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裸捐”800万,八旬老夫妇感动一座城

2021-08-26安徽李蕊娟

金秋 2021年9期
关键词:老伴慈善儿子

※文/安徽·李蕊娟

老夫妇卖房捐建的陕西省柞水县希望小学

暮年失去一双儿女

“艾爷爷”和“欣奶奶”,原名毕原鸿、毛怡,家住上海闵行区梅陇镇,他们的名字“艾欣”取自“爱心”谐音。

丈夫毕原鸿,出生于1931年,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前是中国工商银行闸北区办事处纪委干部;老伴毛怡比他小两岁,是有着37年教龄的一级教师。

夫妻俩在事业上虽然都很成功,但在家庭生活中却很不幸。他们原来育有一女一儿,生活平静幸福。但大女儿毕群身体一直不好,2003年因患胃癌去世。女儿去世后,平时非常孝顺的儿子毕明,成了老两口的全部精神寄托。

毕明从小就是学霸,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著名的亚一金店有限公司,管理公司金库,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员工。因为“没有找到像妈妈那样的好妻子”,直到40多岁,毕明仍是单身,和父母住在一起。

平时家里买米买菜、打扫卫生之类的大小家务活,儿子都抢着干,几乎被他承包了。遇到爸妈生病,哪怕三更半夜,毕明也会马上起床把老人送进医院,并亲自下厨,给他们做可口的饭菜,对爸妈非常体贴。街坊四邻都知道,这孩子是个大孝子,同时也对毕原鸿夫妇非常羡慕。

然而2007年,正当两位老人金婚之时,再度接到噩耗,儿子毕明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意外撒手人寰,年仅47岁。那一刻,仿佛天塌下来了,两名老人顿感天旋地转,昏倒在地。后经医院抢救才脱离危险。短短4年,他们两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一双儿女年纪轻轻都走了,老两口痛不欲生。

在那些日思夜想的日子里,这对老夫妻想到,儿子生前看到电视里贫困山区的小朋友生活异常艰苦,没有机会上学,生性善良的他很不忍心,曾和年迈的父母说:“爸爸妈妈,人生来是平等的,为什么城里孩子过得那么幸福,而农村的孩子却连书都读不上?”

不经意间,儿子向爸妈流露出一个想法:“如果哪一天我也快去世了,就把我们家的两套房子捐给国家或慈善机构,建造两所希望小学,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地读书学习。”

无数个不眠之夜,儿子那句“出身是不能选择的,但历史却是可以自己改写的”,一直在夫妻俩脑海里盘旋。他们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帮儿子实现生前的遗愿呢?

一场大病后,万念俱灰的毕原鸿偶然在市六医院的“爱心捐款箱”上,看到上海慈善基金会的电话,他想到儿子郑重说过“想为贫困地区捐建一所小学”,便开始琢磨:能不能用完成毕明遗愿的方法,来实现对儿子的爱?于是,就拨通这个电话向工作人员咨询。

捐出两套房产

值得庆幸的是,时任上海市政协主席、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的冯国勤听到此事,非常感动和重视,亲自赶到他们居住的春城小区。促膝交谈后,这对老夫妇伤痛的眉头舒展开来,决定把对儿女的“小爱”,转化为对社会、对更多需要帮助人的“大爱”。

通过冯国勤先生的介绍,毕原鸿夫妇了解到,地处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柞水县,九山半水半分田。这里,嶙峋起伏的山峦连绵不断,由于土地贫瘠,当地人仅能勉强维持温饱。因山民居住非常分散,孩子们去学校读书每天都要走很远的山路,遇到雨雪天气更是危险重重,不少人家干脆不让孩子读书,他们小小年纪就在家帮大人干农活。

毕原鸿和老伴听了,颇感震惊。尤其当了一辈子教师的毛怡奶奶,当时心疼的眼泪都流出来了,为孩子们的辍学感到非常惋惜。他们商量后决定,无偿捐款帮他们建学校,一定要让孩子们有书读!

于是,两位老人马上将自己及毕明名下的房子卖掉,捐献给基金会。遗憾的是,尽管他们的房子位于非常繁华的市中心,但由于当时受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上海楼市持续低迷,因他们卖房心切加上房价低,30多平米的一套住房才卖了69万元。毕原鸿和老伴将其中40万元,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建柞水县一所偏远小学。

2009年6月6日,背负大量“教育债”的柞水县迎来一件大喜事——小岭镇“毕明爱心小学”落成,方圆几十里的山民奔走相告!这是一所功能完备的学校,除了操场、教室和教学设备,还有学生食堂以及男生宿舍、女生宿舍……

原来,这所学校就是毕原鸿和毛怡夫妇以儿子名义捐建的,该校还特意以毕明名字命名。在老人现在居住的那套房子里,有一张被放大了的照片特别珍贵,一座插着五星红旗的楼房前,“毕明学校”几个字很是显眼,夫妻俩对之颇感欣慰和自豪。

每天,毛怡都会轻轻擦拭儿子遗照和他说说话。妈妈最懂毕明心思,生前他一直希望,让农村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

闵行区慈善工作人员登门慰问毕原鸿

儿子的遗愿,点燃了父母心中希望的灯,给了老人活下去的动力和纪念儿子的最好方式。尤其看到新学校寄来的照片里,一大群孩子鲜花般的笑脸,两位老人热泪盈眶。他们说:“在我们晚年剩下的时光里,要参加到慈善事业当中,好好地活下去,为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再做些事情,为我们的社会再做点贡献!”

平时,两位老人还应邀参加一些慈善募捐活动,义务作演讲报告,就连车费和吃饭等,都是自掏腰包。

2012年,毕原鸿夫妇又以爱子名义设立教育专项基金,定向捐助两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及贫困大学生就学。每次捐款,老人都自称“艾爷爷”“欣奶奶”,取自“爱心”的谐音。如今,以毕明命名的希望学校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业。

毕原鸿和老伴失去了儿女,但他还有嫡亲外孙。在亲朋好友看来,今后,外孙能顺理成章继承外公外婆的房子和其他财产。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因为老人觉得年轻人应该靠自己打拼买房娶妻,靠继承长辈的财产生活,既会产生惰性也不光彩。所以,2014年9月,毕原鸿和毛怡联系了闵行区公证处进行遗瞩公证,明确他们去世后,将价值600多万元的房产、存款和家里的贵重家具等,全部捐赠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进行出售和拍卖。变现的慈善资金全部并入“闵行慈善毕明慈善基金”,用于资助本科大学毕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向上争取攻读研究生的教师、医生。

消息传出,街坊四邻和亲友等都颇感震惊,为两位老人的裸捐义举所感动!

登上“中国好人榜”

鲜为人知的是,尽管生活在繁华都市,但毕原鸿、毛怡两位老人的生活却极为简朴,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每天就买些容易消化的小菜,熬点粥,所有花费能省则省。曾在毕原鸿家做过保姆的李阿姨说,“其实,毕老师和老伴挺喜欢喝鲜榨果汁,但他们却舍不得买桃、梨、葡萄等,真的是省下每一分钱来资助困难学生,夫妻俩的人品令人敬佩!”

2014年,毕原鸿老人出门时不慎摔了一跤,导致大腿腿骨骨折,从此卧床不起。而老伴毛怡也因年事已高身患重症。闵行区政府请来一位24小时服务的贴心保姆,专门照顾,为他做饭、擦身。老先生床头放了一部电话,只要是他打来的电话,小区居委干部二话不说就会马上赶过来。邻里之间和街道也对老夫妻非常关心。

毕原鸿常在人前夸奖保姆体贴、政府想得周到,感叹自己只是献出了一点点爱心,就得到了社会各界这么多的关爱。

2018年12月25日凌晨,“欣奶奶”在睡梦中去世,享年85岁。遵照老人遗愿,丧事从简。刚开完追悼会,毕原鸿老人就安排人把存在毛怡名下的100万元全部捐出,存入“毕明慈善基金”中,用于帮助考上大学本科的贫困学生支付4年学费。

有人问毕原鸿,“为什么不留点钱防老”?老先生却说,他都活了一大把年纪,留太多的钱用处不大。对他来讲,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和厚度。最重要的是能在生前和身后依然做点好事!

2019年7月,毕原鸿和已故的老伴毛怡双双入选“中国好人榜”,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争相报道。为做慈善事业,夫妻俩毅然将自己在上海的两套房产,以及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120多万元全部“裸捐”,合计近800万元。他们的善举和真情感动了无数人,也带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以他们为榜样,走上公益、慈善之路!

猜你喜欢

老伴慈善儿子
莫让老伴变成“老拌”
我和老伴的快乐“毽 ”身法
打儿子
慈善之路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张景芳十几年如一日 七楼背瘫痪老伴上下(外四首)
关于慈善行为和慈善促进的几个问题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