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走向高质量发展

2021-08-27蒋莹

新经济导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和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

蒋莹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同时强调要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护和产业发展,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历经数千年、涵盖三次产业的中医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作为既古老又新兴的中医药产业迎来振兴发展的新契机。如何将其独特的卫生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健康价值,是一個值得探讨的重大命题。

加快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西药传到中国只有300年历史,之前靠的就是中医药维护全民健康。中医中药博大精深,经常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随时调方加减。”药学教育家与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说,中医药要真正走向国际社会,必须确证这个药品的效果,包括有效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之后才能进入市场流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李广乾指出,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是整个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其创新发展包含三条路径:路径一为西药化发展方向;路径二为以中医药理论为支撑的新型中药;路径三是适应新征候或具有新疗效的传统中药。可以将路径三看作是继承创新,而将路径一、二看作是发展创新。而且中医药产业发展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构成众多产业链条,应该抓住经济全球化和绿色发展机遇,促进中医药国际化。

2020年,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全球多个国家纷纷借鉴我国抗疫经验,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十四五”期间,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踏上了新征程。未来我国中医药产业将不断向规范化、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国际化等方向升级。

在今年四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表示,随着国家支持创新药发展的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中国创新药研发及药物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在新药引导支持下,国家投入中药财政经费超过230亿元,支持了3000多个课题,形成一些重大标志性成果,2008-2020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了68个新药上市,极大地推动了创新药研发及成果转化,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在创新药研发方面的差距,生物医药产业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在新冠疫情中的突出表现,要加快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产业互联网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中医药研究院徐立然、戴卫在《中医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一文中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对于中医药产业化的价值在于:第一,有助于积累案例,特别是经典名方;第二,有助于将疾病的诊断标准数据化;第三,有助于破除认识论思维惯性。

全国政协委员、翔宇药业董事长林凡儒在2021年全国两会提交的提案中建议,借助工业互联网,实现中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第一,在中药材种植阶段,通过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基地全方位数据监测与分析等功能,为中药质量的全程追溯提供保障。第二,在中药生产阶段,利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打通产品、机器、车间、工厂,实现底层标识数据采集成规模、信息系统间数据共享,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第三,在流通阶段,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患者和用户的需求传递到中药研发与生产环节,形成中药产业链的“闭环”,构建智能产业生态系统。

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

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千方百计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这是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着力在完善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路径以及健全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方面持续发力,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快提质增效。具体包括: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即 “歧黄工程”,将作为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山东省名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田思胜教授认为,“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应当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遵循融通、守正、创新的文化发展规律,结合时代特征,以文化自信助力传承发展,以融和中西助力传承创新,培养新时代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素质人才。”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章原表示,现阶段我国对于中医药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既有现实的考虑,也有长远战略的考量。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民众健康方面的作用;同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推动中药质量提升,也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关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事关中医药发展的核心问题。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迎来天时、地利、人和兼备的大好时机,中医药人才也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但是,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中医药几千来的发展规律,充分尊重中医药自身独具的特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才能走出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发展之路。”章原说。

探索中医药创新发展新模式

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无论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是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案例一:青岛市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坚持中医药服务便民、利民、惠民,选好突破口,找准切入点,稳步推进中医药服务流程优化再造,积极推进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制定出台方便参保人员更好地获得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加大医保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

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赵国磊表示,“青岛市以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为抓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中医药适宜技术‘O2O免费网络培训推广平台,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对象可以通过电脑端或手机端登录学习,改变以往传统的脱产集中培训模式,有效解决工学矛盾,激发培训对象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习效率和培训效果。”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40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基层中医药人员的服务水平。

据了解,2019年青岛市政府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建青岛中医药科学院,目前该院下设的中医研究院已挂牌成立,占地210亩的研究生院正加紧建设;同时,青岛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建的青岛技术合作中心、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建的附属青岛医院,均已签订合作协议。此外,青岛还加强全省十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之一的市中医医院肺病诊疗中心建设,全市三甲中医医院数量达4家,与深圳并列计划单列市之首。青岛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康复科、肺病科入选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牵头专科,力求打造临床疗效卓越、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综合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强劲的具有山东特色的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

赵国磊表示,青岛通过深化中医药资源供给侧改革,引进优质高校、优秀人才和优选项目,着力建设中医药“新高地”,不断提升中医药为民服务能力。

截至目前,青岛市已有山东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院4家,居山东省内地市前列。发起中医药“人才高地”建设攻势,搭建高层次招才引智平台,着力集聚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全市现有岐黄学者1名、全国优秀临床研修人才9名、省名老中医、名中医25名,市级中医药名家54名,柔性引进包括1名院士、10名国医大师在内的88位省级以上知名中医药专家,实现了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质的飞跃。

案例二:专注精品中药饮片的民营企业深圳市和顺堂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走出了一条中医药继承、创新、开发的新路子。

目前,和顺堂已拥有100多家中医连锁医馆。 2019年,和顺堂与广西中医药大学合作编制并出版发行了《和顺中药典》,该药典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根据内控标准编撰出版的中药典籍,旨在形成高于国家标准的精品中药饮片标准及国际认可的出口标准。

深圳市和顺堂医药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叶发荣表示,药典的出版为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设定了标杆,同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研究、检验检测控制体系,在鉴别、纯净度、检查、含量、限量等方面全面按照2020版《中国药典》要求进行检查。由和顺堂发起成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顺承检验”近日还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为中药出口海外提供中药质量标准化研究和检验检测,所出具的检测报告将在全球多个国家获得互认。

据了解,为满足市场需求,和顺堂投资3亿元建设了精品中药生产基地二期项目,近7万平方米的基地集精品中药饮片生产、仓储、物流于一体。2017年和顺堂精品中药涉足日本市场,满足部分日本中医大夫的处方使用。如今,和顺堂已成为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中医药“一带一路”的先行者。

(作者单位:《中国发展观察》雜志社)

猜你喜欢

和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疯娘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简析“乳鼎”紫砂壶的造型之美与和顺之气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