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教师学习动力的生成机制及提升路径
2021-08-27谢琰余孟孟
谢琰 余孟孟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教师学习动力;生成机制;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12-0029-04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研究机构和学校都在探索其实现路径,而此项重任的完成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但现实中的部分教师学习动力不强,专业发展意识淡漠,职业倦怠症状明显。职业倦怠的教师缺乏学习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很难体验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感。这种现象不仅对教师本人无益,对其所教育的学生也非常不利。长此以往,教师的体验感和敏感度将会降低,很难察觉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教师学习动力的生成机制,激发教师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而提升教师的学习动力。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在积极要素
“动力”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可使机械运转做功的力量或者比喻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力量。与之密切相关的“动机”一词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更倾向于内在过程或因素。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得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与学习动机不同,学习动力一般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外部动力通常来自环境、机构、组织等,内部动力则主要指人对自身尊严与价值、生命质量、职业情怀等方面的实现而产生的动力。
教师的学习动力直接决定教师的工作状态。一位教师能否实现自身成长与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的内生动力,而不是外部动力。教师的内生动力,是指教师基于国家需要、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等因素,与来自外部环境的推动力相互作用而做出个人行为的力量。有学者认为,教师内生动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不断提升自我、追求高质量教育教学目标的愿望,主要体现为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对待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内生动力主要包括教师崇高的教育理想、高昂的工作激情、较强的职业兴趣。结合已有研究,笔者认为,提升教师的学习动力主要在于激发其内在的核心要素,而这些核心要素都属于积极心理学强调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两种抗争的力量,一种力量是消极的,另一种是积极的。哪种力量占优势,关键是看个体自身给哪种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教师自身的消极力量占优势,就会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积极心理学研究从人的各种积极力量入手,认为积极力量包括与良好结果相联系的某些人格特质,如乐观主义、自我效能、自我弹压等,其目的主要在于促使人的积极力量不断增长或得到充分发挥,如此,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抑制。因此,我们强调要发现和激发教师内在的积极力量,增强其学习动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生成机制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教师的学习动力可以通过情绪带动、美德驱动、人际互动与惯习推动四种方式得以增强,最终实现构成教师学习动力的生成机制,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进而高效地履行职责。
(一)情绪带动机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情绪分类有很多种方式,常见的分类是把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当外界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个体的愿望和需求时,个体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希望、自豪、激励、敬佩、爱等。人们喜欢积极情绪,因为会带来愉悦的体验。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扩展和建构作用,它能够扩展一个人的即时思维和行为范畴,能够促使人打破一定的限制产生更多的思想,出现更多的行为倾向。
当一位教师从事阅读、写作或教学时,如果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做这件事情,他(她)会从中体验到喜悦、兴趣、宁静等积极情绪,这种积极情绪可以促使教师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同时,积极情绪还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打开其思维。拥有积极情绪的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带动自觉的学习行为,改善学习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实现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时,又能够进一步促使教师体验到积极情绪,实现良性循环。
(二)美德驱动机制
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美德,是指以塞利格曼为核心的“价值行动”项目组提炼出的人类本性中的六大美德,即智慧与知识、勇气、人道、公正、节制、卓越,以及构成这些美德的二十四项品格优势。品格优势稳定地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意义、成就,以及发展更好的社会关系。
美德是驱使教师学习和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例如,智慧和知识是一个人获取和应用信息的品格优势,包括好奇心、开放性思维、热爱学习、创造力、洞察力等。如果一位教师拥有洞察力,就能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教学个案与局部的教学现象中,发现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律,得出具有前瞻性的判断,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方法。再如,勇气是展现意志以完成目标和面对内、外部压力的品格优势,如勇敢、坚韧等。如果一位教师能拥有坚韧的品格,即便遇到学习或教学过程中的障碍和困境,他(她)也能坚持不懈、善始善终。事实证明,这些美德是很多教师身上的共性,而且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它们会驱使一个人热爱学习、投入学习,并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三)人际互动机制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关照、快乐、支持和信心等。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生活的核心,包括一个人与父母、爱人、兄弟姐妹、朋友等的关系。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干扰人的情绪,使人产生焦虑、不安和抑郁。而积极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保持心情平稳、态度乐观、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学习动力的提升。
积极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人拥有积极关系,会更具幸福感和心理韧性。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师师关系。一般来说,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學生是参与者、学习者,师生关系是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产生的教与学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学习动力,很难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友好、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是一种倾听伙伴关系。教师如果能够建立这种倾听伙伴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达成教育目标,教师也更能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师师关系是一种同伴关系,积极的师师关系不仅是同伴之间相互尊重,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彼此接纳、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种关系更稳定,也更容易产生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从而让教师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四)惯习推动机制
惯习是布迪厄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称惯习(habi-tus)不是习惯(habit)。习惯通常指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巩固下来的行为方式,但惯习这一概念主要突出这样的基本观念:行动是由关于在社会世界中如何运作的“实践感”控制的。布迪厄指出:“我所说的惯习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能力,是完完全全从实践操作的意义上来讲的。”具体而言,教师的惯习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日常工作中形成的风格、行为方式等。例如,教学惯习是教师课堂常见的教学惯例和模式,但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习惯,而是蕴含了个人的教学信念。因此,它一般以无意识的方式潜在地影响着教师的行为。
教师的惯习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形成的。良好的惯习会推动教师学习动力的生成。具体而言,在面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教学问题时,良好的惯习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能,会让教师不自觉地从容应对。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时,良好的惯习可以推动教师主动学习,迎接挑战。
三、教师学习动力的提升路径
教师的学习动力不是天生而获,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然而,综观我国的学校教育,人们往往更关注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对其优势美德与幸福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对教师学习动力的关注和培养存在缺失或不到位的情况。为此,本文主要提出如下几种路径,希望有助于教师学习动力的提升。
(一)帮助教师内化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怎样培育、培育后怎样固化,最终使人过上幸福人生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引导教师学习积极心理学知识,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激励大家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湖南省湘郡未来实验学校的高晓苏校长认为,积极心理学落实在学校即幸福教育。该校以“办一所教授学生持续幸福的学校”为办学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科学、系统、深入地实践积极教育的理念,帮助教师学会获得幸福的方法,成为幸福的人。因为只有教师成为幸福的人,才会影响并教授每一位学生获得持续幸福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多项举措来帮助教师内化心理学理念。例如,有的学校连续多年举办了“幸福教育高端研修班”,帮助教师学习相应的理念、知识及应用技能。还有一些学校成立了“教师成长工作坊”,定期组织教师共同学习积极心理学知识,并通过一些体验式沙龙让教师感悟幸福感的提升。这些实践活动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全融入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因而也内化于教师的学习行为中。
(二)改善学习动力生成的情感环境
改善学习动力生成的情感环境关键是要培养积极情绪。具体如何培养人的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可以通过表达感恩、学会宽恕、品味生活等方式来培养人的积极情绪。例如,有学校鼓励教师写感恩日记,列举当天发生的值得感激的事情等。另外,学会宽恕也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塞利格曼曾说,快乐的第一法宝是有一颗宽恕的心。宽恕的前提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消除对侵害方产生的固有的消极情绪。宽恕不仅是指宽恕别人,宽恕的对象也可以是自己。学会宽恕不仅能体现个体的气度和胸襟,更是个体人格力量的表现。如果教师能有这样的情感环境,则可以减少他们工作中的焦虑和压力,使他们拥有更强的幸福感。
同时,积极的情绪会自然地打开我们的思维,让人保持对外界的开放性。反过来,这种身心的开放性也会使积极情绪随之而来。因此,有研究者还提出可以通过冥想来提高这种开放性,通过身心的放松来保持信息的自然流动。有的学校在课间活动时进行冥想训练,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冥想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事实也证明,如果教师的心灵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刺激,其精力更充沛,内心会越来越舒展和强大,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激发教师学习的内在积极力量
塞利格曼早期的研究成果是关于习得性无助的。他通过研究指出,乐观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形成习得性乐观。积极心理学研究归纳的六大美德也是可以在后天培养的,通过激发这些内在的积极力量,可以提升教师的学习动力。
具体而言,学校应该关注、关心每一位教师,尊重教师“人”的本性,让他们回归本真的自我,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学校应纠正教育界过于关注教师缺点的倾向,鼓励和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优势。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六大美德和二十四项品格优势,只是不同的个体在每项品格上的强度不同。积极心理学研究中也提到一些帮助一个人发现自己优势的方法。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沙龙,让教师敞开心扉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经历等,讲述者和听众要关心的不是具体事件和成就,而是讲述者品格中的优势。这个方法有助于教师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系统地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品格优势,并发展和应用自己的品格优势。而且,一个人在发挥优势时,会更有掌控感和认同感,更容易投入到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
(四)构建教师团队的学习共同体
如前所述,学习动力的生成不仅仅依赖于教师个体,还与其人际关系息息相关。教师团队的学习共同体是积极的师师关系的体现,也是教师为了改进教育实践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而在学校形成的一种相互合作和共同探究的关系。
一所学校、一个教研组或同办公室的几位教师都可以组成学习共同体。首先,教师应反思自身的不足。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困惑和问题,认识到问题之后,可以在共同体中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问题,寻找背后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其次,共同体中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形成一种自由表达的氛围,不仅能够引发教师的学习需求,还有助于生发更多具有创新性的课堂行为、活动方式。再次,当把促进共同体的进步与职业使命、教育价值整合成同一目标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对共同体以及同伴的认可会使其更加愿意主动学习。例如,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构建了以“温暖教育”为特色的积极教育模式,创设温暖的校园人际关系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方法让教师从“一群人”走向“共同体”,教师们集体备课,协调教学,相互听课、评课、磨课,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五)营造教师积极的学习行为文化
营造教师积极的学习行为文化主是在于学校要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当学校为教师在制度、环境、发展机会等方面提供鼓励和帮助时,会形成推动力量,教师在积极的氛围中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惯习,使学习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具体而言,首先,学校要强化对教师精神层面的培训。目前很多学校都偏重于对教师的技能培训,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充实。崇高的职业观、远大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可以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生成强大的内生动力。其次,学校要营造公平公正的管理文化。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实事求是,不掺杂个人主观因素,不执行双重标准,维持公平公正的秩序,同时要倾听教师的真实想法,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公平的现象。最后,学校要给教师提供施展自身才华的平台。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可以增进教师职业认同感,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重庆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改革和教材整合成果备受瞩目,学校让各学科教师集体编写教材,以此唤醒教师的学习动力。
以上这些措施会让教师对学校产生认同,正如石中英先生指出的:“强烈的學校认同会产生一种‘我是某某学校人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由此会产生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形成他们勤奋工作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当这种认同长期存在于教师心中,则会转变为一种信念,会以无意识的方式潜在地影响教师,使教师更容易生发出积极的学习行为。
总之,积极心理学为教师学习动力的生成和提升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视角。据此我们可以发现,真正强而有力、持久不竭的动力,来源于个体因自身内在需求而产生的积极力量。教师的学习动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和助成的。本文提出学习动力生成机制和提升路径,旨在期望更多的教师认识到学习动力的重要性,并主动发现和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
责任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