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南英、许地山父子在漳州古城的朋友圈

2021-08-27许钢

闽南风 2021年8期
关键词:许地山落花生林家

许钢

许南英是著名的台湾爱国义士,也是晚清进士、著名诗人,号蕴白或允白、窥园主人等。不论是早年在台湾南门里窥园开设“闻樨学舍”授课,创崇正(诗)社,一边传道授业,或是后来到大陆从政艰难度日,许南英都一直与闽台林尔嘉、施士洁、汪春源、陈望曾、陈梧冈、林祖密、林景仁等诸多志士及社会名流交往,以诗唱和,传世诗词千余首。清光绪二十四年(1897),许南英辗转寄籍漳州龙溪县。1911年漳州光复,许南英由广东回漳州任民事局长,从此定居漳州,留下大量诗章画作,成为珍贵的文化瑰宝。

许南英的《窥园留草》在漳州所作的友情、亲情诗词有76首,纪事、记游诗词有27首,咏怀言志诗词有19首,合计共有120多首;内容涵括题赠、送别、庆贺、唱和等,借典寓怀,托物言志,涉及板桥林家、雾峰林家、漳州黄仲琴、徐蕴山、陈剑门、庄畹耕、王少涛等人。与许南英有所交往的均为两岸文化界名士,不仅有一同从台湾内渡大陆的文人,如台南施士洁、汪春源、台北林尔嘉林景仁父子,台中雾峰林家林祖密,还有内渡大陆后结识的大陆名士,如衡州文人沈琇莹、漳州文人胡君湘、陈忏真等。同时与台中雾峰林家也是亲家(四子许地山是雾峰林家林朝栋的女婿),许南英与这些文化名流,有的因命运相似而相惜,有的经萍水之逢而成知己,有的仅为几面之交。所以,许南英在漳州诗词中所提及的人物触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这表明许南英在漳州乐于以诗会友,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人际交往圈、朋友圈。

许南英与漳州著名学者黄仲琴(民国初年任教育局长)经常诗书往来,1911年黄仲琴赠诗,许南英用原韵回报三首;黃仲琴赠漳郡开元寺宝幢石刻《陁罗尼经》拓本,许南英又作诗答谢:《黄仲琴赠漳郡开元寺宝幢石刻<陁罗尼经>拓本》:“宝幢石刻开元寺,唐代咸通大会场。我佛本空归寂灭,何人好古费收藏。跳龙卧虎忘真相,贝叶莲花发古香。此段因缘谁契合,揭阳许氏海阳黄。”1913年,许南英任龙溪县知事,家移漳州东门街管厝巷,作诗《移居管厝巷》,“前朝吏部宅,今日故侯家”“往来无俗客,自品建溪茶”之句,多少有几分舒适惬意,以表达对新生活的期待;同年,时逢故交,居住漳州古城的汪春源四十五岁寿辰,许南英登门拜访,作诗贺之《汪杏泉寿辰登堂拜祝,书此志感,即以奉贺》,诗云:“驰逐文场皆弱冠,浮沉宦海共灰心!羡君气节龙之蛰,有子和鸣鹤在阴。”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台南安平人,清末台湾最后一位进士;《窥园留草·汪序》(序二)载:“春源蚤岁获交于允白许君,彼此观摩,遂成益友。”许、汪两人从弱冠之年相识,一同历经宦海浮沉,同期从台湾台南西渡闽地龙溪,可谓彼此惺惺相惜,此首祝寿诗饱含深切之谊(1933年许南英第四子许地山撰《窥园先生诗传》谓汪春源为“最常往来底亲友”之一)。之后《辛亥冬日与徐蕴山胡君湘游南山寺》:“未来曾有约,今日入招提。古佛金泥落,名山培塿齐。诸天将寂灭,觉路转昏迷。领取尘根净,寒烟菜一畦。”1916年初,许南英移居漳州古城大岸顶,又作诗《移居》四首,可谓洋洋洒洒,情真意切。

其中许地山整理的《窥园留草》一书,四篇序言成于1922年左右(许南英1917年底过世于印尼棉兰),第一篇序言为台湾进士施士洁所作,第二篇序言为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第四篇序言为板桥林家的林景仁;第三篇序言为衡阳沈琇莹(当时主簿龙溪县志)。《窥园留草》附有《窥园词》,有不少是闽台两岸的闽南乡情词,这是诗人许南英生活的真实一面;并在1933年由许地山编撰而成的这部《窥园留草》,当年许地山亲自带回故乡台湾探亲访友,祭扫台南的窥园。它也是一本海峡两岸亲族宗亲之间的纪念册,对客观地认识一位台湾的爱国诗人和许氏家族世系的悲欢离合亦极有价值。

许南英的儿子许地山,名赞堃(1894.2.3~1941.8.4),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他在六个兄弟中排行第四。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许南英时任台南筹防局统领,然而独木难支,谓最后离开台湾的抗日领袖;许南英带领全家迁回大陆,落籍龙溪(即现今漳州市)。幼年四岁的许地山曾在漳州读过私塾,启蒙老师是吴献堂先生。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许地山那年18岁,随父亲许南英回到漳州,由于家道中落,就开始走上独立谋生的道路,和日本归来的三哥许敦谷一起在龙海石码的小学当了一段的教员。1913年,许家迁居漳州东门街管厝巷11号(即现芗城新华东家芗0596小区附近“许地山故居”,2013年改建为“许地山纪念馆”)。

《落花生》是许地山早期创作的经典散文之一,文章据说初创于漳州的丹霞书院(民国的龙溪师范),1925年这篇散文继在1922年8月的《小说月报》第13卷第8号上发表后,又被收录到许地山散文集《空山灵雨》之中。民国《龙溪新志》就载有“龙溪许地山署名作品《落花生》”。清光绪《漳州府志》卷之三十九物产篇,有记载《落花生》;漳州地区将花生称之为“落花生”。《落花生》一文,灵感便来源于在漳州的生活缩影。《落花生》一文从民国时期至今一直选入海峡两岸教材,至今仍然是全国小学课本的必选课文,台湾则在初中阶段,是不折不扣的“课本明星”,同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近百年海峡两岸的青少年学子。

龙溪师范旧址建立于清乾隆二年的丹霞书院所在,在书院的遗址上,清末成立汀漳龙初级师范学堂及其附属小学;民国初,改为福建省第二师范学校及其附小,及至改名福建省立龙溪师范学校,对漳州教育发展影响甚深。许地山与漳州与百年龙师颇具深缘。许地山青年时代1912年任教于汀漳龙初级师范学堂(龙溪师范前身),1916年任教于漳州华英中学(今漳州第二职业中学前身);其后任教于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闽南师范大学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前身)兼附小主理。 《龙溪师范学校百年回眸》(2008版)载:“许地山三岁从台湾随父定居漳州,四岁入私塾读书,好学,成绩优异,在漳州城内被誉为‘神童。他秉父训,爱国上进,极尊崇郑成功。知音律,善琵琶,能谱曲编词,他的书斋壁上,挂把琵琶,中宵抑郁,常抱以自弹自唱,故交来访,便弹旧曲《长相忆》示意。又曾作《暖云烘寒月》琵琶谱,是汀漳龙师范教师中的佼佼者。”在漳州龙师附小当主理时,许地山教手工课,所有的教材都是自己编创的。在全省成绩展览会上,他们学校的手工作品特别新奇,其中的飞机,评判员竟认为是买来的。

1917年许地山考入北平的燕京大学读书;是年,许家有两件大事:一是他的父亲许南英因欧战滞留南洋,病故于苏门答腊(今印尼棉兰),二是他与台中雾峰林家林祖密的妹妹林月森在鼓浪屿结婚。许地山对漳州有着深厚的情感,自他离开漳州,远在北平时,每逢寒暑假,仍然常回漳州探望留在漳州的老母亲吴慎及兄弟(大哥许赞书、二哥许赞元、六弟许赞乔)、大侄儿(许作新)等等;每次总要遍访亲友(汪春源家、黄仲琴家、厦门板桥林家、施士洁家、雾峰林家(厦门岳父母家)等,这从许地山编著的《窥园留草》一书的四篇序言可以看出来,促膝叙谈,如若一次未得晤面,常常再次走访。1920年暑假,厦门同安的集美学校专程邀请他到学校讲演,一连讲了两天;漳州寻源中学校刊还出了专刊,登载他的讲演稿《宗教之进化》《基督对于社会之关系》。同年10月,他從漳州接夫人林月森和长女许棥新去北平,不幸途经上海时,夫人忽得重疾,病故于沪,后来许地山写了多篇文章怀念她。

许地山工作生活在福建漳州,熟悉闽南的风土人情,他爱这里的一草一木,闽南风物在他的心田里留下深深的印象。这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也留有鲜明的痕迹。《龙溪新志》载有署名“龙溪许地山”所作的《春的林野》《落花生》和《窥园先生(即许南英)诗传》三篇文章。其早期作品,也多以闽南或广东、南洋为背景,有浓重地方色彩。许地山在《窥园先生诗传》文章后记述:“自先生(父亲许南英)殁后,亲友们便敦促刊行他底诗草。民国九年(1920)我回漳州省母,将原稿带上北京来。”其早期作品《商人妇》的闽南印迹也很多,写于1921年,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商人妇》以异国风光为背景,命运坎坷的女主人公惜官却是闽南农村广大妇女之一,文中明确她是唐山人,口音是海澄的,娘家在鸿渐,丈夫在青礁角尾开糖铺。唐山是华侨对祖国的称呼,鸿渐是漳州龙海角美镇的一个村,青礁古属漳州府海澄县,角尾是现在的龙海角美,都是闽南元素。当时许地山离开漳州不久,乡愁绵绵。

许地山在漳州的日子头尾有近10年,他对闽南故乡的情怀,一直没有淡忘过;他常对儿女讲闽南故乡的童年故事《桃金娘》,并写下了许多回忆台湾故乡的诗文《读<芝兰与茉莉>因而想及我底祖母》,或以故乡亲友为人物原型,或以闽台故乡为背景,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许地山与漳州(古城)的情缘从幼年一直持续到成年结婚育女、漳州龙师教书育人;及至北平学习任教、欧美印度访学到香港大学离世。

随着时代变迁,百年龙师沧海桑田,曾经在龙溪师范的那个传说,有个叫做许地山(落华生)的才子,他的文采,他的博学,他的精神,也成了百年龙师的文魂。烙印在现今龙师附小大门口的许地山名言“向上望,向前行”,与古城孔庙遥相呼应,成为千年古城漳州温暖的记忆往事之一。

猜你喜欢

许地山落花生林家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伦敦“盗”宝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林家琪、李鸿禹作品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许地山遇事爱“较真”
林家立设计作品
落花生
有趣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