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

2021-08-27袁宏伟

中国新通信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职信息化改革

袁宏伟

【摘要】    在互联网覆盖率提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交融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的改革潮流。在信息化大赛中,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更是成为衡量教师业务水平的关键指标。通过将信息化融于教育教学领域,能够为高职教学工作注入活力,提高各方面工作的效率。本文立足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背景,对高职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信息化教学改革举措,以提升办学质量,促进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条件。

【关键词】    高职    信息化    教学    改革

引言: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人们的工作、生活都与网络和科技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教育信息化已经迈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为职业教育机制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信息化教学是契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其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进行教育资源开发,再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实施教育改革,最终实现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网络信息技术是支撑信息化教学重要条件,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向智慧化、数字化发展的有力工具,加强高职信息化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推进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和改革举措。

一、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1.1尚未展现信息化手段优势

在将教育与信息化融合的实践中,在运用和融合形式上不够新颖,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大大限制了其有效推广。当前,诸多学校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时,更多是由教师队伍联合组建数字化资源库、题库等,再将相关资源库上传至共享学习平台,尚未对具体内容进行再加工,局限于学生点击、下载的环节,难以真正发挥网络资源和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在学校推动信息化建设时,往往直接将已有数据库资源呈现,未能实现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整合、重塑和利用,仅停留于调用层面,难以切实加快教学网络化、智慧化变革。

1.2信息化教学环节不够先进

在理论基础授课环节,教师在固有环节中更多是进行知识的单向输出。而网络化、信息化则是重在扭转这一局面,使得教师和学生形成双向交流和互动的氛围。但是,当前高职学校运行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仍局限在单向接受层面,学生信息化学习往往是直接从资源库下载内容,抑或是参加网络课程学习。这样,就容易出现学生为争取学分进行刷课的问题,而教师在后台进行监管的条件也十分有限,使得教学效果的提高受到影响。在网站平台提供的留言板块,学生能够主动去留下困惑,但较少能够得到解答,难以起到线上互动沟通的作用。在这样的信息化教学环节下,学生很难对其保持一定好奇心,更难以产生自主学习动力。

其次,在实训教学安排上,学校开展的实践训练活动仍较为传统,难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时间方面,实训操作过程难以被及时记录,学生所用时间、出错情况也无法有效统计,教师很难发现问题并给予针对性辅导。在空间层面,由于设备、场地等条件限制,实践训练活动更多是围绕实训环境开展,若出现学生难以到校的情况,也就难以进行亲身尝试和操作。此外,在实训设备管理、环境安全检查等方面,更多是由人工进行完成,难以高效地完成工作,限制了实训教学的发展。

1.3信息化教学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在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影响信息化推进的重要主体。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往往缺乏专门负责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教師队伍,为学生专门提供网络学习软件、网站,及时根据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进行先进知识的推送,难以实现与学生的远程在线交流。当前,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主要是由学生计算机方面教师、技术部门人员等,由于其需要兼顾本职工作,难以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上投入大量精力。同时,对于学校任课教师而言,其往往缺乏运用网络资源、平台的正确意识。

诸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知识水平高的专业教师,对网络技术缺乏了解,更不熟悉多种先进的网络资源开发、利用手段。这样,教师们更习惯于保持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方法,难以主动向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方式转变,使得信息化改革进程受到阻碍。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创新路径

2.1加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持和保障。要想切实提升信息化手段应用效果,必须加强教师信息素养、运用网络手段的能力。因此,学校应以培育新时代信息技术型教师为目标,将教育教学手段创新应用作为教师培训活动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开展信息化改革交流论坛活动,邀请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其他学校教师参与,让校内教师主动获取理论、实践层面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强化自身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同时,学校应联系教师实际实施分层化、分阶段培训,主要根据教师教学经验、年龄、专业等情况,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理论、实践等方面的培训活动,让教师们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应用教学手段的紧迫性,促使其积极地学习和发展。在具体实践培训层面,可以形成年轻教师带动年长教师的机制,使得整体教师从初步认知过渡到熟练掌握的水平。通过上述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方法,组建起一支具备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运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2.2开发移动终端功能

当前,移动智能终端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普及,为学校实施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媒介。因此,高职院校应将移动终端功能开发作为信息化改革的新思路,联合其他院校进行APP、学习网站的建立,为学生提供大学生活圈、专业圈、实名认证等功能,让学生们在平台上共享专业知识学习经验,实现各个学校间先进资源的流通和互动。同时,不同学校可以将特色活动、风景建筑等内容上传至平台,供学生们相互交流。再者,在教师层面,不同学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对专业动态、行业特点问题进行讨论,围绕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当代学生思想特点、学习热点等方面进行交流,共享信息化教育资源和应用方法,帮助学生成才。其中,在这一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和推广中,各个高职院校应全面地调查和学生学习需求,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相关板块、界面的设计和优化,打造集美观、实用于一体的APP。

此外,手机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在课上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部分教学任务分散在手机上,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智慧化学习,引导其树立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发展的意识和习惯。

2.3开通在线云课堂

在难以完成线下授课的阶段,线上教学活动展现出其巨大的优越性。例如,“智慧树”“学习通”“钉钉”等网课教学平台,为教师线上授课、学生线上打卡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更打开了信息化改革的思路。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打造线下精品课程的同时。聚焦线上精品课程建设,成立线上授课名师工作室,为本校线上资源开发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促进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在线上云平台、教学资源的支持下,专业教师可以灵活设定教学任务,借助云平台进行预习资源的统一定向推送,在线下教学中发挥云平台优势,及时调取随堂检测题、实施智能化考勤等,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距离,借助问答反馈功能实现师生对话,资源风向等。不论是遇到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操作问题,可以借助云平台的常见问题解答进行检索,针对专业性强的内容,可以及时在班级群、专业群发布问题,向其他同学和教师求助。针对学生在公共交流区提交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答疑,上传相关资料。此外,借助云平台,教师可以实现作业下发、回收,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就能实现双向交流和互动,又能精准且迅速地掌握学生作业上交情况,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效率。

2.4注重信息化实训系统构建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核心环节,与企业岗位实践具有密切地关联,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所在。因此,学校应立足实践教学需求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构建,为实践操作训练提供信息化模拟设备条件。在具体系统构建上,主要可以划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在参与实践训练前,学生可以查看教师下发的实训任务,以及自身的训练进度。

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引入企业实训案例创设信息化、模拟化岗位实践情境,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实训内容,使其将操作要点与岗位工作实践有效衔接,为其带来新颖的实践学习体验,对企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形成正确认知。在课上,教师可以引入动态化视频,以暂停、慢放、放大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关键操作步骤,培养其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在实训课程后,教师可以将实训重点、难点打包为电子微课资源,让学生们在课外进行复习、拓展和巩固,保证每节实训操作内容得以消化。

2.5加大信息化教学基础投入

在信息化改革实践中,最重要一点是基础设备、条件的建设,若信息化设备、资源和条件难以跟上时代要求,也就难以保证信息化顺利推进。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在信息化基礎设备、条件上的投入,结合教师开展理论和实训教学的需求,对信息化设备进行更新升级,保障教师信息化工作开展。

同时,学校应加强校内网络建设,提高互联网覆盖率,保证网络速率达到师生共同需求,为师生沟通提供良好条件。此外,学校应专门成立信息化教育的管理队伍,负责日常指导、管理和帮助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及时解决网络平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保证信息化教学的各个方面顺利运行。最后,学校和教师应在积极借鉴国内先进校园的信息化建设理论、实践经验的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形成特色信息化教学体系,确保信息化教育教学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办学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路径。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契机,通过加强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智能移动终端优势、开通线上云平台、构建信息化实训系统和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等方式,促进学校教学向数字化、智慧化方向发展,不断地优化和变革教学形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参  考  文  献

[1]姚立泽,悦中原,李卓,等."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职教通讯,2021(2):123-127.

[2]许玉婷."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山西青年,2021(7):136-137.

[3]徐卫红.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和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 2020(41):140-141.

[4]庞文燕,姜宇,王微微.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模式实践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8-30.

猜你喜欢

高职信息化改革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