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构建意境课堂

2021-08-26纪松岩

求知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画意诗境诗情

摘 要:语文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诗意化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学感悟力,让学生像散步一样在课堂放飞思绪,提高审美能力。要营造有意境的课堂,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意提问的艺术性并提高对板书的设计水平。

关键词:诗境;诗情;画意;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1-0087-02

一、诗境的创设策略

(一)导出来的诗情

余映潮先生说:“如果你精心设计的导语只是引发学生的赞叹,那你只成功了一半。”而我认为这种赞叹包含了学生对教师语言功底的敬佩,让学生知道用文学的语言去说话、去行文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至于另外一半的成功就是让学生愿意走进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散步于其中。只有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才需要导入吗?当然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是一首好歌,一首好诗,一幅好画,每个环节之间都不是生硬的衔接,而应该是诗意的过渡。因此,教师要在每一个过渡衔接处用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明白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时,我用了这些导入语或过渡语。

第一,每一篇日记的背后都是一种心情,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会有一段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饱含着苏轼怎样的心情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第二,从课文中,我提炼出了三个词:月色、好友、散步,这三个词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怎样的心绪?

第三,黄州是苏轼的被贬之地,也可以说是他的突围之地!在黄州,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诗词,请看,圣人与凡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圣人能耐得住寂寞,并从寂寞中走出来,走出一片天地!苏轼就是这样的圣人。

第四,阅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自己、读出人生!你从苏轼的经历中,在和苏轼的“对话”中读出了什么?

第五,也许我们成不了出身名门的苏轼, 也许我们成不了笔墨纵横的苏轼,也许我们成不了满腹诗情的苏轼,但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像苏轼那样豁达、乐观、积极、向上、懂得自我排遣的人!

第六,今天我们学会了分析文言文的方法:品、悟、思。也记住《记承天寺夜游》那月、那情、那人,它教会了我们豁达地面对人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语言,却是连接每颗珍珠的线,更是对每个语文教师基本功底的考验,如果这些语言都充满了诗情,学生就会摒弃自己的杂念悠闲地“散步”于课堂之中。

(二)读出来的诗情

朗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穿越时空却又触动心灵的对话。因此,这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而又独具魅力的环节,更是学生主体性淋漓尽致展现的环节。学生的思维是无拘无束的,教师的评价引导却应是有条理的。这就给每位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的佳作,篇幅短小,文秀神丰,叙事简要,描景天然,情理深蕴其中,体现了他成熟圆融的思想,被誉为文学上的精品。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因此,本文的教学,我设置了四大教学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并逐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第一个环节:读文,在朗读中积累重点字词句。

第二个环节:读情,在诵读中欣赏月色的美妙,体会作者起伏的情感。

本环节是重点。是月色引发了作者的诗情,还是作者的特殊情感成就了当晚的月色?这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苏轼已经和这美丽的月色融为一体了。所以本环节,我采用朗读法、点拨法让学生体悟在“闲”的主情感下作者情绪的波动,并营造意境把学生带入清澈透明的世界中,和苏轼一同赏月,月色的美丽就不难赏析了。

第三个环节:读人,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涵。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字词之后,读出文章那种“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味道,同时感受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身处逆境,逐步走向乐观豁达,逐步走向成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脱胎换骨的心路历程。在这里不仅读文章里的句子,我还把苏轼在黄州的所有诗词展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读。

第四个环节:读悟人生。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学生除了要读懂诗人,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学生可以静静沉思:面对挫折和苦难能做些什么?从而教会学生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每一次朗读的形式都是不同的,齐读、分组读、男女比赛读、自由读、选学生读;每一次朗读的目的都是明确的;每一次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都是精细的;每一次我对学生朗读的评价都是近乎全面的。这样,我在课堂上,有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兴奋。学生也在朗读中实现了一次“穿越”,仿佛他们成了苏轼,他们成了张怀民,那种快感是无法言喻的。

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看似漫无目的,其实已经一步步地走进了苏轼的内心世界,已经在散步中得到了满足,也许这就是朱永新所说的“享受汩汩而来,欲罢不能的诗意与幸福”。

二、画意的营造策略

苏东坡曾评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歌与画相通,文学亦如此。因此,语文课堂也应是一个画意的课堂,这样,学生才能在其中徜徉高歌。

(一)虚室生白的画面美

往往有教师会误解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在课前准备大量的有关材料。当然,这样的准备是必要的,但是,不是把自己准备的和学生预习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塞到课堂上。这样做,课堂会显得很满,学生会觉得很累,哪里来的散步之惬意呢?而且这样也违背了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语文课堂切忌求全面而忽略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应该去全存粹,营造意境。一位哲人说过,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语文课堂没有心灵的碰撞,教师教授再多的东西,都失去了语文最原本的滋味。语文课堂应该是容纳万境,具有人的灵性的,有时,教师的过多讲解反而会使学生有疲劳、倦怠的情绪。那么,在课堂中适当地提问题,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就尤为重要。

我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不仅合理地设计问题,还给学生留出了思考的空间。

第一个问题:你能从文中哪些词句读到这种“闲”?

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个写景的句子,也体现了作者的闲情逸致,同学们知道是哪一句吗?

待学生找到这一句,我又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请同学们朗读这写景的句子(PPT展示),说说你们欣赏到了怎样的月夜?

第二,词句中无一“月”字,但处处都在写月,月亮藏在哪些词语中呢?

第三,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用心体会一下文中月色的美。

我播放音乐,并深情地提示:那或许是一幅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下来,整个院子就像一个透明的水潭;那或许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那或许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同学们有这种感觉了吧?让我们带着这幅画面,一起朗读。

第三个问题:这么美妙的月色,只有我和张怀民两个“闲人”在欣赏?为什么“世人皆忙,惟我独闲”?请同学们了解一下苏轼当时的处境。(PPT展示背景资料,包括张怀民被贬的资料)真是“天涯沦落人”啊,两个“惺惺相惜”的文人在月夜漫步,他们会谈些什么呢?请展开想象,同桌模拟二人的对话。(PPT展示要求:一生模拟苏轼,一生模拟张怀民)

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他们可能在谈月色的美妙,也许在谈诗论词,也许在感慨人生,也许在相互鼓励,也许在默默静对,也许在畅谈理想……”

第四个问题:你眼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动笔写写。

最高水平的精神活动,是诞生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自我。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还学生自由,要给学生空间,要设置有思考性的问题,而不是注重问题背后的正确答案。而要做到这些,备课这一环节就尤为重要。我认为,备课有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显然山水都发生了变化。语文课就像中国的山水画,要有留白,而留白多少要有度;要有题字,题字多少,用什么样的体,也是一门艺术。初授课时,求实,实则精力弥漫,既成格调,就应求空,空则灵气往来! “真力弥满”,则“万象在旁”,“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二)具有灵动画意的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是灵动的,充满画意的。它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结构、框架,还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中国文字也是美的独特体现。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印章,印章上有红红的字——月、人、情,它是用红红的线条勾勒出来的,简约大方,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经历了乌台诗案,那月、那人、那情已经深深地印在苏轼的心中,让他离自己的成熟,离自己真正的脱胎换骨不再遥远。学生“散步”其中,必定赏心悦目!

与闲人共舞,是我这节课的思想定位,月夜散步一乐,壮志未酬一悲,参悟人生一喜,也是学生“散步”其中的体悟。在语文中“散步”,是我对所有语文课的思想定位。让学生不再辛苦地学习,而是诗意地体悟。点画三昧本已生,千法万境当天成!

[参考文献]

[1]谢 青.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2020(24).

[2]王长峰.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华夏教师,2019(24):58-59.

作者简介:纪松岩(1984— ),女,吉林洮南人,中學一级教师,本科。

猜你喜欢

画意诗境诗情
佘景峰
刘少民
秋意
诗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心灵独白
妹妹,别把我惹火了
诗情空间的创造
一束火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