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接触的消失
2021-08-26颜真悦
颜真悦
在红灯亮着的时候,我拿起手机看新闻。突然警察示意我靠边停车,要查我的证件,告诉我红灯的时候用手机违章。我没带驾照,警察让我用手机出示电子驾照,然后可以回家用手机扫码完成扣分、交罚款。
开车不让用手机是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和通畅。科学家也反对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玩手机,他们担心的是,年轻人从小就习惯于通过手机接触世界,压根就不知道与世界和他人的亲密接触为何物。长此以往,自己认识的许多人都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了,可能就是一个头像。
2015年去世的神经科学家奥利弗·萨克斯曾撰文说,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变化太快、太深远了,如今有那么多人在路上看手机,对周围的事不闻不问。最让人担忧的是,一些年轻的父母在跟孩子一起走路或推着童車的时候也看手机,“这样的孩子,无法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一定会感到自己被忽视了,以后肯定会显现这种忽视的影响”。
2007年,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在《退场的鬼魂》一书中写一个人在山上待了十多年,回到城市后,他感到最惊奇的是,大家那么爱用手机打电话。“怎么大家在突然间都变得滔滔不绝起来——有那么多的话要说吗?有那么多紧急的事情吗?就不能等到彼此见面后再说吗?无论我走到哪儿,总有人不是在我身前就是在我身后对着手机叽里咕噜。看看来往的车辆,开车的人也大都在打手机。坐上出租车,司机也在打手机。人们情愿对着电话不停地嘀咕,也不愿意自由地走在大街上,享受那片刻的孤独,依靠自己动物的直觉来捕捉街道上的风景,徜徉在充满活力的都市所引发的万千思绪中……应该是人类巨大的孤独感造就了这种渴望被倾听的强烈愿望,而且即使被别人偷听去也在所不惜。”
萨克斯说,跟2007年相比,现在人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的程度更重,社交生活、街头生活、对人和事物的关注基本上都消失了,人们被黏在了各种电子设备上。
早在手机和网络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沉浸于虚拟世界中。1967年法国作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写道:“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进入了一种表现。”观看景观代替了接触现实。
读了萨克斯的文章,我想真的有必要每天至少有两个时段远离手机。开车时也不能看手机,因此可以多开开车,甚至在家里模拟驾驶。另外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在微信上安慰了跟人吵架的朋友,去晾了衣服,收到快递送来的水果并吃了几个。写完我就出门,说不定能看到别人遛狗、扔垃圾、取快递、赶路,各种可以脑补的画面。
(李昭瑾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