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句号有精微的含义
2021-08-26万维钢
万维钢
你注意到没有,现在我们用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人们已经很久不打电话了。打电话是逼着对方立即跟你说话,这太没礼貌。有事应该发微信,而且最好是文字,不要发语音。文字是最方便接收的信息形式。因为文字发得多,就形成了专门的文字礼仪。
比如,现在人们一般都不用“微笑”这个表情,因为微笑是一种不怀好意的笑。如果你想表达真诚、友好、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请使用“龇牙地笑”。如果你真的笑出了声,那现有的表情就不足以表达这个局面,你最好直接告诉对方“我笑出声了”。
还有,每句话结尾用不用句号,现在有精微的含义。同事请你帮个忙,你回一句“好的”和回一句“好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前者是正常的答应,后者是无声的抗议。
在文章中,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为什么短信中有句号就不行呢?因为短信这种媒介,原本不需要句号。短信通常是一句一句发送的。你写好一句话,直接就发送了,对方完全明白。句号在短信中没有“分隔开两句话”这个作用。所以短信一流行开来,人们很快就都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社会规范。
在这种局面下,你突然加一个句号,就显得过于正式了。你这是在提醒对方“结束”,是刻意地告诉对方“我说完了”。这个语气是生硬的,态度很严肃。如果前面是个“好、可以、同意”之类的正面词汇,句号立即就让这句话产生了消极抵抗的意味。
这可不是过度解读,这是高阶社会规范。
語言新规范取代旧规范的一个趋势是,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一个意思。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叫“形容词贬值”。人们可以接受的正常“笑”的表情,从微笑,到露出牙齿的笑,到笑出眼泪,一个比一个严重。大家都用这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严重的词。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走向了反面的意思。
网络只不过加速了语言的演化,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形容词贬值的现象。比如,你今天看了一场明星演唱会,回来跟朋友形容现场人很多,你会用什么词呢?“很多”“特多”,都太平淡太土气了。年轻人会用“巨多”“狂多”“暴多”这样的词,而且一直在换。
说到这里,我想起申请科研经费的一个小规范。你向政府机构报一个课题,他们会找三到六个评审者来审核这个报告,看值不值得给你经费。美国发放经费的机构会让评审者把报告分为五档1.Excellent;2.Very Good;3.Good;4.Fair;5.Poor。
你猜达到哪一档能拿到经费?至少得是“Very Good”。事实是,很少会有评审者给人打出“Fair或者“Poor”,那太不体面了。最低分就是“Good”,而每一个申请者都明白这一点:Good is bad。给你一个“Good”,意思就是不会给你钱。语言啊,光会查字典不行,得在实践中领会。
(李红军摘自《时文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