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语文“工具性”的首要性

2021-08-27王玉亭

师道·教研 2021年7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言文字语文课

王玉亭

小学语文教学应将工具性放在首位。只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学生的语言、思维及其他能力等才能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诸种任务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将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放在首位,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更是学生学好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前提保证。

一、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剖析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开始关注学生思维的开放与探究的多元,开始扭转答案唯一性和标准化的情形……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语文素养的天平偏向了人文素养。例如:阅读教学,由以往的串讲串问,到强调个人感悟,由以往的繁琐的内容分析,到就人文内涵进行无休止的清谈;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在课堂上占据一定地位,按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时间里去表演文本里的表象东西并不鲜见;等等。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首先是对新课标理念产生了误解,虽然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人文内涵等方面作了要求,但是,这些方面的培养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其次,目前教师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方面不到位,也不能将责任完全归究于教师,谁都知道,一些公开课案例都是经专家们层层把关才展示出来的。就是一些名师的公开课也出现了过分注重深挖文本的现象。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严格要求的还是应严格要求,该纠正的还是应纠正,况且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要靠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将“工具性”放在首位,持之以恒地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取得成效。

二、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现状

笔者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十多年,由于平时工作关系,对小学语文接触较多,尤其在接触小学生的语文科作业时,经常感到痛心。我检查学生语文作业时发现,许多学生连“的、得、地”都不会运用,在学生的“造句”作业中,“的”与“地”经常混用。

本学期,我开展了“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专题研究,在工作中我检查了本校二至三年级学生的作文,习作的篇数将近200篇,竟未发现一篇习作运用到一个成语。从学生习作中发现,学生往往是随心所欲地乱写一通,根本找不到什么叙事方法及文理的东西;同时,本人从阅览学生的考试作文中发现,学生限时作文字数不多(试卷明确规定要450字左右),就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其作文也往往只是200字左右,远远达不到字数的要求。至于试卷中的阅读理解,答案则更是五花八门了,极少中肯的(更不用说是较标准的了);一些中高年级学生,连一字写多词都无法完成。如:名 (  )(  )(  )、名(  )(  )(  )、名(  )(  )(  );不(  )(  )(  )、(  )不(  )(  )、不(  )不(  );无(  )(  )(  )、(  )无(  ) (  )、(  )(  )無(  )的填词练习,一个三十多人的六年级班,竟无一人能在规定时间内填完整(时间很充足,达20分钟),可见学生的词汇积累是多么的贫乏。同时,笔者还发现,凡是语文科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科成绩也不会很差。反之,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做起数学题来却是一塌糊涂。可见语文是何等的重要,如果说数学是基础学科,语文则名副其实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了。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工具课,它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工具,其工具性的外在形态就是语言文字。思想、思维、能力、兴趣等教育则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隐性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小学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对学生进行严格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促进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此,呼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不要忘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工具性放在首位,其他则应在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完成。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言文字语文课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可怕的语文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