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音乐中的德育因素,努力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2021-08-26侯丹
侯丹
摘 要:音乐是情绪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小学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音乐中提高审美情趣,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音乐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学生从善、向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教育功能;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3-0091-02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用勤劳与善良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进取,努力奋进,在劳动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经典音乐作品,为劳动人民谱写了一首首赞歌,中国文化随着中国传统音乐而得到不断流传与发扬光大。因此,中国的音乐与文化紧密相连,共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音乐文化。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小学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德育因素,教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渗透德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养成爱祖国、爱集体、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那么,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该如何挖掘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欣赏传统音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小学教材中,传统音乐欣赏作为重要的内容而被学生所了解并学习。学生在欣赏评价各种风格的民间音乐时,不仅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从传统音乐创作背景中了解到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民族自豪感。
(一)学唱古诗词,产生民族自豪感
古诗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古诗词中不仅有大量的文学信息,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蕴含古人修身养性的道理。学生在传唱时,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都有极大的提高作用,能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比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学生自觉查找资料,了解李煜的生平,这样就对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理解,体会到李煜亡国后生命落空的一种悲哀。在传唱苏轼《水调歌头》时,学生从网上搜索了许许多多与苏轼有关的故事,他们对苏轼的才情敬佩不已。唱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学生一个个想象着苏轼举杯的模样,或低吟、或仰望明月,在古诗词与音乐共同创设的意境里,学生体验到了音乐与诗词的魅力,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古诗词的传唱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其博大精深的同时,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欣赏民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民歌作品,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歌。民歌从生活中来,也反过来反映人们的實际生活状态,民歌是本民族文化的精髓,表现各民族文化的特色。教师可以借助民歌欣赏,培养学生对各民族的热爱之情,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比如,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叫《草原赞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接着学唱《草原赞歌》,学习用宽广的音域表现草原的辽阔,在歌声中了解大草原的人们热爱家乡、热爱草原的情感,并在边唱边表演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而江苏民歌《茉莉花》则体现了江南女子的温婉,歌声优美恬静,旋律柔美舒缓,边演唱边表现江南女子采茉莉花的情景。学生欣赏《茉莉花》,学唱《茉莉花》,用自己的方式演绎《茉莉花》,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热爱集体的情感,让学生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三)欣赏古典音乐,学习古人的勇敢精神
中国人有自己的乐器,二胡、琵琶、马头琴等,人们劳动之余通过弹奏乐器,渲染娱乐氛围。在历史长河中国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古典音乐,比如,古琴弹奏的《高山流水》,旋律如涓涓细流流进人的心田,净化人的心灵。其中伯牙与子期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更是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比如,琵琶弹奏的《十面埋伏》将古战场上战士们勇敢杀敌的情景表现了出来。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中,为阿炳面对困难不妥协的精神所感动,再细细聆听二胡演奏的这首曲子,更是折服于阿炳的音乐才华。古典音乐的美,体现的是古人的道德、思想、情感与追求,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认识民族乐器,欣赏民族乐器,学习民族乐器,更要学习古人身上面对苦难不怕挫折、勇敢拼搏的精神。
二、挖掘音乐中的正能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免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有的会产生自卑心理,有的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有的不爱劳动,教师要积极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缺点,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谦让,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比如,在《勤劳人与懒惰人》时,教师用诙谐幽默的语气进行示范演唱,引导学生认识勤劳人与懒惰人的不同,歌曲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的不同形象,教师要鼓励学生向勤劳人学习,让学生做爱劳动的勤劳人。又如,在教学《小乌鸦爱妈妈》时,学生演唱歌曲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了小乌鸦知恩感恩的情怀,懂得感恩是做人的根本。教师可以借助这首歌教育学生尊敬父母、感恩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学习在之后的生活中尽量为家长分担家务,用实际行动表现自己。《种玉米》描写的是劳动场景,音调坚定有力,这首歌让学生明白了只有用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财富的丰收,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音乐教师是用音乐指引学生向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摆脱自卑,不怕挫折,用对未来生活的热情迎接各种挑战。有的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满意导致心情不好,教师可以用活泼欢乐的曲子,帮助学生忘掉不快,产生新的勇气。在平时的教学中,活泼欢快的音乐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走向光明人生。比如,在教学歌曲《春天来了》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学生在视觉听觉冲击下,感受春天的美,主动消除垃圾情绪,用愉悦的心情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又如《美丽的喀纳斯湖》《银色的桦树林》等歌曲中,描写的是大自然的湖水、森林等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通过音乐仿佛看见了大自然的美景,精神上得到熏陶,也会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想法。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许多德育内容,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绪情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牢牢把握德育精神,挖掘正能量,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的过程,它既是学生理解音乐内容的过程,也是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充满正能量的歌曲,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音乐表现方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思想得到升华。
三、以音乐为载体,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教师要以音乐为载体,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音乐教学之中,用音乐指引学生成长,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小学音乐教材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很多,不仅有《义勇军进行曲》《亲亲红领巾》《共产儿童团歌》,还有《童声里的中国》《绿色的祖国》等,这些歌曲都是饱含正能量的歌曲,教育学生要爱国家、爱人民,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让自己有归属感,在国家的保护下快乐健康成长。
除了这些歌曲,教师在平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一些爱国歌曲,让学生在歌唱祖国中感受祖国的伟大。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时,教师从网上选择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首风靡大江南北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教师在教唱《爱我中华》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欣赏《吉祥三宝》,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民族。学生很快回答出是蒙古族,接着引出其他少数民族。教师按照学生的叙说依次出示蒙古族、黎族、壮族的特色图片,了解汉族和 55个少数民族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紧紧团结,共建家园,大家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榮进步,增强国力。
一些热门的电影电视插曲,像《游击队歌》《满江红》《在太行山上》等都是非常典型的爱国歌曲,歌曲旋律激昂,让人奋进。还有一些合唱歌曲,如《歌唱祖国》《长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描写了中国大地欣欣向荣的景象,激励着中国人不断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
音乐教育的最大功能是审美教育,教师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并运用已有经验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提高审美情趣。音乐教学与学生的德育、智育等紧密相连,其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不断地丰富着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顽疾,摆脱自卑,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提高对音乐的认知水平,在边歌边舞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美。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分析音乐教材内容,善于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文化品位与音乐涵养。同时,教师要通过让学生欣赏民族音乐,学习古诗词传唱,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学习古人修身养性,培养民族自豪感,从而积极弘扬中华文化,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小英.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J].黄河之声,2020(7):123.
[2]武 赟.德育培养视角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0(34):37-38.
[3]张亚丽.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分析[J].新课程,2020(29):231.
作者简介:侯 丹(1979— ),女,江苏南通人,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德育主任,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