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县狮舞:威武之狮
2021-08-26贝贝
舞狮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民间传统艺术了,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会看到敲锣打鼓、舞狮助兴的喜庆场面。在我国,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南狮的狮子是由彩布条制成的,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舞狮,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伴奏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模仿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出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今天,贝贝就带同学们到梧州市藤县潭津中心校,去看看属于南狮流派的藤县狮舞。
藤县狮舞历史悠久,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出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竞技艺术。据资料记载,藤县狮舞形成于唐开元年间(约公元718年),虽然当时狮舞仅供王公贵族们观赏,但狮子威武雄壮的形象却悄然在民间流行起来,并与民间神话结合,成为吉祥、威武、勇敢、权贵的象征。藤县狮舞分为两种:一种是侧重于地面技艺表演的“采青狮”;一种是侧重于桩上技艺表演的“高桩狮”。狮舞结合狮子的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寻、望、探、烦等神态和狮子面对的不同特殊场景,形成了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表演技法及打击乐技法。高桩狮借助特制的高桩,利用桩阵进行高空表演。高桩狮桩阵由18个桩柱组成,被比喻为“十八罗汉阵”。藤县高桩狮融合了武术、舞蹈、杂技、体操等领域的动作技巧,展现出“高、难、惊、险、美”的特色,并以独桩挟腰转体450度等绝技名扬海内外,享有“世界狮王”“东方狮王”的美誉。2011年藤县狮舞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狮舞技艺,弘扬“东方狮王”特色文化,藤县县委、县政府开展了“狮舞技艺进校园”活动,藤县潭津中心校成为首批试点学校之一。2015年春季学期,潭津中心校狮舞社团正式成立。狮舞社团每个学期都在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中挑选身体素质良好、能吃苦耐劳、意志力坚定的学生进入狮舞队,由当地狮舞传承人组成的专业教练班子传授狮舞技能。学生主要学习“采青狮”套路,训练时间为每周五下午4点至5点。训练活动在学校乡村少年宫展開,每一学期为一期训练班,训练班根据新老队员及个人水平分初级、中级组训练。初级组主要学习醒狮基本礼仪,如站、走、吼、摆、挠、抖、跳等基本动作,以及前三拜狮、高狮、低狮、双抛狮、后三拜狮等基本步伐。中级组主要学习醒狮礼,如滚、扑、甩等套路动作及表演造型。
狮舞是一门集武术、舞蹈、锣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所以社团成员还要练习狮舞鼓阵。狮舞鼓阵由锣、鼓、镲等乐器组成,击打锣、鼓、镲伴奏是使狮舞表演达最佳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两位舞狮人在狮被内无法商量动作步伐,大多靠锣鼓的节奏来确定下一个动作。锣鼓伴奏不仅能给舞狮人发出动作指令,还可以在表演中与舞狮人相互弥补,舞狮人一旦出现动作失误,伴奏人就得立刻作出鼓点节奏的变化,通过鼓乐“圆场”,让观众看不出破绽。
据社团负责老师郑锂秋介绍,目前社团成员有40多人,每期刚入门的学生都要一起练习狮舞基本动作和鼓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练再根据学生擅长的类别,分出狮头、狮尾、鼓阵人员,然后让三组人员同时训练,以达到配合默契。如今学校狮舞队的主力成员为狮头陈柏宇、狮尾苏发棂,两人还分别担任了狮舞队的队长、副队长。这两位五年级的同学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基本是狮舞套路、锣、鼓、镲样样精通,成了全能的狮舞小达人。
为了更好地发展“狮舞文化”这一办学特色,潭津中心校还在学校乡村少年宫开办了手工制作绘画狮头兴趣活动班。活动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低年级学生要学习综合运用点、线、面、色绘画出狮子外形;已经掌握绘画基本知识的中年级学生学习用丙烯或水彩、水粉颜料创作醒狮动态图;有较强写实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则要以传统的临摹技法对狮舞进行写生,并运用以往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再创作。
潭津中心校狮舞社团经过六年的发展,共有300多名学生接受了狮舞专业训练,学校狮舞队也因此收获了不少成绩:荣获2017年海峡两岸青少年龙狮交流赛金奖、2020广西校园舞龙舞狮争霸赛二等奖;“走进校园,走进狮舞文化”活动在第四届广西青少年科学节中被评为特色活动;狮舞队参与2016年藤县东方狮王文化活动周舞狮进校园汇报展演、藤县“桂银园丁奖”颁奖典礼、“情系乡土”2019年藤县原创音乐作品演唱暨迎春文艺晚会等众多的社会实践,广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