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公共管理学专业教学方式改革

2021-08-27吕维霞李沛华

公关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新文科教学方式

吕维霞 李沛华

摘要: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文科重点专业之一的公共管理学,也应主动求变,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从公共管理学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分析该学科在大环境和高校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践性和独特性两方面出发来推进公共管理学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而顺应新文科改革浪潮。

关键词:新文科,公共管理学,教学方式,改革浪潮

一、公共管理学科要顺应新文科发展要求

以创新促发展,以改革求突破是近年来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词,也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近代以来,在经过漫长的艰苦岁月后,我们已经步入最好的时代,然而历史使命要求我们不仅要进入新时代,更要赢得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全局,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综合国力竞争至关重要,只有实现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进而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才能顺应时代,迎难而上[1]。2018年8月,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新文科发展,希望通过文科改革,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2]。早在1926年,“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便在美国出现;1976年,《跨学科科学评论》(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创刊,为“跨学科”概念的传播提供专业化平台;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后,2017年美国西拉姆学院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 [3]。我国“新文科”在原有概念基础上,不仅引用了专业重组和学科交叉理念,最重要的是融合了我国现行发展的要求——即新技术的推动、新需求的产生以及新国情的需要[4]。

公共管理学科贯穿综合性研究领域,这意味着公共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于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在智能化时代和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化的今天,公共管理学需要不断发展,满足社会对该学科的三大需求——多样化职业需求、精英型人才需求和实践性运作需求。

“新文科”建设在提出后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从文科大类建设出发,提出普遍适用于所有文科专业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含义,值得借鉴;然而针对具体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仍然需要加以探索和深化,以提高措施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本文从公共管理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此为导向探索公共管理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发展对策。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探索公共管理专业在信息化时代新的发展机遇和方法,顺应国家针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文科”之势;同时对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方式提出更多值得借鑒和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二、公共管理专业设置现有问题

公共管理学在向社会提供高水准、学识渊博和具有强专业技能的公共管理类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纵观近些年来公共管理学在各个高校中的发展和高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就业情况,都可以清晰地发现,现有的教学体系都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脱钩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公共管理专业并不断扩大招收人数,然而公共管理类人才却并未达到社会的预期。首先是高校开设专业的盲目性。除文科类院校外,艺术类、理工科类院校也都开设了这个专业。而部分高校严重缺乏专业相关的师资团队和管理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知识灌输而非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在开设专业后,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因此就导致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在一些典型的工科院校,在实际教学培养中忽视对学校文科类专业的重视,不仅师资配备不强,也没有给本科生提供应有的校外实践;其次是教学平台建设处于初步阶段,课程设置有不合理之处。以文科发展处于前列的S大和M大为例,通观其公共管理专业设置,仍然缺少数据处理和运用等课程,即使开设了这类课程,也都是作为选修课形式存在,甚少有人选择;最后是教学方法单一,理论重于实践。公共管理类专业对该专业学生数据分析和实践调研能力的训练不够,致使学生普遍依赖书面知识,与目前大数据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要求不够契合。

(二)专业学习与发展方向失衡

公共管理专业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之一,因此社会对该学科的认识不足。部分人将公共管理等同于行政管理,认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是公务员;部分人将其视为专业次选,为了更容易通过考试、提升学历。这种种看法直观反映出来,导致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就业前景不明朗。首先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很难跨专业就业,而其他专业的学生进入公共管理专业却更为轻松。从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本科专业比例来看,有三成的学生都属于跨学科考入。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竞业能力 [5];此外,不同组织的职位需求更加注重专业化和独特性,在招聘时强调人才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因此法律、经济或对口理、农、工科等专业的学生更具竞争优势。反观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中多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而在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考试中,也面临着专业限制。

三、公共管理专业改革方向

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无论是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实践转化还是就业发展等环节都需要进行提升,而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两个因素——实践性和独特性。因此笔者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在未来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从教学方法入手,进行如下改革:

(一)增强实践性

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公共管理学科人才除了必备的基础能力外,还应有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创新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提高学生实践运用水平。从这一点出发,要求高校应在教学方法中突出实践重要性,提高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深度和操作性;加强内外联合,充分运用高校内部和社会资源,形成以高校建设为主体,社会助力为支撑的实践教学发展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在政府机关等部门实习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前往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调研的机会,让学生更多了解社会,将来才能有较高的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水平。

(二)提升独特性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寻求如何凝练学科打造特色的路径。学科特色是申报博士点和参与各类学科评估的重要标准,国家在特色学科是有很大的支持力度的,这也是目前各个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个特色绝不是简单设计出来的,是依托于每一个高校常年累积的学科架构、学科底蕴基础上形成的。例如,西安某高校依托学校建筑专业的高端发展,推动文化管理专业长足发展,他们将建筑和文化结合起来,搭建了“建筑文化管理”这一文管专业的独特点。因此,每一个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发展,要结合学校学科资源探寻学科特色,培养独特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多样化公共管理人才。

四、公共管理专业具体改革路径

(一)实践教学机制引导实践性改革

社会学家Henry·Etskowitz和Reuter·Redsdorf提出了著名的官、产、学三螺旋理论,综合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产业和高校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作为创新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范式。从这一角度出发,公共管理学科在新文科背景下实现实践性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就可以采用“三螺旋”合作模式,从而推动高校实践资源丰富化、规模化,提升实践基地稳定度[6]。进而建设以高校建设为主体,社会助力为支撑的实践教学发展机制。

1.公共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丰富内部实践

当代文科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科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安徽大学教授谢安建阐述了建设和发展文科实验室对高校全面推进新文科背景下专业教学方式改革起到的重要作用[7]。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高校,在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内有很强的实力,其开设的专业实验室,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大数据模拟仿真等方式,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实践性人才[8]。据此可知,对公共管理学科来说,专业实验室建设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实践室建设和发展迫在眉睫,高校需要从环境构建、资金投入和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建设适合本学科特色的专业实验室。从环境角度来说,公共管理学课内容广泛,专业较多,实验室建设应避免单一的机房化模式,而要进行统筹规划,明确使用目标和方向;从投入角度来说,高校可通过扩宽合作主体的方式解决实验室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清华大学行为与政策实验室、浙江大学阿里大数据和阿里云计算实验室建设都属于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这种合作,不仅确保了实验资金的供给,同时也为之后的人才培育和输送搭建了一条良好的渠道;从社会需求角度来说,实验室要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以避免流于形式。如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中心与当地政府形成战略协议,以现代化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完成产品模型构建,进而扶持和带动当地民间手工艺产品,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地方产业探寻了新的发展道路。而这一点正是社会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要求,也是高校新文科改革的重中之重。

2.“官产学”三位一体融合充实外部实践

公共管理学涉及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它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来源于社会转型和政府改革的需求,因而从需求层来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都迫切需要专业的公共管理人才进入。

以公共部门为例,除了向高校提供必要的教学资金外,还应该结合地方特色与高校达成战略协议和长效合作关系。公共部门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还有各类非营利组织,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切實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以达成为目标对象服务,满足目标对象需求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公共部门应该放宽实践范围,降低实习门槛,为当地高校公共管理学院的在校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通过实践提升能力。此外,高校也可以选择邀请相关领域的人士进行演讲和探讨,为学生提供相关案例教学机会,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认识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以私人部门为例,高校必须从“书本课堂”扩展到“社会生活”[9],邀请企业参加到认知实习、综合实习、专业调查与实践、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通过企业举办的座谈会和讲座、企业讲师深入课堂结合实际业务传授经验、学生进入企业实际参与业务处理等方式,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提高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校企助力实践还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即“产学融合”。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陆续与长春市15家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互联互动网络,打造综合性实践平台,为毕业生和企业搭建桥梁。此类合作的目的就是在高校和企业间建立联系,提供专业的就业实践基地,让企业有针对性地与高校一起对人才进行培养,进而在毕业后能够推进企业学生精准对接,满足“进即用”的需要。

(二)跨专业教学、跨学科合作助推独特性改革

笔者在前文分析公共管理学科现有问题时说过,目前该学科在专业学习和发展方向上主要存在内外两方面的问题。外在是社会上的认识存在偏差;内在是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方式上存在的弊病。而要解决外在问题,最根本的就是从学科本身出发,改革课程设置方式和教学方式,提高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输送能力,增强学科独特性,进而转变整个社会的认识。

1.课程设置体系改革

(1)打破固有学科壁垒,建设新型学科课程体系。传统公共管理学科课程设置中忽略了数字时代进步的趋势和人才发展方向的规划。因此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变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知识为主体为“学科知识+信息运用+职业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安排。

(2)强化新时代人才信息能力培养。信息时代发展过程中,一切社会行为都与信息联系在一起,以防疫为例,正是因为合理利用了信息,我们的国家和政府才能快速知晓民众行程,及时找出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因此对与社会时事密切相关的公共管理学科来说,也要培养学生看信息、用信息的能力,设置定量分析、数据运用课程。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能避免纸上谈兵,探索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3)引导新时期学生发展方向规划。根据教育部学科分类标准可知,公共管理下属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土地资源管理4个二级学科,同时还包括政策分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府治理等多个学科方向。对于公共管理学生来说,确定研究方向,明确职业道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应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加入职业规划课程,邀请不同领域内公共管理学科优秀人才和专业的职业规划讲师进行授课,帮助学生明确兴趣和努力目标,清晰课程选择方向,提升选修课学习效率。

2.课程传授方式改革

(1)教师队伍跨专业授课。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改革不仅要求学科本身的实现新发展,同时还要求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如新文科提出的“农+文”、“理+文”和“文+文”等。这种改革方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可以打通高校内部教师授课壁垒,让其他专业的教师给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授课,如数据处理等具有较强技能性的课程,由信息学院的老师开课讲授将达到更好的效果。

(2)实践案例可视化教学。公共管理专业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运用,特别是对具体案例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以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为例,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用所学知识随机应变,做出决断,而此举同样适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案例,创建可视化的情景教学环境[10],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博弈、妥协,最终得出解决之道;更进一步,老师可以提供指导,让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构建社会化案例,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新文科视角下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资助

参考文献:

[1]龚艳青.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着力点在于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11):137-140.

[2]吴岩.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2):1-5.

[3]樊麗明,杨灿明,马骁,刘小兵,杜泽逊.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4]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02):75-83.

[5]高宇.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9(02):46-47.

[6]唐未兵,温辉,彭建平.“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08):14-16.

[7]谢安建,王礼贵.高校应用型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264-267+307.

[8]苏卉,刘勤.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7):246-249.

[9]陈裕先,谢禾生,宋乃庆.走产教融合之路 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41-43.

[10]李灵,徐晨梅,刘炳胜,孙淑芬,王琦.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其评价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6):524-529.

(作者简介:吕维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李沛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文科教学方式
通信电子电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其教学方式探索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