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白塔寺
2021-08-26孙乐琪
孙乐琪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坐落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巍然屹立的大白塔映衬着现代都会的高楼大厦,成了北京城今古交织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经历了两年的北京中轴线古建筑大修,6月12日,重新开放的白塔寺首次举办夜间专场活动。晚8时47分,柔和的灯光点亮了古朴的白塔,也点亮了富丽繁彩的庙宇。
白塔里面还藏着一座塔
北京有两座赫赫有名的白塔,北海琼华岛上的是“小白塔”,兴建于清顺治八年;妙应寺白塔是“大白塔”,也是元大都城保存至今唯一完整的文化遗迹。
大白塔在修缮前,频繁发生抹灰脱落、砌体开裂等问题,自2010年底起,熊炜带领北京建筑大学校属企业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团队,开始介入白塔保存状况的勘察工作。
在勘察过程中,设计团队有了许多令人意外的发现,比如大白塔有着奇特的内部结构——在白塔“塔肚”表层城砖砌体之内,还有一个“塔芯”。这内层的塔状结构也是用砖构造的,而在里外两层砖面之间,并没有设“丁砖”拉接,甚至还有一道宽3厘米左右的缝隙。“如果是一次性盖出来的建筑,就算有两层‘皮,一般情况下也会很注意里外拉接,不会出现这样的缝隙。”除此之外,里外两座砖塔在砖的材质、尺寸,乃至砌法上都迥然相异。与表皮规整的大城砖不同,内层塔芯是由小砖糙砌而成。
白塔的内层还有一座“塔”,这说明什么呢?熊炜说,这里面的结构可能属于更早期的建筑。内塔芯上下设有两道铁箍,再以“铁拉扯”将外层砖与内塔铁箍拉接。显然,这一做法是为了增强“新皮”与“旧骨”之间的拉结。
白塔并非一直身著“白衣”
为期3年的变形监测数据显示,大白塔主体结构基本稳定,维修工程主要针对塔身表面残损展开。在近3年的修缮过程中,大白塔经历了晾晒、补砖、抹灰等过程。
“为降低砌体含水率,增加抹灰附着力,塔身晾晒持续了1年多。”白塔项目修缮设计的主要成员张慰祖介绍,修缮采用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的传统做法,以不改变文物历史原状为原则,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白塔的历史信息。“填配的新砖都是用传统材料,按传统工艺烧制,并与旧砖物理性能相近。”张慰祖说。
根据历史档案文献记载,妙应寺的这座塔在明万历年间之后始终被记录为“白塔”。但查阅老照片后,熊炜发现,大白塔并非一直身着“白衣”。自清乾隆、嘉庆年间大修后,塔面抹灰日渐剥落,至1870年前后,抹灰已所剩无几。一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大白塔成了一座朴素的,甚至有些破败的砖塔。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