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主长夏”探析

2021-08-27林国晟曹俊昌刘启鸿付肖岩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内经

林国晟 曹俊昌 刘启鸿 付肖岩

【摘 要】 “脾主长夏”是《内经》中脾主时令三种说法之一,在中医学理论当中,关于脾与时令的配属关系说法不统一,然而在《内经》中较多篇章持的观点是把脾所主之时定义成长夏(或季夏),文章从时脏配属理论展开探讨。

【关键词】 脾主长夏;《内经》;时脏配属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13-0014-02

Abstract:“The spleen governs the summer” is one of the three sayings in the Internal Classic that the spleen governs seasons. I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leen and the seasons is not unified. However,the views held in many chapters in the Internal Classics are Defining the time when the spleen is in charge of the growth summer (or Jixia),so the author will start the discussion from the theory of time and viscera association.

Keywords:The Spleen Governs Changxia;“Internal Classics”;The Association of Time and Viscera

关于脾主时令的几个不同的说法中,脾所主之时包括长夏、四时、四时之末三种说法。在《内经》中主要使用的是一种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关于人体脏腑与自然界时令来进行有机联系,从而展示自然界环境与人体之间的统一性与密切联系。但是关于脾主时的说法却不统一,检索《内经》全文发现,关于“脾主长夏”的说法出现了共有30处(其中包括脾主季夏3处),可以看出《内经》中关于脾所主之时,“脾主长夏”占有较大的比重和地位。

1 理论渊源

1.1 脾主长夏 早期可见于《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备化之纪,其藏脾,其应长夏。”内经中,记载了较多关于脾胃主长夏的理论和说法。《灵枢·五音五味论》曰:“足太阴,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关于“季”字,在《说文》谓:“少称也。”古人使用孟、仲、季称谓次序前后,季夏实为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六月;“长夏”王冰注为六月,因此季夏也就是长夏。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六气主治要法》根据五运六气提出,大暑之后到秋分之间,阳气渐衰,阴已用事,故太阴旺,而大暑与秋分之间则是长夏。

1.2 脾不主时 脾不主时,是指脾与四时的对应关系是旺于各时末的十八日,在四时之中无明显的季节归属。其说法最早可见于《管子·四时》[1]:“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冬闭藏。”其中土德实辅四时入出,则是说明了春夏秋冬四时都需要在土的辅助下运行,来更好的在一年中生长化收藏。张介宾在《类经》[2]中说道:“脾属土……而不得独主于时也”。認为这是在季节交替之时,四时之末此时气已虚,后时之气尚未充沛,正是人体虚弱之际,脾起到了承接的重要作用。

2 理论依据

2.1 五行生克论 根据河图、洛书中,伏羲对木、火、土、金、水天象的观察而出,土居中央,其余四行居于四周,结合四时,则春木东、夏火南、秋金西、冬水北,唯中土无所配时,起调控四时的作用。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言:“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而五行生克理论中,在图则左旋而生之,在书右转则克也。至《吕氏春秋》中提出土直季夏之月,才得相生之序。后文王后天坤艮居夏秋、冬春之交,则火得土后能成金,水得土而后成木。两种不同的五行模式成为了“脾不主时”及“脾主长夏”的理论基础。

2.2 脾的生理 中医基础理论中脾生理功能包括运化、升清和摄血[3],脾为后天之本,与胃相表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认为脾胃为仓廪之官,有脾主运化、胃司受纳的生理功能特点,共同将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濡养五脏六腑。张景岳亦在《景岳全书》中道明“……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李东垣在《脾胃论·阴阳寿夭论》中提出“脾主五脏之气”,反映古代医家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以脾运化后天之水谷精气,输布以濡养五脏。脾居中而灌四旁,即脾在生理功能上反映出,不拘于所主之时而主四时充养四肢形骸、五脏六腑。《素问·太阴阳明论》中以“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说明脾脏的脾主四时之末说法可以在生理功能上更多见,来濡养脏腑、化生万物。

2.3 脾的病理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原无长夏之季,古人因以五行与时令相配而设长夏之令,位居一年之中,约农历六、七月,属五行之土,且长夏之令正值暑气多湿之时,而脾居中焦,同属五行之土,其性喜燥恶湿,湿易困脾与长夏暑湿之令相应,故谓“脾主长夏”。湿为长夏之主气,脾脏与之相应,则脾恶湿而易湿困,故古人指出长夏应防湿祛湿。湿为阴邪,易伤阳,脾阳尤甚。在《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提到:“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戊己日称呼即为长夏头两天戊子、己丑的说法,将五脏对应五时,而脾属土,戊己亦属土,是故长夏是脾土之所主旺。

“脾主长夏”属五行之土,居一年之中,运化水谷精微及化生气血的生理功能,而暑湿与脾土喜燥恶湿易被湿困相合的特点,此论应从脾的病理角度理解更为合适。结合当代临床发现[4],暑湿证见倦怠、肢软、身困、胸闷、头昏、纳呆、懒言之状也每以芳香化湿、清暑利湿而获效。且暑湿之令胃肠疾病较多,虽与当令多食生冷有关,但因湿致脾不健运为主要因素。故脾喜燥恶湿,脾气伤则输布津液功能减退,引起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土行位于五行之中,脾脏在五脏之中,而长夏处于五季之中,一个“中”字将土、脾胃、长夏相关联,体现密切关系。且《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也强调道:“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说明了脾脏受湿困的一种病理情况。因此“脾主长夏”之说偏于脾的病理为多,同时也为后世长夏脾病诊治提供了依据。

3 “脾主长夏”目前有较多被采用的趋势

《内经》之后,各历代医家结合自身临证的需要,引用脾与季节配属的多种理论来指导临床。如《难经》说: “脾季夏适王”,《金匮要略》说: “四季脾旺不受邪”等。建国以后,情况有了变化,所有讲授中医基本理论的高校统编教材,从1964年版《内经释义》到1974年版《中医学基础》、1978年版《中医学基础》、1978年出版的《内经选读》与现行的《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理论》,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脾主长夏”说,表明这一提法有被较多采用的趋势。这一趋势并非对其它脾与季节配属理论和提法的否定,而是在充分吸收其营养的基础上,为了表述上统一,避免理解上混乱的一种努力,以五时配五脏,较之以四时配五脏更为贴切、对称。而“脾主四时”的理论所强调的重视脾胃的思想已经充分融入在中医诊断学、治疗学和养生学中。

4 指导意义

古代根据“天人相应”观点,通过长期的实践而了解到气候的变化、四季之气的循环往复对人体脏腑有不同影响。长夏为脾主,指导于临床以化湿之品能扶脾土,故藿、佩之类常为医家喜用之时令佳品。此外,吴咀《医方考》指出: “余以脾胃为众体之母”,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言“人之脏腑以脾胃为主”,脾胃大师李東垣则更重视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作用。

临床上患者在长夏的时候常见纳呆、腹胀满、肢乏倦怠等症状,为长夏之暑湿易阻脾胃、伤脾阳,脾阳伤则运化失常,湿益甚,见脾胃虚弱的表现,是故夏季理应调养脾胃,使气机升降有常,水谷精微得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则能颐养天年。是故临证时不可执一,脾主四时亦主长夏,正如四时皆有湿邪而长夏为之最。

《慎斋遗书·辨证施治》中亦有言:“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五脏疾病在治疗本脏的同时,不可忽视调理脾胃,需顾护后天脾胃的功能,能减少传变、缩短病程,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所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脾主长夏对防病治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5 小结

脾主长夏理论的日渐为大家所接受,但笔者认为脾主长夏与脾主四时并不矛盾。但脾既主四时,又主长夏,理论如何统一?《中藏经》说:“脾者土也…… 王于四季,正王长夏。”“正王”可以理解为“最王” (“王”通“旺”)。就是说,脾虽旺于四时,而以长夏为最旺。是故在河图与洛书之中,土数五十居于中央而顾四旁的理论,也亦与五行有关。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中说道:“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这就像久远的夏商周时期,伏羲的先天之八卦与后世文王后天之八卦不同,又如河图本是星图,而洛书为脉络图,也有所不同而以星图为体,脉络为用,是可以并存的。脾主长夏、四时两种理论同时体现出脾在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生理、病理机制。对此脾主长夏的理论对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239.

[2]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74.

[3]王键,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99-101.

[4]王琦.中医藏象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520.

(收稿日期:2020-11-19 编辑:刘斌)

猜你喜欢

内经
顾亭林友傅山 析韵《内经》
俞曲园辩《内经》又论“废医”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内经》教学围绕中医各家学说展开的探讨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
《内经》衰老理论及延缓衰老的方法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