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角下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2021-08-27高湘媛吕克茹覃月圆
高湘媛 吕克茹 覃月圆
[摘 要] 针对2020年各大高校的在线教学质量展开研究,以学生的视角从学生学习网课的质量、教学设计、授课方式以及学生学习反馈等方面分析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因素,为开展在线教学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在线学习;教学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1-0032-02
2020年各大高校教学活动全部由线下转为线上,如何保障学生居家学习效果,如何对线上授课进行管理与监督,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学,都为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研究以学生视角,研究影响在线教学质量因素,为教师在线教学提供参考。
一、工具与网络:制约在线教学质量的客观因素
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良好的网络配置,安静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主观学习态度都会影响在线教学的质量。
学生在线学习所选择的工具以及学习期间的网络状况制约教师的在线教学质量。通过采用问卷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93份。
从问卷中收集到的数据表明,70.7%的学生在上网课过程中网络流畅,未出现卡顿现象,而近17.89%的学生出现过网络问题,2.16%的学生存在严峻的网络问题。学生在线学习期间,学生观看直播或者录播视频的流畅度和清晰度,会对学生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讲授的知识产生影响。当学生线上学习画面清晰且流畅时,学生可以很好地跟上教师上课的节奏,投入到教学中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就会更高。反之,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信号卡顿、画质模糊,就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难以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学习兴趣也会随之下降,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环境制约着教师的在线教学质量。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发现有15.29%的学生没有安静适宜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保证学生充分进入学习状态的外在条件,学生在学习时,精神高度集中,学习时间较长,所以在学习时易疲劳,学习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烦躁的情绪,不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进入良好状态进而影响学习结果。
学生的主观学习态度制约教师的在线教学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5.37%的学生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但还有一部分人是做不到的。学生是否认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决定性的因素。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调节自己的状态,让自己以饱满热情的状态进入网课学习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学会课上的知识点并积极跟着教师思考,主动想学、主动要学,这是学生学习达到良好效果的必要因素。
二、教学设计:在线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线教学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为教师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教师在备课期间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和共享更多的优质资源,可以与其他教师共享教学成果,取长补短,针对在线学习的特点改进自己的教学。在线学习要求学习者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一定的自律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格外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在线教学所带来的特殊教学环境,针对这些改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规划好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同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产生两个极端。有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盲目依赖教材,将教材上的内容复制到PPT上,再把PPT上的内容读一遍,刚好结束课程,既没有学生提问的时间,又没有开阔学生的视野、结合实际加入鲜活的案例;还有一种教师脱离了课本实际,所讲的内容大多与课本无关,过于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课堂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实例上,忽略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只有充分掌握教材,讲起课来才能信手拈来,并结合生活实际将一些实际案例穿插在理论知识之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清楚地知道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情况,为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提供条件,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设计。
三、授课方式:在线教学质量的活跃因素
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传统的授课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这些授课方式以间接经验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参观法、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这些授课方式是以直接经验为主。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可以达到师生双向互动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科课程的性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实际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结合在线教学的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合适的授课方式,提高在线教学质量。在问卷调查结果中,针对“我认为教师在线授课与线下授课相比有较大的改变”这一问题,68.97%的学生认为“符合”,这是由于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在教室里面对面地给学生授课,学生不能隨意走动,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因此不便于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学生无法进行组员间的讨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讲授法,通过口头的直观语言有逻辑、有系统并连贯性地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达到呈现教材的内容、阐明知识的联系和促进知识的理解的目标。讲授法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师主要通过播放PPT结合直观语言来给学生授课,在教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等形式,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抽象的定义、概念、公式等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边看边进行思考,采用随机提问,让学生运用麦克风回答问题,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讲授法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谈话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养成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功能。因此,教师在在线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在线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正确的、合适的、科学的授课方式,提高在线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听课效果。
四、学生反馈:在线教学质量的保障因素
线上学习的反馈机制对线上教育的影响有优点也有不足。對于线上教育的优点:很多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图文、音频、视频等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都能准时进入老师的直播间听课并踊跃发言、积极表现。作业方面,利用平台选出优秀作业,在班级树立榜样,为其他学生提供规范书写、正确答题等标准的参考。线上教育能进行线上答疑教学,有些教师不仅用于直播课堂,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互动,学生课堂上呈现作业,发表观点,甚至互相争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入理解所授内容过程和知识内化过程。很多老师对于未交作业频率高的学生,主动通过电话或微信提醒学生,还通过反馈给班干部和家长,对学生进行督促。
但是,线上教育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线上答疑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很快地得知学生是否全面并且认真地参与,不能及时提醒一些正在开小差的学生投入学习中,一旦离开了教师的监督,总有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有的学生进了直播间,听课几分钟就退出来,还有些学生进入教学平台,人却在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事后并没有看直播回放。在线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养成了坏习惯,中高年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家长一转身,学生马上玩起了手机,部分学生因沉迷游戏而导致作业偷工减料,马虎潦草,达不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五、应对策略:加强教师培训与多元考核学生学业
(一)建立学生学习效果多元反馈机制
目前,在线学习的课程考核模式一般都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题目大多设置的是客观题,由系统自动核对答案,学习者提交答卷后几分钟就可以查看成绩。但这种考核模式所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是不全面的。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平台等手段布置课后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发现学生尚未掌握的地方,从整体上对自身教学效果有所把控。其次,教师应通过对签到次数、学习时长、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互动次数等数据进行了解,综合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
(二)加强教师培训,保障教学质量
在线学习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从现有的各大学习网站来看,有关教学及教师的管理规范还很模糊,没有系统的论述。为了促进在线学习的发展,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机制,并对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培训,逐步提升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同时应针对在线学习的运行机制、教学方法、管理手段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宏观调控。教学质量的保障需要教师有研究的意识,既从教师的视角思考“线上教”,更要从学习者的视角思考“线上学”,以踏踏实实的线上教学实践应对变革带来的挑战。
总之,影响在线教学的因素很多,本研究仅从学生视角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孔子曰:“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在时代快速更迭的今天,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接触新鲜的事物,做到终身学习,才能保证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线学习的推广,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社会和各大高校优秀的教学资源以最快速度进行传播,给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使教学资源可以得到高效利用。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创立在线学习系统,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新时代下,在线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形成了崭新的学习模式,提供了更好、更便捷地服务社会。在线学习是切实可行、能够推动教育资源全国共享的存在,降低了学习者自身的要求,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董伟.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中学生在线学习现状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3):7-12.
[2]高迪.疫情背景下在线课程学习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0(11):62-65,71.
[3]任毅梅,尚会妍,高丽坤.职业学校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研究 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A].发挥社会科学作用 促进天津改革发展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