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你身边的美
2021-08-27汪声彧
汪声彧
摘 要: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道具布置、空间设计、师生互动、心理指导等手段营造课堂教育气氛,促进教育的完美实施。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良好的美术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术课程;教学质量
在日常生活当中,美无处不在,对我们而言,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没有发现美,发现美和探究美本身便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艺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Victor Ron)说:“美术教育家的使命既不是美术的自身,也不是作品,其是指通过美术的教育,学生将会变得更具创造力,思维上更加具有敏捷性。无论在何种环境中,学生都可以灵活运用自身美术经验。”因而,美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简单地完成美术作品,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感受美、发现美,发挥创造性的教育作用,培育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为宗旨,不断扩大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小学美术课堂是开展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应明确教育方针,结合教育内容和生活实际,通过环境营造、动手实践、展示评价等教育模式策略,营建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培育学生的思想能力,培育审美情味,提高艺术素养。
一、创设情境,用眼睛发现身边美好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对于他们对书本知识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选择情境素材时,有必要选择“靠近学生,靠近生活,靠近实践”,以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置课堂教学,并使用最新、最近的具有感同身受的图片、视频及文字等素材,让学生受到视听的冲击,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深学生的体会。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他们充满着好奇心,因为好奇,他们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很有兴趣。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应该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爱好、热情和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没有好奇心,学生对学习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学生只有拥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真正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爱好,激发学生的美感,运用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挖掘学生的无限创造力。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觸传统绘画——中国画,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好奇心,教师将新知识编织成一个有趣的短篇小说:相传有一位宫殿画家,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色。皇帝亲自恩赐他绫子,并指令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因为高兴而喝了几杯酒,可是他没想到的是因为自己贪杯,导致手抖不小心把一滴墨滴在了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灵机一动,并奇妙地将墨点变成蝴蝶。这幅画最终得到了皇帝的称誉。教师的讲述生动活泼,学生津津有味地听着。因为短篇小说的吸引力,学生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可以尝试一下。不同的材料对学生来说是新事物。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因为其新颖性,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创造力。
二、动手实践,用双手探索创造空间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平等参与者、协作者,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首先要注意维护学生的独特个性,给予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特性的机会,并尊重学生特性发展的能力。美术教育应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触。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动起来”,通过动手将思维中的形象变为可视形象,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他们的参与热情,更能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将这些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到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时机,并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捕捉构思灵感并提高美术学习的效率。例如,在《陶泥的世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陶瓷制造的过程,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带领学生进行陶泥手工制作,例如通过搓、捏、挖等方式进行作品的创作。当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实践的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将得到明显提高,他们对教师行为举止的观察将更加谨慎。经过独立参与,学生能够真实欣赏自己创造的价值。学生拓宽了思想,变得更加活泼,他们的创造灵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学生可以从构思活动中获得创造性潜力,体会到创造性制作的愉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对师生关系的真挚理解和信赖,以及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育心理学还认为,情感要素对于课堂教育的作用也很重要。因而,教师在课堂教育活动中应真挚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学生将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以换取他们的辛勤工作。师生之间的友爱有利于建立一个充满情感、健康、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沉浸在良好的艺术课堂气氛中,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经过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双方可以产生共鸣。教师可以经过情感教育来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和完善他们的特性,并营造一种师生共进的良好氛围。良好的气氛使美术教育达到最佳状况。为了使美术课堂充满情感,教师要具备以下素养:运用自己的个人魅力,丰富的知识,幽默的教育语言,灵敏的教育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美术教师在课堂教育活动中应始终面带微笑,全心全意地致力于教育活动。
三、欣赏评价,用心灵陶冶审美情操
师生共进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包含判别美和丑的能力,以及发现、感受和表达美的能力。席勒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将其界说为“人道”的自由解放与发展。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继承了康德的哲学,康德把感性与理性突出地表现出来,但没有彻底讨论二者的一致性。席勒企图证明理性和感性能够用于艺术和审美活动。席勒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的一致,内容与形式的一致,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一致,完成了这种统一,“才能对纯粹的形象显现进行一种自由的欣赏,摆脱了物质需求的束缚。”席勒肯定了审美教育在完善品格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道的完善应该通过“感觉的人”提升为“理性的人”来完成,美学是从“感性的人”到“理性的人”转变必经的桥梁。审美教育是一种培育具有正确审美观,崇高品德情趣和感受美、赏识美和发明美的能力的学生的教育。凭借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能够通畅地开展审美活动和审美发明。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美学规律。在传授艺术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教师应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和美好情感来陶冶学生心灵,并发展他们的发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