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出中华最美赞歌

2021-08-27李辉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国粹戏曲中华

李辉

考场真题

题目:合唱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2020年陕西省中考作文题)

中考佳作

合 唱

一考生

你们都是中国的国粹,一起合唱着中国文化的赞歌!

唱不完你的神韵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童年,就知道了你。那时,我经常跟着奶奶走街串巷去看你,哪里有你,哪里就有我和奶奶的身影。激动起来了,我也会吼出几句“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年龄一天天长大,知识一天天增多。我知道,你有个丰厚的名字叫戏曲。

你从汉代的竹简中走来,进入唐代的宫殿,元代是你的青春期,你茁壮成长,出现了四大流派。在清代,你走向民间,走向百姓,后来由于徽班和湖北艺人同台表演,你逐渐融合,成为了现在大家最熟悉的形式——京剧。

你一路歌唱、一路前行。川、越、秦、徽……是你的姐妹;生、旦、净、丑……是你的变化;唱、念、做、打,是你的风采;红、黑、蓝、绿,是你的肤色……你如一朵瑰丽的仙葩盛开在我的心田。你教会了我襟怀坦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爱民爱国……你传唱着千年故事,你演绎着民族风骨。戏曲,你的神韵永远也唱不完!

读不尽你的柔情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想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在你的海洋中,我知道了“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懂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理解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感悟了“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哲人说:“一部中华史,半卷是诗词。”在你的怀抱里,我学会了宽容,理解了感恩,知道了豪情,感受了豁达……有你的世界没有消沉,有你的世界沒有冷清,有你的世界没有懦弱,有你的世界没有悲观……你讴歌了铮铮铁骨,你书写了绵绵情意。诗词,你的柔情永远读不尽!

写不够你的永恒

你从远古时期的日月星辰走来,仓颉给了你生命,先民给了你舞台。甲骨、石鼓、金文是你的足迹 ;秦篆、汉隶、行书、草书是你的风采。你的美,美在风格多样: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或刚健拙朴,凝练厚重;或圆润丰腴,如大家闺秀般雍容大度;或清雅秀丽,如小家碧玉般纯净天真。王羲之的行书传递着他的率性,颜真卿的楷书彰显着他的正直。你记录着历史,你传送着美德,你磨炼着意志,你塑造着人格,你承载着历史,你镌刻着精神。书法,你的风采永远也写不够!

你传唱着民族精神、歌颂着中国风骨、吟唱着炎黄心声,合唱起了一首悠远、厚重的中华赞歌!

题型透视

2020年陕西省中考作文试题沿用了多年来一贯坚持的单一全命题作文形式。这种命题形式既传统又主流,体现着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命题形式发展变化的大趋势。

“合唱”是一个没有任何引导文字的独词式作文题目,是一个比喻类文题。命题者将试题的解读权交给了考生,这就给考生审题立意留下了广阔天地,有利于考生写出最能体现其作文水平的美文佳作。考生审题时,不仅要明白“合唱”的本义,即“多人齐唱或多人多声部唱歌”,还要明白“合唱”的诸多比喻义,如“团结”“和谐”“统一”“支持”“分工”“合作”等。这样的话,考生更容易打开思路,找到适合自己落笔的最佳切口。

从内容上看,“合唱”文题的核心词是“唱”,修饰词是“合”。“唱”是行动,“合”是行动的方式。因而,考生在作文中就一定要突出某种具体的行动(唱),而且该行动还得由多人共同参与,以达到“合”的效果。我们不难看出,这个题目在倡导考生要有合作意识,切合新课标精神,很有新意。

思路点拨

思路一:合唱需要团队合作,要共同努力。写记叙文,运用倒叙手法,先写自己在班级合唱中的出彩表现,然后通过回忆引出自己自卑不敢参加合唱,后来在同学、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战胜自己,成为合唱队最佳一员,突出“合唱”的主题。

思路二:人与自然“合唱”,体现和谐美好。写一篇童话,“我”是大自然中的某一种植物,通过和其他植物一起生活,感受到植物对人类的反抗,批判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一些不良行为,呼吁人类保护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合唱”。

思路三:国与国抗疫“大合唱”,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一篇议论文,开篇提出“国与国之间大合唱才能实现全球抗疫”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3个分论点:合唱必须步调一致、合唱必须目标一致、合唱必须齐心协力,运用中外典型事例阐释国际合作的意义。

特色拓展

《合唱》这篇中考作文,抒写自己对于中华戏曲、中华诗词、中华书法这3种国粹真挚的热爱之情。考生赞美中华戏曲艺术,写戏曲产生的年代、形成的流派、发展的历史,从不同角度突出戏曲的神韵;写中华诗词,用一位位著名诗人的精神、一句句灿烂不朽的诗句来表现其“读不尽的柔情”;写中华书法,追溯其历史,咏叹其风格,体现其永恒的历史意义,整篇文章也因此显得命意高远,意蕴丰厚,主题鲜明。怎样才能使文章命意高远呢?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描绘了岳阳楼及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品味文章,我们感受到的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情怀,一种志向,一种精神境界。而这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命意高远的最佳体现——借题发挥。

命意高远的另一种表现是触景生情。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由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触动灵感,展开联想,抒发了自己在淡紫色的辉煌和淡紫色的芳香的感染下所产生的宁静和喜悦之情,抒写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

托物言志也是命意高远的一种体现。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托物言志的名篇。《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了作者不慕权力、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文章托“陋室”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借题发挥、触景生情和托物言志都是命意高远的具体体现,在中考作文中恰当运用,会增强文章的深度,使文章的立意深远且深刻,自然会夺得高分。

深度评析

这是一篇中考满分作文,也是一首中华盛世的赞歌。文章主题鲜明,立意新颖,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诗化,被评为满分作文。具体来说:

一、立意新颖,别具一格

面对《合唱》这个题目,很多考生会自然地记述学校里的合唱比赛、自己参加合唱的经历、自己观看合唱演出的经过,没有透过“合唱”的本义去体味它的比喻义、引申义。捧读这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考生善于分析文章题目,把握题目的内涵,同时又是一位十足的“国粹”迷,对于中华“国粹”,不是略知一二,而是了如指掌。中华戏曲、中华诗词、中华书法无一不知,而且知之甚多。所以考生能在考场上自然地把三种“国粹”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它们一起合唱出中华盛世最美赞歌,体现与众不同的立意。这种立意,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止。

二、感情真挚,引发共鸣

把真挚的感情融于作品之中,更容易感染读者,唤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考生在文章中把自己对于中华国粹、中国文化的真挚感情抒写得酣畅淋漓:开篇句中“赞歌”一词就足以表达考生对中华国粹的崇敬之情。写“中华戏曲”,描述“我”跟着奶奶走街串巷去看戏的镜头、“我”激动时吼出的几句唱腔,无不表现出“我”对戏曲艺术的真挚情感;写“中华诗词”,李白、苏轼、陆游及范仲淹一一出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名句一一展现,没有对古诗词的真挚热爱,不能表现出由衷的情感;写“中华书法”,各种书法风格尽显笔下,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名家的字体特点一一道来,表达着考生对中华书法艺術的热爱。真挚的感情抒发使文章洋溢出一股书卷气,让人不忍释卷。

三、语言诗化,引人回味

捧读这篇中考作文,仿佛在读一首充满激情的散文诗,诗化的语言给读者以美和想象,带读者走进一个美妙的阅读世界,徜徉在文学的艺术世界里,流连忘返。考生写“中华戏曲”时,展现戏曲变化、风采的排比句富于气势,全面展现了中华戏曲艺术之美,读来诗意浓厚;写“中华诗词”时,李白等诗人出场的句子,本身就活化了诗人的名句,表现了诗人的精神,随后出现的诗词名句更好地点染了全文,增添了诗情画意;写“中华书法”这一国粹时,为多角度展现书法艺术之美,考生又连用4个“或”引出掷地有声的4个排比句,读来朗朗上口。文末的语言更显诗情,“传唱着民族精神”“高歌着中国风骨”“吟唱着炎黄心声”……诗意的语言,言尽而意无穷,引人回味和遐思。

猜你喜欢

国粹戏曲中华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梨园戏韵 国粹生香
传统戏曲
中医
京 剧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