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定位下发展策略

2021-08-27林丽梅

师道·教研 2021年7期
关键词:编程教师应人工智能

林丽梅

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正在积极探索3.0 的实现路径,“人工智能+教育”继“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研究與实践的新热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在此背景下,应对好人工智能教育所带来的挑战,重新定位自身的课堂角色,明确教学知识结构、教学生态变化,扎扎实实地上好信息技术课,为人工智能教育启蒙奠定优良基础。

一、促进教师角色转型,注重智能思维培养

在人工智能掀起的教育领域变革之风中,教师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转变,应对一些严峻挑战完成角色转型,缓解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与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之间的矛盾,在新的“人机共教”时代中明确自身的角色,从教书匠转变为有智能思维、有温度、有丰富人文底蕴的高素质教师。成为有智能思维、有温度、有丰富人文底蕴的高素质教师,旨在实现AI公民的培养目标,以“AI编程思维”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小学阶段引入图形化编程工具,在初中阶段初步学习python等编程软件,在高中阶段系统性学习程序设计等编程核心内容,从而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在各个阶段的立体式渗透。鉴于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学习编程教育知识、理论及技术,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主动参与到人工智能教育内容培训活动中,不断地提升自身人工智能教育能力以及专业教学水准。

二、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实现课堂教学转型

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要渗透人工智能教育,落实编程教学,必然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更新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纳入信息技术教材之中。一方面,学校应结合现有的校本资料,开发校本人工智能课程,以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教学的不足。开发校本人工智能课程,学校要以智能化为课程价值诉求,在人工智能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实例中,选取适合各个阶段学生学习的素材,聚焦于新的课程目标,引领小学生们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以及生活中有哪些人工智能产品,组织初中生学习及运用智能化应用产品、习惯于运用AI智能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引导高中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了解智能时代的社会特征与各行业发展变化,了解数据安全以及参与智能社会安全维护之中。另一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则要以硬件学习为主,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智能机器的工作状态及相关原理,开展编程实践竞赛、创新制作智能产品等活动,实现教、学、做合一,促进学生智能知识学习以及智能思维的发展。

三、应对人工智能挑战,建立课程的新标准

为了在中小学各个阶段中,长期、连续地进行智能素养培养,提高中小学生智能素养水平,基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建立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新标准,迫在眉睫。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应将目标定位为智能人才的培养,以智能素养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心,实现小学、初中与高中课程标准、内容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则是要从计算思维培养入手,以做中学、教学做合一为原则,实现知识迁移与创新创造为教学准则,实现学生学习为教学目标,提倡任务驱动、合作探究以及项目教学法,开展多元化、动态性的课程评价,为中小学生将智能素养与计算思维发展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职责与课堂教学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想要准确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新职责、新目标,教师应在角色转型中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念,合理运用科技的快速发展优化知识结构,创设动态、网络化的教学生态环境,应对好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根据新课程标准高效地展开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为人工智能教育启蒙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编程教师应人工智能
编程,是一种态度
编程小能手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