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营养支持在自发性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1-08-26郝振华王明娜
郝振华,庄 苗,王明娜,何 健,武 伟
(1临沂市中心医院,山东 沂水 276400;2临沂市妇幼保健院)
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多合并高血压病史,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手术清除颅内出血是治疗SIH的主要方法,术后患者的免疫状态及营养水平直接影响疾病转归。目前,较多学者提出脑出血患者术后应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干预,利于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道营养吸收[1]。为此,本研究将早期个性化肠内营养干预用于SIH术后重症患者,观察其对患者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06例SIH术后重症患者。纳入标准:诊断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2];符合肠内营养干预适应证;患者和(或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病情危重;合并肿瘤、肝、肾等严重器官病变或免疫系统异常。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男35例,女18例;年龄51~73岁,平均(64.85±13.47)岁。观察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55~77岁,平均(65.12±14.59)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得到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术、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脑室钻孔引流术等手术以及降颅内压、控制血压、抑酸、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入院后即禁食,经外周静脉补液,术后24 h采用不同的营养干预方式。对照组:术后经外周(或中心)静脉滴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440 mL),其后逐渐过渡至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入院后或术后24 h内置入鼻胃管(或鼻空肠管),配合院内营养科个性化配置适合病情需要的各种肠内营养制剂,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营养制剂配方,术后第2天开始采用营养泵持续滴注的方法管饲要素饮食,输液泵控制输注速度,加温器控制营养液温度,以每天所需总量的1/4开始滴注,逐日增量,每日增加总量的1/4,直至第5~7天肠内营养达到全量(<1500 mL±500 mL)。两组均干预1周后评估效果。
1.3指标评价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结束后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5 mL,通过全自动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总蛋白(TP)及血红蛋白(Hb)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D3+、CD4+、CD4+/CD8+、IgM、IgG、IgA。
2 结果
2.1两组营养状况比较 两组干预后PA、TP及Hb水平较干预前均升高(P<0.01),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2.2两组免疫指标的比较 两组干预后CD3+、CD4+、CD4+/CD8+、IgM、IgG、IgA水平较干预前均升高(P<0.05),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续表)
3 讨论
SIH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脑出血的发生会使机体处于高代谢应激状态,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紊乱导致大量激素分泌,机体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大大增加,最终造成蛋白质的大量丢失而使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因此,临床治疗中除了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治并发症等治疗以外,早期营养支持已成为治疗的重要部分。既往全肠外营养是神经外科术后最常用的方法,但有动物实验及临床实践证明,胃肠外营养由于缺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及粘膜屏障的受损[3]。有研究认为,对于能耐受肠内营养的重症脑出血术后患者,应该早期应用个性化、功能化、全面均衡的肠内营养支持,以改善患者的预后[4]。对于个性化肠内营养支持时机选择上,周嘉敏等建议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应在合理控制血压水平、预防和治疗应激消化性溃疡、充分引流脑部血肿的情况下再考虑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尤其是对具有手术指征的重症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后再早期肠内营养。本研究对患者实施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术、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脑室钻孔引流术等治疗后术后24 h行不同营养方法,结果显示,术后1周观察组PA、TP、Hb、CD3+、CD4+、CD4+/CD8+、IgM、IgG、IgA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表明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SIH患者营养情况,提升其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术后疾病转归。
综上所述,SIH术后重症患者早期应用个性化的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预防患者营养不良,增强其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