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1-08-26李辉
【摘要】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更加需要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而使得学生的价值理念得到确立。促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将對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中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古诗词;文言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1-021-02
【本文著录格式】李辉 .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课外语文,2021,20(21):21-22.
初中语文学科中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其间学生能够在文学作品的品读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进而更好地认识到语文学科中的艺术之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在著名的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古代文人的高风亮节,同时也凸显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品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基于教材内容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以下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进行探究。
一、当前初中语文中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的问题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语文文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人生学问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更多课本之外的语文知识,同时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语文教材中也蕴含了大量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篇目,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加强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在文章朗读和感悟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为感知传统文化对现代的价值奠定良好基础。
但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自我为中心,让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加上学生在读、写等方面的学习都处于应试教育的被动状态,因此,当前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人文性缺陷,不能真正地学习和掌握语文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将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难以得到培养,这将不利于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在古诗词中展现传统文化意境美
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观点来看,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更好地优化提升教学效果,其中需要从物质环境以及精神环境进行着手优化,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浓厚的教学氛围作为支撑,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古典文化的学习中,引导其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为了更好地营造语文课堂教学氛围,需要将多元化的氛围营造技巧结合起来,进而使得传统文化渗透的效果得到提升。比如,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教师可先将苏轼的情况通过动画录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从而更能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意境。其次还可以通过播放朗诵诗歌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音频节奏变动的情况下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的无奈之情。另外,教师还可以词中的经典语句放在不同的页面上,通过图文相辅助展示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以及伟大胸襟。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感知视频中古诗文的情境,使得整体的课堂氛围得到优化提升。
初中语文教材集合了众多经典的传统文化资源,因此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教材内容发掘其中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同时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再如在《观沧海》教学中,教师先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再让学生复述视频中的故事,再将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趣味讲解,比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字词,把读音和释义分开讲解,融入文章中的含义,厘清故事主要人物角色、故事情节发展,进而为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奠定良好基础。
(二)在文言文学习中形成优良品德
在学习初中文言文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为了优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感知过程中,以此更好地确保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在文言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是引导学生基于教材内容积极开展课外阅读,第二是通过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交流,通过两种实践方式促使初中生能够更好地感知文言文的魅力。在课外阅读中,可以掌握更加广泛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等,以此为提升学生对教材文言文句式词汇的领悟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新五代史》的课外书籍,而在学习状语后置等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适量适度典型的现代汉语,促使学生在将现代汉语翻译为文言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同时能够更加灵活地对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感知和运用。如让学生将“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成文言文,学生会发现与之对应的文言代词,而与之对应的动词则是根据文言句式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宾语、数语。经过探究,他们最终将歌词翻译成了“对牡丹的喜爱,那应该是有很多人的”。其间可以更好地感知世人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风气的批判和摒弃,通过引导学生感知文言文中的思想情感,进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内涵奠定良好基础。
(三)在课外资源中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在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教材内容,还需要积极将课外资源以及主题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进而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将《百家讲坛》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从广泛的外部资源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其中包括“资治通鉴品读”系列、“水浒智慧”及“丝路上的古城”等,其间可以促使学生在节目中学习到更多的古籍经典、三国背景、“丝绸之路”等方面的知识,进而为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奠定良好基础。教师还可以通过组建主题活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中国各地建筑特征”主题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皖派、苏派、闽派建筑等地区性代表建筑的特点,加深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感知。除此之外,各地区、各民族都有文化理解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不同的文化,例如在假期旅游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索当地的民俗民风和精神风貌,了解当地的文化,还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继承不同的文化精神。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开展人生实践活动,使文化传承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每一个传统节日中引导学生理解节日的历史演变,理解节日庆祝的形式,并去体会节日的内涵。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创作手抄报、录像带等传统节日作品。如此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的心灵境界中,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四)在国学经典中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国学经典内容中含有众多值得深入探究的观点,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加强化师生交流的途径,将民主、开放的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国学经典内容解读的活动,进而更好地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学习鉴赏九年级《天末怀李白》一诗时,对“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一名句,不同的学生将提出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该句话的意思是出众的人一般命运充满了坎坷,而基于这个观点解读,不同的学生将可以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予以辩驳,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泰戈尔的例子对历史事实进行总结,说明该句内容范围的以偏概全性。其次,从国学经典中也要启发学生懂得什么是善与恶,通过国学经典语句的学习来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身的见解,为加深对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明确其中的深刻内涵,以此使得教师能够在深度解读教材的情况下深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景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1(5).
[2]魏玉华.传承传统文化,链接古今——以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为例[J].品位·经典,2021(1).
[3]冯淑娟.以书雅言以诗雅情以礼雅行——初中语文学科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雅”课程实践[J].华夏教师,2021(1).
附 注
本文系省教育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学会2020年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的中学古名物教学研究”(项目编号: XHNY2020-13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辉,女,朝鲜族,1979年生,吉林和龙人,本科,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