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的青年,为什么都爱去法国留学
2021-08-27尤蕾
尤蕾
为向建党百年献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中心于2021年3月3日至6日在纪录频道推出纪录片《留法岁月》。该片共四集,分别是《到法国去》《生死抗争》《革命之路》和《报国追梦》。
《留法岁月》拍摄到大量珍贵史料,试图重返历史现场,还原历史人物,真实再现留法学子在法国的历程。
他们是当时的“后浪”。在那个以启蒙和革命为主流的大变革时代,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们远离祖国,在法兰西这片土地上,上演了关于个人与时代、当下与未来、梦想与奋斗的故事。
时代,究竟需要怎样的青年?每个时代,都对此有所回响。
站在新世界的入口
继留美、留日热潮之后,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交替之际,第四次留学浪潮来袭——到法国去。
1902年,清朝重臣李鸿藻之子李石曾赴法留学,成为中国留法学生第一人。在巴黎,李石曾创办华法教育会,成立中国豆腐公司,在华工中实行“以工俭学”。在国内,他在北京建立“留法俭学会”,在保定布里村创办“留法工艺学校”,在育德中学设立“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
“正辟留学途径,造福贫寒子弟”,这猛烈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文化教育的旧传统,打破了只有权贵官宦子弟能够出洋留学的惯例。1919年3月开启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只需要留学生自筹400块大洋”,据制片人池建新介绍,船票路费130块,制装费100块,剩下的近200块是初到法国的生活费。
这使得平民青年获得了绝佳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同时,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与青年对于新思想的追随,也与此前欧美社会变革的余波相承接。19世纪以来,欧洲发生了连番递变——贵族逐渐没落,工人规模壮大,知识分子提出变革主张,推行义务教育,培养工党骨干,工人运动迭起。
从欧美传导至中国的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思想,再加上五四运动的推广,为苦于寻求出路的中国平民青年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方向。五四运动不少活动分子或领袖成了勤工俭学生。
民国初年,工读思想、“劳工神圣”思想同步并进,互为表里,结合青年热切的留学愿望,推动了留法勤工俭学大潮的出现。
在巴黎,生平第一次见到地铁的农家青年何长工,仿佛站在新世界的入口。他惊异于经过塞纳河的地下电车从河底驶向地面的感觉,“一下由水晶宫翻到南天门”。
每隔两个月,华法教育会就会安排专人在马赛港迎接勤工俭学生,之后便安排他们去不同地方工作和学习。第一批学生抵达时,法国刚刚经历一战,100多万人阵亡,致使工厂劳动力缺乏。起初,他们发回中国的报告很是乐观:“中国人善于用手,许多法国工厂试用之后,多要求加派,有些工厂还为中国学生开设免费的语文及技术课。”
走向革命之路
留法勤工俭学生中,有一部分先进分子走上了革命之路,其中约400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蔡和森就是其中一位。
《留法岁月》重访了蔡和森的露天“教室”——杜吉公园,用绘画的方式重现了他初到此地那个冬天的情景。蔡和森常常带着一本字典,读书、看报,自学法语。仅半年时间,《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的重要章节,被蔡和森翻译成了中文。“猛看猛译”马列主义著作,使他越发坚定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拯救中国的信念。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中国共产党培育了一批实践者与领路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都是该运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
回国后,蔡和森、陈毅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留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生思想上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重新思考留学的意义:赵世炎彻底放弃了做工、读书的梦想,开始对未来马克思主义道路进行深入思考;而在赵世炎的影响下,起初的无政府主义者陈延年等也开始信仰共产主义……
此时,留法勤工俭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求索,在革命思想上日臻成熟,一代觉醒青年的形象呼之欲出。这群少年人,找到了属于他们的赤光。
师夷长技,科学救国
居里博物馆中,唯一的中国面孔出现在一张老照片上,那位在居里实验室工作的中国人就是郑大章。他是1920年4月留法的勤工儉学生,是居里夫人第一位正式的中国学生,也是世界放射性化学领域的第一个中国人。后来,他成为中国放射性化学的奠基者。
郑大章师从居里夫人时,可能从未想过,自己就此开启了中国科学家与居里家族的友谊之门。
居里夫人曾经给里昂中法大学写信,帮助郑大章争取延期奖学金;博士论文写成后,郑大章决定把它献给居里夫人。
1927年以后,里昂中法大学成为留法勤工俭学生重要的求学平台,除了郑大章,中国细胞生物学及实验生物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洗,植物学家林镕,化学家赵雁来,文学家张若名等都是受益人。一部留法史,半个科学院。北平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前身)成为留法勤工俭学生践行科学报国信念的主要去处。
居里实验室在1947年又迎来一位中国留学生,他就是杨承宗(郑大章的学生)。仍旧是受到严济慈的推荐,杨承宗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居里。4年后,杨承宗即将博士毕业,在伊雷娜·居里举办的庆祝仪式上,她举杯表示——“为了中国的放射化学干杯”。
杨承宗回国前去拜望了约里奥·居里先生。约里奥·居里先生对他说:“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自己有原子弹。你们有自己的科学家。”
回国后,杨承宗为新中国开启放射化学研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用的铀原料,就是他带领的团队提取的。而领导原子弹研制的总指挥,正是曾经的留法勤工俭学生聂荣臻。
《留法岁月》这部文献历史纪录片,将青年个体嵌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个人选择与历史趋势不断交织,在勤工俭学的大主题之下,最终完成了群像描摹。同时,那些碎片化的历史片段,被个体不断串联、补充、印证,这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线与旁支交汇成逐渐明晰的历史脉络。
在池建新看来,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从不缺乏家国情怀与坚定信仰。这一点在留法勤工俭学生这个群体体现得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