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应对孩子第一逆反期的倔脾气

2021-08-26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21年8期
关键词:女儿儿子游戏

刘律廷

主持人语:

孩子在2岁半左右进入第一逆反期,自主意识萌芽,视野变得开阔,行动力越来越强。在构建自己的世界的过程中,孩子有了特立独行的想法,经常会与大人作对,变得脾气倔强、叛逆、不听话、以自我为中心。

“倔”孩子,

需要一只温柔的手来引导

(王女士,36岁,律师)

我女儿两岁多时脾气越来越倔,经常在我们的指令前加个“不”字来回应我们。比如,让她洗手,她“不洗”;让她把娃娃收起来,她“不收”。反之,让她不要做什么,她总是说“我偏要”。

她喜欢搞破坏,我们跟在她后面收拾,累得筋疲力尽。女儿认为一切东西都可以直接去拿,如果我们制止她,她就会哭闹一通。女儿哭起来像唱戏一样,就地打滚,引人注目。

后来经过一番研究,我找到了解决办法。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温柔地立界限。我们给女儿立界限,告诉她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一旦越界就要受罚。比如:对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我的处罚是三天不许看电视。无论她如何号啕大哭要求买东西,我们都不妥协。如果她就地打滚撒泼,那么原本可以买的东西我们也不给她买了。明晰的界限,让女儿意识到,撒泼不但不能得到她想要的,反而有可能让她失去她本来能够得到的。

立界限的另一种方式是让她感同身受。比如:女儿觉得最疼爱自己的奶奶是“软柿子”,因此她只敢打奶奶,不敢打别人。我与婆婆沟通,要求她被孙女打的时候适当反击。受到反击的女儿体会到被打的疼痛感,懂得了一个界限——任何人都不能打。

发现孩子深层次的诉求。行为背后都是有诉求的,比如女儿要时刻拿着iPod,我发现原因是iPod的美颜相机让她产生了对于美的向往。于是我允许她抱着不开机的iPod,然后带她剪纸、画画、给娃娃设计发型。她的诉求得到满足,就不再倔了。再比如,“乱扔东西”背后的诉求是她对于物体下落的状态很感兴趣。我想了一招,教她把废弃物品当“火箭”往垃圾桶里“发射”。这个游戏让女儿上瘾,时刻关注地上有没有需要“发射”的垃圾。

凡事好好跟孩子解释,对禁令能说出个所以然。倔强的孩子都很敏感、爱思考,如果家长强迫孩子改变,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相反,如果家长跟孩子一起思考,凡事耐心跟孩子说清楚道理,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一天,我们在小区水潭边玩水。一个孩子往水潭里扔石头,遭到家长制止。可家长一扭头,孩子又扔。家长气得骂了孩子足足两分钟,把孩子骂哭了。我女儿一边扔一边问我:“为什么不可以扔?水里又没有人。而且,石头本来就是在水里的呀,这又不会破坏环境。”

我正要说:“不许就是不许。”可转念一想,这个回答太没说服力了。我反思自己,下各种禁令时根本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跟孩子说明白为何禁止。于是我尽量温柔地对女儿说:“小朋友扔东西可能会瞄不准,砸到人。再说,水里的鱼也会被吓坏。”女儿觉得有道理,也就不扔了。

其实,孩子坚持做某件事且不听劝阻,表现得倔强、不讲理,只是表象,背后原因是她对家长的禁止不理解。只要家长耐心说明禁止的理由,孩子一旦接受了就会听从。

“可以”是一个有魔力的词

(方女士,31岁,全职妈妈)

儿子迈入了令人头疼的“两岁叛逆期”,不接受任何限制。早上起床他不穿衣服就要跑到客厅里玩,我们不让他就大哭;他要自己做饭,踩着小板凳把酱油、醋倒得满灶台都是,我们制止,他就哭闹。

不行、不要、不可以,这类禁止性词汇我每天要说上百遍。儿子身上似乎有个开关,能自动过滤这些“不”。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一件小事给了我启发。

那天,我带儿子去他姑家玩。他拿着杯子走到饮水机前准备接水。在我们家,装了防烫装置的热水龙头是按不动的。但他姑家的饮水机没防烫装置。儿子不明所以,正准备伸手去按热水龙头,被他姑看见了。他姑一个箭步冲过去摁住了他的手:“你可以从这边接水,这边是冷水,那边是热水,烫。”儿子想了一下,从冷水处接了水,默默走开了。

要知道,如果是我,肯定会说:“危险!不要动!”依我儿子的脾气,准会把杯子一扔,往地上一坐哇哇大哭。

我小姑子是心理咨询师,她跟我讲了心理学上的“粉红大象”实验:闭上眼睛默念3遍“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然后睁开眼睛,绝大多数人发现眼前就是一只粉红色大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会对“不”的内容有着更深的印象,并保持抵触心理。因为“不可以”是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让孩子感觉到的是世界的封闭和危险。“不可以”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越不让干他越要干。相反,“可以”这个词让孩子觉得,家长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世界是接纳他的,是安全、美好的。

于是,我跟小姑子學到一招:以温和的姿态跟孩子表达“你可以”。孩子爱打人,我抓住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说:“打人很疼,你可以摸。”孩子爱扔玩具,我捡起他的玩具展示一些炫酷玩法:“这个不是扔的,可以这样玩。”

再举一个例子,儿子两岁后变成公共场所的“狗也嫌”,比如去餐厅吃饭,他在旁边空椅子上跳来跳去。我批评,他回嘴:“我就要跳!”他横冲直撞,撞到了别人就跟没事人一样,更别提道歉了。他喜欢骚扰邻桌,人家看到我儿子直摇头,说他“没家教”。

我把小姑子教我的招数用在公共场合。一到餐厅,我就跟儿子说:“你可以看看菜单,看里面有没有奥特曼蛋糕。”儿子饶有兴致地看起来,这比勒令他不要上蹿下跳更有效。没多久,儿子又去骚扰邻桌顾客。出门前我给他说好的惩罚是站在餐厅门口面壁思过。我们走到餐厅外面,他乖乖站着,我说:“等你想明白了,不再骚扰别人了,就可以回来找我。”5分钟后儿子回来了,手里拿着一颗糖,对我说:“服务员阿姨给我的,我只拿了一颗。因为你说我只能吃一颗。”然后他乖乖吃饭,屁股实在坐不住的时候就一站一坐地表示抗议。我说:“吧台那里有个电视机,正播放动画片,你可以去看。”他听到“可以”这个词,就高高兴兴地去看电视了。他如果撞了人,我就说:“你可以给阿姨说对不起,你也可以鞠躬表示歉意。”他就会二选一,或是自创一种道歉方式。

自此,我再带他去公共场所,他虽然仍很折腾,但不再令我崩溃了。每当想要对他说“不”时,我脑海里就冒出一个念头:能不能让他有所选择?能不能告诉他可以做什么?只要不断找新玩意儿,告诉他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他就会努力配合。因为“可以”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意味着这个世界是鼓励孩子不断挑战、不断学习的。孩子是主动方,而不是被限制者。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是想让他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以自己的身心去感受、体验,形成他独有的经历,让他更好地成长。

孩子小叛逆,教你三个妙招

(陈教授,儿童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谈及个体发展时提到:“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里,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两三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也是人生第一个飞速跨越期。孩子从全然依附大人,进步到可以表达自我意愿、不断进行探索的个体,这个变化带来的喜悦、迷茫和痛苦,全都由那小小的身体来承载。在这第一个叛逆期内,孩子最突出的表现是倔强。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妙招一:表示接纳,让孩子做选择题

接纳不等于忽视不管,也不是全盘肯定。要将孩子叛逆期好的东西保留下来,比如孩子展示出来的独立意识、思考习惯、内在的秩序感等。但那些不好的行为,比如打骂人、损坏物品、扰乱公共秩序、不尊重他人等,就需要父母积极引导。

我们可以借鉴第二个案例中家长的办法,尽量让孩子做选择题——用可以做的代替不可以做的。比如孩子不肯离开滑滑梯,家长可以问:“你可以再玩一会儿,3分钟还是5分钟?”比如孩子想吃糖,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饭后才可以吃,吃一颗红色的还是绿色的?”

妙招二:在游戏中让孩子合作

孩子几乎是活在游戏的世界里。孩子不配合大人,理由只有两个:不好玩、没玩够。所以,我们不如换个思路:能不能把你要求孩子做的事,变成一件好玩的事?在乐趣和正面肯定中,孩子会更愿意合作。

孩子吵嚷着不穿衣服、不刷牙、不洗澡、不睡觉,家长最有用的一句话是“那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听到这句话,孩子会好奇地问:“玩什么?”穿衣服就可以變成一个游戏:“来,我们一起玩穿山洞游戏吧,手先来还是头先来?”刷牙可以变成一个打败细菌的游戏:“细菌正在你的牙齿里挖战壕,我们一起来打败它吧!”当然,洗澡、睡觉同样也都可以变成好玩的游戏。

比游戏更简单的办法,是举行一次比赛,然后把“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变成“得胜后的奖励”。不管是赛车、跑步、跳绳,哪怕就比“谁用嘴巴放屁更大声”,只要你肯用,都会有奇效。

妙招三:少说多做,多用音乐

当孩子倔强不听话时,他最想得到什么呢?是家长对他需求的重视,是陪他玩,陪他唱,让他感到愉悦。

孩子对音乐特别敏感。大人做的事情、唱的歌曲,特别是边唱边做的事情,都会引起孩子的模仿,根本不需要大人发出指令。孩子抗拒洗脸,家长可以边洗自己的脸边以童谣《找朋友》的调子唱:“洗呀洗呀洗脸脸,洗到一个好脸脸……”洗好后,再问孩子:“妈妈洗了脸,哪里变漂亮了呢?”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可以编一首《吃饭真快乐》的歌,边唱边吃,展示出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看见孩子的房间脏了,家长可以唱一首《收拾房间歌》,边唱边收拾玩具,并一项一项地做给孩子看。

音乐疗法的奇妙在于避免硬碰硬,先抚慰孩子焦躁叛逆的情绪。当你用音乐的方式解决问题时,才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能一点一点地滋养你们的亲子关系。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女儿儿子游戏
打儿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和女儿的日常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