
基于一个取向、一组基因、三大支架和四项行动的“1134”好课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1134”白马湖好课系统的基本内涵是:指向一个课改目标——建设常态好课,促进深度学改,培育未来胜任力;提取一组优质基因——任务驱动,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善于合作,智慧助学,创新应用;搭建三大学改支架——好课标准,好课范式,好课策略;推进四项核心行动——学校方案试点行动,学科范式推广行动,教师经验传递行动,学生智慧助学行动。
(三)理论支持
1.五育论的支持
“‘五育’并举”育人方针指引下的新时代义务教育段课堂教学,突破了“重智育忽视其他四育”的现象,纠正了重教材知识传授而轻思维和学习力发展的倾向,端正了“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立场[3]。建构、推进“白马湖”好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度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学生的未来学习胜任力,实现认知水平、创新能力及社会属性的高质量和谐发展,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每节常态课上都能不同程度地在认知、情感、思维及能力等领域实现增量。
2.系统论的启示
系统论以“系统”为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及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揭示、建构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实现系统整体推进、目标最优化。“白马湖”好课,把课堂学习看成一个学生、教材、教师及环境互为作用的生态系统,因而架构了以好课基因、好课标准、好课范式、好课策略为四要素的课堂新系统,四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学、教、课互为协同、融合的新课堂系统。
3.学习论的借鉴
学习论研究的是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规律,学习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等根本问题。借鉴学习论已有研究,“白马湖”好课的设计及推进,关注常态课上每个学生进行真实的学习、经历深度的学习以及学会自主的学习,着力引导不同学习者学习方式转型、学习能力提升、学习获得感增强。
三、“白马湖”好课的基本要素:“1+3”融合
“白马湖”好课系统的主体由一组优质学习基因及优质学习标准、好课学教范式、好课教学策略等四要素构成。四要素的关系是:提取优质学习基因是架构“白马湖”好课系统的逻辑起点,后三者则是“白马湖”好课系统的三大支架,即四者之间是“1+3”融合关系。
(一)提取一组优质学习基因
16651份关于有效好课的问卷调查及941节省、市获奖优课的回放显示:任务驱动、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善于合作、智慧助学、创新应用等,是“好课”中普遍存在、被高度认可、最具活力的六个优质学习基因(如图2)。
“白马湖”好课优质学习基因的提取,对推进基础教育课堂育人模式深度变革的启示是:(1)课堂教学的优化落脚于学习教学目标的研制及实施过程;(2)课堂教学要重在培育、发展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探究品质及实践创新精神;(3)建构美好的课堂师生关系极其重要。
以“白马湖”好课优质学习基因孵化常态课,核心指向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度转型,但在具体操作时视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每节课只需要突出两到三个基因的灵活组合。
(二)研制九条优质学习标准
建立、实施学习标准是新发展时期深化义务教育段课堂学改的必然走向。滨江区在揭示、提取好课优质学习基因的基础上,研制了“三梯度·九要领”课堂优质学习标准,以此作为常态课上学生学习的新规则、新依据及新指南,引导属地义务教育段学生高质量地参与日常课堂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获得感,持续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及学习的综合胜任力。
“三梯度·九要领”常态课优质学习标准,即立足“保持真学习”“达成深学习”“实现会学习”课堂学习三维梯度目标——三者之间在认知、能力、情感等学习综合胜任力上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并以真问题、真参与、真输出、深合作、深探究、深发现、会指导、会迁移、会创新等为课堂学习“九要領”。具体如下:
保持真学习
①真问题。真实提出基于自身需求的学习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
②真参与。真切经历课堂学习全程,不断自我调适到“我要学”状态,较长时间保持主动、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
③真输出。真正实现认知、技能、思维、情感等领域不同程度的增量或增值,借助说出来、写出来、做出来等不同学习输出路径检验学习收获。
达成深学习
①深合作。主动、积极、深度地参与小组合作等协同性学习,出色完成各自承担的分工任务,贡献学习智慧,不断增强同学友情。
②深探究。借助独立思考、自主操作、合作讨论等探究性学习方式,获得解决学习问题的方式、方法、方案,提出独到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结论(观点)。
③深发现。归纳、提炼程序性知识,发现、掌握学习规律,并举一反三。
实现会学习
①会指导。会指导同伴学习,促进教学相长,不断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②会迁移。会把所学知识技能灵活迁移,及时应用到生活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③会创新。会在实践运用中进一步创造性地学习,提出个性化的新发现、新见解、新问题等。
借助对标施教、循标而学、以标评课等推进机制,滨江区以优质学习标准引领中小学常态课的学教方式变革,引导学生主动、高质量地参与日常课堂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增强课堂学习获得感,持续发展未来胜任力。当然,不是每节课都追求“条条对标”,而是依据不同的学情、课情、师情等具体因素实施弹性组合、最优“对标”。
(三)推进“四学三导”学教范式
“四学三导”好课范式,是指在常态性学科教学课堂上,由学生的问学、研学、辩学、用学等四个学习历程构成课堂推进的主要模块,形成以深度学习为特质的教学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使命是:引导真学习、指导深学习、辅导会学习,支持、促进不同的学习者实现课堂学习多维度、多层次的增量,并不断发展未来学习综合胜任力。
基于“白马湖”好课优质学习基因、优质学习标准建构“四学三导”好课学教范式,旨在区域性推进常态课学教方式的深入变革,促进学习方式深度转变,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提升课堂学习获得感,并持续发展探究、质疑、创新等未来学习胜任力。
“四学三导”好课学教范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较完美的教学流程,但在常态课上实施推进时,视具体的学习目标、任务、技术支持及学情等因素,每节课可弹性重组、灵活变式,即可以是“三学三导”甚至是“二学一导”等。
(四)建构八项好课教学策略
为切实引导优质学习基因、优质学习标准、好课学教范式等“白马湖”好课要素在区域义务教育段常态课上的深入实施,滨江区建构了八项好课学教策略作为课改跟进机制:①目标聚焦立足整体;②情境创设适切真实;③环节推进清晰有序;④教法实施灵活多样;⑤学法指导兼顾差异;⑥练习设计注重实效;⑦技术运用深度融合;⑧智慧评价关注过程。八项好课教学策略可视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任务、教学场景等具体因素而灵活组合,实现“学”和“教”效益最优化。
指向深度学改的“白马湖”好课系统,由一组(六个)优质学习基因和“三梯度·九要领”课堂优质学习标准、“四学三导”好课学教范式、八项好课教学策略等四部分构成,其核心要义是探索、建构新发展时期背景下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区域性义务教育段学科课堂新生态。
四、“白马湖”好课系统的实施:基于四大行动
在遵循教学规律、基于区域智慧教育发达优势及立足已有课改成果的基础上,滨江区以学校方案试点、学科范式推广、教师经验传递、学生智慧助学等四大行动,作为“1134”“白马湖”好课范式的高质量实施与推进的技术路径及融合机制。
(一)学校方案试点行动
学校方案试点行动,是指遵循试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推进原则,以课题招标的机制引导属地义务教育段学校自主申报“白马湖”好课研究基地,建立“1+X”试点集群样态(详见表1),以一所学校成功的学改方案辐射、带动周边若干所学校合作推进,最终形成区块式的学改联盟力量。
“白马湖”好课的十所试点学校,基于各自的校情选择、设计了适切的研究突破口,分别承担了好课标准、好课策略、好课范式、好课评价等四项研究领域,在高新企业、学校大脑等智慧教育技术支持下,深入推进指向深度学改的学校方案试点行动。
(二)学科范式推广行动
选择试点学科、学段样本,探索、推进“四学三导”“白马湖”好课学教范式,借助“大概念”学习、项目式学习、大单元学习等跨学科的综合性主題学习新载体,以学科融合样态深入探索支持不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未来学习力发展的学科课堂教学新范式。
(三)教师经验传递行动
以“名师导航站”“名堂湾”“章数园”等线上线下混合式路径,传递、分享、辐射名师、优秀教师的学改、教改、课改等成功经验,产生“1+N”优秀教师学改的协作效应。
(四)学生智慧助学行动
深入探索、建构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学生成功学习方式、学习经验互助共同体,以小导师、小先生、小学伴等多种样式,引导学生互教共学,实现教学相长,增进社会交往。
推进“白马湖”好课区域四大核心行动,建构点、块、线、面相互支持、融合的区域深度学改新样态,持续推动学科、学校、教师日常课堂教学育人模式的深刻转型,逐渐形成支持学生学习方式转型升级、引导学生经历真实的高质量的课堂学习历程及持续发展未来社会胜任力的新生态课堂。
五、结语
聚焦学习方式转型升级、指向未来学习胜任力提升、促进“五育”和谐美好发展的“白马湖”好课,深入探索了义务教育段课堂变革的深水区,着力建构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段课堂育人新样态,提供了基础教育课堂育人模式转型的“滨江方案”。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论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内在条件与实践诉求[J].教育研究,2020(4):4-15.
[2] 李帆,等.生态型学习质量:核心素养的课堂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0(10):62-69.
[3] 李润洲.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1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