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超长结构后浇带施工技术探讨
2021-08-27周梦琪张春礼
周梦琪 张春礼
【摘要】近年来的建筑工程项目中,超长结构的存在加大了主体结构的施工难度,传统施工技术在超长结构问题的处理方面并不具有技术优势,越来越多的工程企业采用了后浇带施工的方式来克服了这些结构施工难题,通过后浇带的科学设置,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混凝土表面温度应力等均得到了一定的抑制,实现了良好的结构优化。因此,本文针对建筑工程中的超长结构,分析了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和要点,对提升结构性能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建筑工程;超长结构;后浇带施工技术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4.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进步,各种规模、类型的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为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应用,解决了建筑结构的施工难题。伸缩缝与后浇带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结构问题的处理,但伸缩缝的设置位置比较特殊,可能会加剧建筑结构中的双柱、双梁、双墙问题,影响其他功能的实现。而后浇带技术则有所不同,可以克服伸缩缝技术的弊端,有效对混凝土收缩等起到抑制作用,因此,未来的建筑超长结构施工中,应加强对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
1、中超长结构后浇带的作用及其特点
建筑工程结构中,后浇带的设置可以使得建筑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消除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对结构稳定的威胁,一般设置在梁、板和墙部位。
1.1作用
减小温度收缩:
混凝土结构的性质特殊,受到外部温度条件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于建筑结构中新浇筑的混凝土而言,在混凝土硬结的过程中伴随着严重的收缩问题,而已建成的混凝土结构膨胀和收缩明显,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混凝土结构内部变形受到了巨大的约束,温度应力的存在加剧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出现,影响了结构耐久性[1]。而后浇带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温度收缩现象的控制,在科学的后浇带设置下,混凝土的收缩更为自由,降低了温度应力下的混凝土裂缝发生几率。超长结构中通过后浇带的科学设置,结构具备更强的抗温差变形能力。
1.2减小沉降差
整个建筑结构的规模庞大,很多建筑不是独立结构,包含了主体结构和裙房,施工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沉降,沉降问题同样是加剧结构隐患的主要因素。针对主体结构和裙房之间的这种关系,在恰当的结构部位通过后浇带设置,可以将主体结构和裙房暂时分开,保持两个结构沉降的独立性,这种沉降控制方式下,沉降差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当主体结构施工作业全部结束以后,在大部分沉降量结束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完成主体结构和裙房的连接,经由其他的控制方式,可以减少不均匀沉降所引起的结构裂缝。
1.3后浇带的优越性与不足之处
從当前后浇带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效果来看,通过后浇带设置,有效提升了结构质量,整体的施工成本得到了控制。因为后浇带技术的特殊性,可以在结构外形上呈现良好的艺术性,建筑的其他功能也可以保持正常。虽然后浇带技术存在着突出的结构和技术优势,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基础底部结构的后浇带设置时,时间消耗比较长,往往需消耗2~6个月的时间,且在后浇带设置和施工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非常多,再加上底部钢筋密集分布,后续废弃物的清理不易;(2)后浇带在建筑结构内比较特殊,覆盖于地上、地下结构,施工时的技术难点多,其相应问题的处理往往需消耗较长的时间;(3)后浇带作业环节的混凝土浇筑中,为保障良好的施工效果,工程企业应安排专人首先将混凝土两侧的凿毛完全清除干净,且后浇带混凝土与结构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间隔控制也尤为重要,一旦时间间隔过长,将会导致新老混凝土粘结部位的粘结效果不佳,加剧了连接部位缝隙的出现[2]。
2、超长结构后浇带施工技术
2.1模板支撑技术
超长结构后浇带施工技术下,模板支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后浇带施工作业之前,工程企业要安排专业人员来在施工部位开展模板支撑作业。结合前期所确定的后浇带施工方案,在结构部位找准后浇带分布区,在此基础上确定与之相对应的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模板支撑作业。
2.2钢筋处理技术
作为建筑结构中的关键构成要素,钢筋处理是否合格,同样与后浇带作用的实现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后浇带施工作业中的钢筋处理应充分结合实际的处理需求,来保障处理效果,提高结构性能。在施工作业进行时,工程企业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来进行钢筋的绑扎,保持不同钢筋之间的可靠连接,做好固定处理,以避免混凝土浇筑时钢筋出现的变形和位移现象,保持整体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在钢筋处理环节,专业技术人员同样应做好对钢筋处理的全面检查,通过检查来发现钢筋处理中存在的错绑、漏绑现象,保持结构完整性。
2.3混凝土级配与浇筑技术
混凝土级配和浇筑作为后浇带施工中需关注的重点施工环节,在开展施工作业时,应严格按照后浇带施工规范来开展。对于大多数的后浇带混凝土施工作业而言,多是在现场完成搅拌的,混凝土性能直接影响着后浇带作用的发挥。现场施工人员应根据施工标准和要求,保障混凝土混合料性能,尽量使用高等级膨胀混凝土。当然,现场搅拌作业时,尤其要加强对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配合比设计应依据各种材料的性能和施工要求、试验结果来确定,保障搅拌的均匀性和充分性。混凝土浇筑作业进行时,需开展规范化的浇筑作业,保障浇筑方法的合理性,并加强机械振捣,提高混凝土结构密度。
2.4施工缝的处理技术
浇筑作业结束一个月以后,混凝土强度基本达到了施工标准,此时要立即将模板等拆除,在模板和底梁板全部拆除以后,后浇带板底完整,拆除时应注意对梁底板的保留,以有效应对楼板变形现象。后浇带浇筑作业之前,可以用木板覆盖在浇筑部位表面,否则,后续的浇筑作业进行时,后浇带两侧边缘可能会被损坏。针对后浇带的裂缝问题,必须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结语:
建筑工程超长结构的处理上,为避免传统结构施工技术下所造成的结构缺陷,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工程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处理方式,但因为后浇带施工的难度系数较高,工程企业应根据超长结构的具体特点,保障后浇带设置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鲁明豫.建筑工程中超长结构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分析[J].砖瓦世界,2019,000(006):69.
[2]叶坤永.房建工程中超长结构后浇带施工技术分析[J].安徽建筑,2018,222(04):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