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防救援队伍技术保障力量建设的未来发展

2021-08-27袁国

消防界 2021年12期

摘要:随着中国消防救援队伍的全面改革、编制落定与实施、消防救援队伍内部编制结构调整,整个战勤保障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北京消防救援总队战勤保障力量的变化,在深刻分析消防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基础上,立足北京总队消防装备技术保障力量现状,提出了完善维修保障机制,加强装备人才队伍培养与使用,充分发挥社会联勤保障手段等建议。

关键词:消防体制改革;训保建设;装备维修;技术保障;联勤保障

从2018年“两会”深化改革决议,消防队伍脱离武警系列,归到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走向职业化方向。2018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训词。2020年1月中旬,消防队伍编制落定。整个消防队伍的培训与战勤保障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全国消防装备维修保障网络体系形成了区域、总队、支队、中队四级维修保障体系基本完全打乱。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中心任务,瞄准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和“全灾种、大应急”目标要求。依此,对消防装备技术保障的要求只会更高,任务更重,未来消防救援队伍技术保障力量如何建设和加强值得深思和探讨。

一、消防技术保障力量建设的重要意义

根据消防局战勤保障体系的规划与要求,技术保障力量经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多年发展,到2013年8月全国6个区域性进口车辆维修中心全部建成、验收挂牌,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从基层中队、支队战勤保障大队、总队维修中心,再到区域性进口装备维修中心的四级技术保障体系,既承担了装备日常检测维保任务,也初步实现了大型灭火救援现场精准保障、连续保障和靠前保障的战时技术保障目标。下面仅以北京消防救援总队技术保障为例,进行说明。

北京总队消防技术保障力量始于1958年的车辆维修组,发展到1990年的维修所,又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建设,占地面积从1万平方米到2012年战勤保障基地近8万平方米。在改制前共有维修技师68余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3人,高级维修工32人,中级维修工26人,初级维修工4人,80%以上的维修人员是拥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高级工程师和维修工。在维修设备方面新建了20吨重型天吊、单轴30吨以下重型车辆检测线、云梯车调平工作台、水炮试水场以及环形车道,配置了抢修车、移动检测充气车等维修车辆10辆,维修设备80余套。全总队消防车季节性维护、走合维护和大型活动安保与重大节日前维护任务繁重,最高时达到2000台次/年,在“大红门木材堆垛火灾”“百荣商厦火灾”等战役中,出色完成了器材和消防车现场抢修,空气呼吸器气瓶前送等技术保障任务。此外,该维修中心不仅担负本总队消防装备的维修任务,同时作为华北地区进口消防车辆装备区域性维修中心,还担负着河北、天津、山西等周边地区进口消防车辆的维修任务。

在新的训保制度还没有建立形成时,任务不改,但人员、编制大幅降低,以前是一个副团职单位,人员80左右,如今是科级部门,编制16人。存在的问题有维修保障范围加大、训练出勤任务增加,但维修保障力量大幅减少,维修人员严重不足、老的维修保障机制不健全、新机制未建立等问题更加突显。为了提高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发挥装备的作战效能,建立健全装备保障机制势在必行。

二、面临的新形势

(一)维修保障任务增加

1.灭火救援形势严峻,装备使用率高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阶段,发生灾害事故的风险和概率增加,消防队灭火救援任务急剧增加。为了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在灭火救援中出动力量远远高于实战所需力量,使得消防装备使用强度高。

2.消防站建设速度加快,消防装备数量增加

为了实现“5min到场灭火救援圈”的目标,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执勤消防站数量在快速增加,在2008年前消防站建设速度是5个/年,2008年以后基本达到10个/年,消防站数量由2008年80个增加到2020年264个(其中消防站172个、小型站92个)。消防装备数量也大量增加,执勤消防车数量2010年589台,2020年已达1182台。维修数量也在逐年增加,2020年完成维修任务量(仅16人、新冠疫情影响前5月)就达到了1185台次。维修任务量情况统计如图所示,近5年平均每年维修率为2953台次。

(二)人员实力大幅减少

1.編制减员,高级别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2020年1月,北京消防战勤保障基地与培训基地合并,组建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原保障基地(团职单位)的2个副团职单位(战勤保障大队和技术保障大队)分别变成2个相当于正营职的科室(战勤保障科和技术保障科),编制人员各有16人,从以前的120多人下降到42人(干部10人,消防员32人),所有从事车辆装备技术保障的消防员从62人降到了16人,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且没有技术干部编制,造成高级工程师无法落编,人岗分离。而相比之下,维修保障任务的大幅攀升,形成鲜明对比。

2.维修岗位人员少,大量维修任务积压

目前北京训保支队技术保障科编制16人。因车辆装备维修是一个系统工程,完整运行必须有业务接待、库房管理等,同时作为党政事业单位,平时工作和党建方面需要安排专人在办公室整理材料。那么库房1人,业务室1人和办公室1人,这样即使全员在位,维修人员也只有13人。因为消防队伍采取的准军事化和准现役管理模式,岗哨由现职消防员承担,如果轮到站岗,白天站岗1人;因22点至次日8点是双人轮岗,上午需要补充睡眠,则又减少3人。故平常在位维修人员10人。目前消防员休假制度来说,最低30天,已婚消防员45天,再加上婚假10天、产假30天的情况,以每人每年45天休假计算,则8人中就有1人在休假中,则16人中一直不在位2人。如遇到集体会议、临时出车、抢修等情况,在位人员更少,经常只有5—6人在维修车间工作,造成大量维修任务积压。

(三)任务重心变化

改制前,作为战勤保障基地下属的车辆装备维修中心,主要工作是车辆装备维修保养和抢修,大型救援现场技术保障。现在作为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下面的技术保障科,是一个支队级作战单位,职责有所不同。强调现场出勤保障,车辆装备维修保养有所弱化,总队指挥中心经常拉动演练,调动参加各类出勤任务。战勤保障战备执勤的9部车,其中1部抢修车。根据消防车辆装备管理规定,作战单位每周都进行1—2次车场日,用半天来检查并熟悉车辆装备性能,维护、保持装备完整好用。现以2020年10月底至119消防宣传月的半月內,总队技术保障大队多名维修人员长时间之前,技术保障科基本上全员出勤,维修中心处于无人值守状态。

(四)财务制度变化

由于改制后,外部、内部财务管理规定发生较大变化,部分财务规章和流程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时间的消耗。

1.改制前作为武警部队,一直是军队财政资金和市级财政资金保障,按资金性质遵从军队财政和市财政管理规定执行。现在是中央财政保障,执行中央财政规定。作为一个从事修理行业的事业单位,需要严格遵从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程序严谨合规;修理工作本来是繁杂、不确定性高的企业性质,目前限总额的零采方式和严谨的程序制约了工作效率。采购程序复杂性和维修不确定性,可能造成财务程序上的合理不合规。如因没有完成修理无法报出具体价格的先修理后请示;即使价格合理但供应商资质不全的备件高价采购等。

2.内部财务制度的制约。以前作为战勤保障基地,财务独立,内部机构简单,在一栋楼里即可完成请示、签字、报销等所有程序。现在作为远离支队机关的科室,时间不及时、相关人员不能保证随时找到,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现在相隔五十多公里,到达就要一个多小时;如果相关签字人员不是同段时间在位,就需要等待或下次;去一次还意味着这一天只能干签字报销这件事,其他工作只好推后;请示和直接采购单、报销票据的顺序性,完成一件事需要去支队两趟;采购人员的减少,意味着好些工作不能同时进行。

三、采取新措施

为全面适应新时代“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训练与战勤保障工作需要,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在救灾方面重心向作战方面加强,要把有限的人力投入到无限的保障方面,人员素质由专精转向全面发展,显然很难做到。训练与战勤保障必须立足“平时战时相结合、自保联保相统筹、物保技保相配套、保障管理相协调”的总要求,特别是深化改革,人员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建立新的战勤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制度实施细则和方案。

(一)向管理要效率

在车辆装备还在持续增加和人员总数减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车辆装备维修工作的有序开展,以管理促工作。

1.采取差别化维护

因为消防车按功能分为灭火类、专勤类、后援类、举高类和机场消防车5大类30种,作为城市消防,虽然各消防救援站的救援重点有所差别,但灭火类消防车使用最多,作为第一出动的主战车,基本有警必出。在维护保养计划时,根据消防车辆的使用频率确定保养顺序,使用频繁高的车辆优先保养,时间允许时依次进行维护保养。

2.实行预约登记维修制度

为缓解人手不足现状,采取轮候安排维修制度,避免一天内人员与维修量的严重不匹配。先报故障给主修人,确定故障的难易程度、功能使用影响、安全影响程度、大致维修周期、备件库存和采购周期等,情况综合到业务室,统一调度维修保养。

3.优化人员实力使用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组建战勤保障大队,实际编制的2个科室各有16人,但工作性质和重点差异大。战勤保障科职责是日常备防保障车(包括器材车、油料车、供气车、供液车、生活保障车、破拆车等),包括挖掘机、铲车、泡沫供液车、供气车、油罐车、器材保障车、器材运输车共8台执勤车,还有日常的物资储存与发放,特点是大多人员一直要在位备防,实际出勤并不多。技术保障科主要职责日常车辆装备维修保养、现场供电、现场清障与维修、技术指导等,特点是人员每天都在做维修保养工作,真正在全面执勤时工作反而较少。整合科室后,人员交错使用,战勤保障科抽出8人日常参与维修工作,解决日常维修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技术保障科安排8人参与车辆执勤备防,解决执勤司机不足的窘况。

4.财务签批互助

程序合法是所有工作的基础,财务制度必须严格遵循。目前在战勤保障大队有3人直接参与财务工作,分别是备件采购、运维和伙食采购。为了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在签字手续方面互相协助,谁到支队谁代签。如果有到支队开会的也可以帮助签字,减少出车和人员出动。同时在支队办公室设置工作点,如果在签字过程中有增加的工作,可以随时在支队打印出来汇报并签字。

(二)保障任务的分级化解

训保支队党委研究战勤保障特点规律,着力实现“保障”到“实战”的工作职能转变,将车辆装备维修及物资、餐饮宿营、油料泡沫等保障工作推置一线,与灭火救援抢险工作并轨同步。改制前人员充足,可以完全落实贴身服务、技术到基层。如今条件下,支队中队都需要时间来适应工作方式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来落实。

消防车的重大故障往往是由小故障发展而来,及时发现车辆的小故障并进行排除,是降低消防车重大故障的发生率,减少大规模维修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落实推进总队级、支队级、中队级三级维修保障体系的建立,三级维修保障体系中任一维修机构的缺失都会影响消防车的修复率和备防率。北京总队下辖21个支队,经多年建设,总队的消防装备维修中心实力雄厚,但支队、中队技术保障能力基本为零,使得全总队每年3000台次左右消防车的维修任务几乎全部压在总队级消防装备维修中心,导致该维修中心任务过重、人手不足。

三级维修保障体系完善后,逐步把日常保养交给支队级、中队级负责日常维护检查和简单零部件的更换补充。总队消防装备维修中心主要负责复杂系统和有重大故障消防车的维修和巡检工作。

(三)解决人力资源问题

人才是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单位发展的根本。如今,人手紧缺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整个发展的难题。鉴于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维修保障人才队伍的现状,应着手解决人手不足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一是专业人员干专业活,利用好物业或招聘保安来站岗,腾出人手专心从事维修保障工作。二是利用现有的专职招聘计划,招聘一批具有维修技能的专职人员,充实维修保障的力量。三是建立適应维修保障职业特点的考核机制,区别于消防员的考核制度,形成更加适合的拴心留人环境。四是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经考核合格的人员,不管来自哪里,都给充分的发展机会。组织维修人员定期学习、安排到装备生产企业进行维修培训。五是从制度上增加编制和引进人才,根据新形势下消防人才要求,培养出爱岗敬业、专心本职、专业技术强、消防业务全面的人才。

(四)大力推进三级技术保障机制

北京消防总队维修力量从1958年建立以来,一直随着车辆装备的发展在壮大中,在2008年最多达到120人,正是这种一家独大的状况形成了保姆式维修服务,制约了三级维修保障机制的建立。可以借助本次消防改革落编,深化推进北京消防总队的三级技术保障机制:训保支队技术保障科主体人员和设施设备都在,作为总队级,主要维修车辆装备故障、为支队提供物资保障和技术支持等。支队利用战勤保障大队,购买常规维修工具,建立6人左右的支队级技术保障班组,技术人员可以从分流的四十多人和各中队的装备技师中选拔,主要保养和管理本支队的车辆装备器材、简单维修和更换备件等。基层中队利用各中队配备的一至两名装备技师和驾驶员,组建中队级技术保障组,落实车辆装备的日常检查与维护,简单维修和更换备件等。

(五)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因消防装备特点是型号规格多,生产厂家多,标准化程度低。为了满足灭火救援实战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型消防车被投入执勤战备。目前,北京市消防总队至少有28种车型,涉及国内外车辆生产企业达二十多家,底盘生产厂家达15家,涉及机动类、液压类、检测类的器材也有二十多家,种类多,型号多,品牌杂等问题,给装备维修保障增加了难度。为了让社会联勤保障具有可行性,可以从三种方案上考虑:

1.完全外包方案:根据车辆应该维护保养项目作出预算,确定一种车型维护保养、维修和专项工作的大致费用,如斯堪尼亚更换三滤的保养,一次油料和零件成本在5000元左右,市场工时费在2000—3000元,综合考虑上装的维护等,定15000元/车包干。不管出现什么故障(人为事故除外)都有保障单位承担。

2.底盘维修保养工作外包,上装维修工作保留。由于相对底盘型号较少,品牌集中(如斯堪尼亚约300台、奔驰240台、雷诺180台),保养项目固定,维修内容可评估性强,把底盘保养和维修外包。上装厂家多,零件杂乱,社会保障企业不好找,同时企业间存在的竞争性导致不好协调,由现有内部人员接手,主要维护保养和调试上装部分。

3.混编联合维修保障,主要维修工作由社会保障企业承担,工作节点有人员把关。维修项目和费用经过内部质量管理人员审核,维修企业挣工时费和价格增值部分,管理人员起到实时监督、技术指导和质量管控。

四、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消防改革与落编中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技术保障发展遇到的问题提出的观点,不管是正在摸索实施中的方案还是一些建议想法,都是为了缓解或解决目前遇到的困难。本着方法总比问题多,方案的好与不好有时不在方案本身,就像淮南橘淮北枳,在于方案实施的环境和相配套制度与措施。这里只是为了抛砖引玉,引出大家对消防战勤保障工作的关注与建议,并发掘出适合各个地方技术保障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陆凡,谢晴.高技术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之思考[J].兵工自动化,2012,31(5):13-15.

[2]张保国.消防车故障维修问题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2,28(10):72-73.

[3]黄嵘婷,薛强,张立.海军强国海上维修保障力量的建设运用及启示[J].中国修船,2007,20(2):38-41.

[4]袁国,亓廷顺.北京市消防总队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的思考[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5,15(7):67-70.

作者简介:

袁国(1978—),男,汉族,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现为朝阳区消防救援支队消防装备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二级指挥长,从事进口消防车辆维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