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课程开发与实践案例分析研究
2021-08-27林艳梅
林艳梅
研学旅行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体,进行区域性资源整合的“本土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乡土文化,加深学科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建立知识迁移桥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因地制宜开展梅州特色的研学教育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德育的生命成长出发,用智慧与行动引导,促进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生长、发展,体验者在自然之境中的生态体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领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内心世界的感受和领悟,把领悟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地理是一门“做”中“学”的课程,学习地理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活动为载体,以行求知,体验中“学”,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并发现自身的成长。在教学时,适当补充、延伸教材,让学生在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感受客家文化,增强爱国爱乡情感、提高文化素养,推动“文化梅州”发展战略。梅州是“世界客都”,是全球客家人最大的聚集地和衍播海外的出发地,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又富有时代元素的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传承,更是客家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以梅州高铁新城南口镇“客家民居”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依托乡土资源,设计跨学科的研学课程,开展项目化主题实践活动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提供的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以及能力为中心的培养导向,会潜移默化地渗透迁移到分科课程的教学中去,使分学科的学习在内容上与其他学科联结。开发能够落地的研学课程是保证研学旅行品质的关键。依据跨学科的项目化主题,设计“多点贯通”的研学旅行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学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针对性支持,会更有效,更有收获,更容易内化于心。
依托乡土资源,围绕核心素养目标来设计课程的目标及评价标准,以综合思维引导,设计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活动,把握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南口镇开展研学活动的有利条件:片区内有两个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营地;伴随梅汕高铁通车,双龙高铁的即将开通,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高铁站附近的锦鸡村、侨乡村、车陂村,将成为梅县区高铁新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区内的建筑具有较高的观赏游览及研学价值,有“中国古村落”之誉的侨乡村,著名“华侨之乡”;锦鸡村有目前是梅州客家围龙屋中保存最完整、在客家民居建设史上最具特色的客家古民居“干庐”,有远近闻名的建于民国初年的“将军第”,该村的林姓老祖屋的祠堂文化,可以作为车陂村营地的客家家训馆的鲜活例子。村落自然与人文资源兼备,设计系统化、主题化的研学实践活动,在研学旅行建设中,两个古村落承接相对应的功能,提供更好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研学线路。
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基于教材、超越教材,依托乡土资源,设计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活动。“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研学实践活动,行走中的课堂,带给同学们新的课堂,新的学习天地,新的学习体验,一路走(研究),一路学(实践),真正达到知行合一。
二、 教学过程分为前期准备工作、户外实践和追踪学习三大部分
1.前期准备工作:
(1)根据地理学科的目标导向和生活导向,依托乡土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寻找共同指向的研学主题。教师是课程的创设者,通过跨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弥合分科教学的不足,建设主题课程、大单元教学,合理突破固定的教材章节,以大概念为核心进行单元任务设计,突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引导他们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真正的本领。
(2)导师团队到选定的基地踩点,编制研学手册(预设可能的事情)。如在《探寻最美南口 品阅客家文化——“行走锦鸡,驻足侨乡”客家民居研学》活动前,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到过实地,我录制专题微课“锦鸡生态村落、老屋山泉豆干”。通过出发前的介绍课,学生收获了介绍知识和对锦鸡村干庐、侨乡村南华又庐的了解。
(3)科学组建学习小组:研学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学习小组组建,可以参考“雁阵效应”(雁群飞翔阵势原理运用于管理学的研究),做到人尽其责,有效合理的搭配,使团队发挥最大的战斗力。由熟悉学生的科任老师对学生编组,可以更好地实现组内成员间的能力互补,更有可比性,以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组内异质)。以团队的形式,让全体学生共同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数太少,难以发挥团队的协作优势,面临的问题不能深入解决;人数过多,难以协调,出现观望、应付了事等现象,削弱了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教会学生怎样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进步,明确小组内角色分工与职责,学习任务要求与时间约束,有助于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建立研学期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把课前准备、团队合作表现(队名、口号、分工、完成速度、环保意识等)、研学过程纪律表现、研学成果展示、研学手册完成情况等融入到研学竞赛中,各项分数累计,评选出最佳小组奖,最佳个人优胜奖等。
2.户外实践:研学活动立足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课程的目标及评价标准都将围绕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能力来展开。课程目标教学,从确定活動主题、制定活动项目,驱动性问题及子问题、实地考察、成果展示以及研学活动评价六个方面设计研学活动。
A.确定活动主题:客家民居文化
研学课程计划,是核心和首要问题,课程目标是核心部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笔者结合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下册 “地方文化特色”课程的教学需要,设计“行走锦鸡,驻足侨乡”客家民居研学课程,融合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设置研学任务,编制研学手册。在了解学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凸现文化传承,感受客家民居的时代变迁,增强学生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的自信和认同,自觉成为传承使者。
B.制定活动项目
搭建政治、历史、地理等多学科融合课堂,构建起联系“书本——自然——社会”的知识基础,在真实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锦鸡村和侨乡村的两个被评为省文保单位的客家民居进行实地考察;课程设计者希望学生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具备哪些能力、学到哪些知识、完成哪些任务、希如何去实践?所以,学生出发前,导师团队对研学基地的综合考察很重要。
C.驱动性问题设计——注重探究和创新(小组在以下六个问题中,任意选择三个完成,进行成果汇报,最后还有分享环节)。项目设计技术方法驱动性问题设计如下:
驱动问题:(客家民居)干庐与南华又庐建筑结构,主要围绕建筑特征与地理环境设计、建筑元素寓意的文化内涵设计。了解客家民居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建筑特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索它的近代特色、时代烙印;明确民居的主体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与寓意。通过了解的独特风格、实用价值与建筑艺术,感受客家民居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
问题一:分析客家民居的建筑元素,各自代表的文化内涵。(在研究客家民居的建筑结构与布局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绘制客家民居空间分布图。)
问题二:通过了解“南华又庐”屋主的人生经历,探寻他们有哪些爱国爱乡的情怀?在怎样的背景下,花费多少时间,修建出创造性和实用性兼具的“南华又庐”的?
问题三:南华又庐屋主潘祥初,是著名侨领,爱国乡贤,特别重视家乡事业发展的故事,谈谈作为一名中学生,说说代表?说说你对爱国爱家华人华侨,如张弼士、张榕轩、曾宪梓、田家炳的印象?认识客家名人爱家乡爱国情感。(情景剧:角色扮演,学生模拟当年”南华又庐“的屋主,从南洋回老家建房子,捐资家乡教育事业一情节,让学生体悟,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国家乃至全球一份子的责任,积极持续地参与项目合作。)
问题四:(山歌手现场唱山歌)从山歌的歌词,体现了南华又庐的建筑特色以及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广东省客家山歌非遗传承人陈昭典大师创作的山歌:“南华又庐好风光,十厅九井真堂皇,亭台楼阁含诗意,建筑古色又古香。”“南口系个好地方,人杰地灵好风光,十厅九井诗画意,南华又庐远传扬,远传扬……赤子爱国爱家乡”。
D.实地考察:锦鸡村干庐和侨乡村南华又庐
E.成果展示,教学效果
梅州市南口镇高铁片区的研学活动,以地理学科为主导的客家文化课程开发,跨学科参与研学旅行,融合多种课程资源,依托学科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路径,形成与地理学科为主导,多学科为支撑的学科思维和智力支撑的课程体系,能更好地促进研学教育的发展,设计真实的研学活动,创设情境,学生完成各个研学任务,获得更高阶的思考能力,实施体验育人模式,增强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启研学体验者的生命智慧,诱发和唤醒研学过程中的生态体验。学生参与户外实践、分析和交流、制订计划等。研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校内外教育理念,整合“基于知识系统的教学”与“基于项目的问题解决”,同一主题下的研学问题,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学生的问题解决,会在不同学科的老师的思维引导下,朝不同的方向,找到相对应的思维路径,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F.研学活动评价
地理实践力具备很强的实践性,仅依靠终结性的纸质化测试,难以全面、精准地“一步考察到位”,故而需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水平,建立综合多元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考核评价机制。本次实践活动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根据自己和小组成员在研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填写自评和互评表,教师根据小组活动方案的可行性、调查报告的质量、成果展示的表现以及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填写教师评价表。
a.过程性评价:
(1)导师具体负责对每位成员做出公正评价。
(2)小组长在研学期间督查小组成员的研学情况,计入过程性评价表。
(3)导师及小组长随时记录学生的研学情况。
b.终结性评价(表2)
带队老师组织学生召开研学旅行主题研讨会,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
c.评价结果呈现
综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选研学旅行优秀小组和优秀学员。能否及时记录、能否积极与组内成员合作学习,能否服从组长管理,团队能否组织有效的活动,小组内是否进行有效的交流、团队内是否进行有效的协作,能否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
3.追踪学习:
研后作业反馈(反思与评价,体现以评促学):学生回到学校后,组织了"客家名人"的追踪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研学报告书的撰写方法,追踪学习由递进式的活动,通过查找资料、学生讨论,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独具特色的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接触大自然、体验伟大的时代,注重情感体验,丰富成长经历。同学们带着研学活动的收获,不断成长。
三、结语
实践这个词,强调的是“做”和“学”的不可分割性。乡土地理,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有利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把世界变成学生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廣阔的发展空间。乡土地理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加学生的生活劳动体验、提升学生的实践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强化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选择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来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生成不断努力学习和提升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中小学研学实践运行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 2019JKDY037)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