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生物固氮的缢蛏设施化高效养殖试验
2021-08-26吕建国
吕建国
摘要:通过在人工基质中添加自生固氮微生菌,放置池塘底层或离地的可移动箱筐式人工基质的缢蛏养殖装置,进行海水生物固氮的缢蛏设施化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并实现产业化应用。项目研究的缢蛏养殖人工基质,经处理后可重复利用,减少了池塘底部缢蛏穴居或死亡引起的土质污染,确保池塘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使缢蛏养殖成活率、起捕率同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大增加,缢蝇人工采捕成本大幅下降。起到保护环境,工厂化生产的高效与固氮养殖的高品质三重效果。
关键词:缢蛏;生物固氮;人工基质;设施化养殖
中图分类号:S9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188(2021)03-015-02
近年来,随着缢蛏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海水池塘缢蛏套养及其捕捞方法的落后,已成为阻碍该产业发展和沿海渔民快速提高经济收入的主要瓶颈。目前,几乎所有缢蛏的人工养殖,都是通过海水养殖池底埕畦或平底播养的传统方法来实现。缢蛏的食物来源于池塘的浮游藻类供给,水中藻类种群和分布密度直接影响缢蛏的生长系数。长期以来,缢蛏的起捕纯靠手捉来完成,费时费力,造成池塘水环境恶化,养殖生物难以适应和生存,导致产量减少或养殖失败,严重制约海水池塘养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试验基于海水生物固氮的缢蛏设施化高效养殖技术,减少了池塘底部缢蛏穴居或死亡引起的土质污染等弊端,确保池塘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了人工采捕成本。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缢蛏养殖箱框
规格:600 mm×400 mm×250 mm;孔径:3.5~5 mm×15~20 mm;材料:耐腐蚀聚乙烯;由浙九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一种人工基质的缢蛏养殖设施”的专利产品。
1.1.2 缢蛏苗
规格:2000粒/kg、1500粒/kg、1000粒/kg 共3种规格;由宁波奉化九星水产专业合作社提供。
1.1.3 固氮微生物菌
主要成分:固氮单胞菌(Azomnas),由中国农业大学根瘤菌研究中心培育提供。
1.1.4 人工基质
主要成分:粘性海泥、细沙、固氮微生菌、膨润土、微量元素、发酵有机肥。基质层高规格:60 mm、80 mm、100 mm共3组;由浙九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配制。
1.2 方法
1.2.1 适合缢蛏生长的人工机制的配伍
按照缢蛏生活习性,设定缢蛭生长基质配方3个。其中:
基质配比方案Ⅰ:粘性海泥80%、细沙16%、固氮微生物菌0.5%、膨润土2%、微量元素1.5%,经预处理后制成含水量为50%的固体粘土;
基质配比方案Ⅱ:粘性海泥78%、细沙15%、发酵有机肥5%、气水自生微生菌1%、微量元素1%,经预处理后制成含水量为50%的固体粘土;
基质配比方案Ⅲ:粘性海泥70%、细沙18%、发酵有机肥7%、气水自生微生菌1.5%,膨润土2%、微量元素1.5%,经预处理后制成含水量为50%的固体粘土。
1.2.2 缢蛏养殖单体箱筐底部的人工基质层高与蛭苗播养密度的设计
2018年4月10日,设计基质配比方案Ⅰ、基质配比方案Ⅱ、基质配比方案Ⅲ分别为3组缢蛏养殖箱筐底部人工基質的不同层高,放置备用。
2018年4月11日,设计3组不同规格的缢蛏苗种和3组不同放养密度的对照试验养殖。
1.2.3 放养方法
2018年4月15日,将上述设定的各种放养规格的缢蛏,分别放入基质配比方案Ⅰ、基质配比方案Ⅱ和基质配比方案Ⅲ的缢蛏养殖框内,并放置于奉化区纯湖镇红胜海塘外中潮线自然海区滩涂,数量500箱,进行自然海区野生放养。
2018年4月15日,将上述设定的各种放养规格的缢蛏,分别放入基质配比方案Ⅰ、基质配比方案Ⅱ和基质配比方案Ⅲ的缢蛏养殖框内,并放置于莼湖镇飞跃塘对虾养殖池,数量600箱,进行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池塘中混养。
2 日常管理
2.1 自然海区放养
缢蛏随海潮自然涨落、吸收海水中的藻类及其他生物而自然生长,并定期进行巡视和观察生长情况。
2.2 养殖池混养
按南美白对虾与贝类混养方法进行养殖管理,并定期进行巡视和观察生长情况。
3 生长测定
3.1 自然海区缢蛏生长测定
2018年6月~2018年12月,分别对放养在自然海区的基质配比方案Ⅱ的缢蛏,规格均为500粒/kg,放养密度均为300粒/m2、基质层高从60~100 mm 3种规格的养殖缢蛏进行了测定。
3.2 池塘养殖缢蛏生长测定
2018年6月~2018年12月,分别对放养在南美白对虾池塘的基质配比方案Ⅱ的缢蛏,规格均为1000粒/kg,放养密度均为300粒/m2、基质层高从60~100 mm 3规格的养殖缢蛏进行了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起捕结果
2019年2月18日开始起捕,分别从红胜海塘外海滩涂和飞跃塘对虾养殖池中各抽取100只养殖箱筐,获得缢蛏成品分别为559.2 kg和684 kg。
统计显示,设施缢蛏养殖平均产量为28.5 kg/m2、养殖成活率95%,起捕率达到100%,破损率≤5%,人均劳力贡献率为456 kg/天。
自然海区养殖平均产量为23.3 kg/m2、养殖成活率90%,起捕率达到100%,破损率≤5%,人均劳力贡献率为186.4 kg/天。
传统养殖平均产量为20.8 kg/m2、养殖成活率75%,起捕率90%,破损率≤8%,人均劳力贡献率为49.92 kg/天。
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基质层高相同的情况下,苗种规格越大,放养密度越小,产量越高。在苗种规格大小,放养密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人工基质层高约厚产量越高。池塘养殖产量比自然海区养殖产量高出约30%。设施缢蛏养殖产量同比传统养殖提高37%,缢蛏捕捞劳力成本同比传统养殖约下降85%;自然海区养殖产量同比传统养殖提高12%,缢蛏捕捞劳力成本同比传统养殖约下降70%。同时,缢蛏养殖人工基质,经处理后可重复利用,减少了池塘底部缢蛏穴居或死亡引起的土质污染,确保池塘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并有效降低了人工采捕成本,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