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021-08-25周头玉

科教新报 2021年26期
关键词:高三试卷主体

周头玉

高三的复习,往往是老师讲解知识点,学生跟着理解和记忆,可是整节课都这样,学生便会因乏味而走神,复习效果就会打折扣。倘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会是怎样的情景?

场景一:分组答题

这一节课复习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辅导丛书上归结了“喜、怒、哀、思、愁”。先让学生看书,自主梳理,然后分成六个小组,前五个小组每组归纳一个要点,要求是必须脱离书本回答,第六组对各小组的表现做出评价。

学生思维格外活跃。第一个同学没有答完整,第二个同学马上站起来补充,几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可见,即便到了高三,学生也会“为名誉而战”。竞争,调动了积极性,“说”与“听”,强化了记忆效果,总结与归纳,提升了概括能力。

场景二:另辟蹊径

本节课复习诗歌的题材分类。首先是送别诗,5分钟的自主梳理之后,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可以设想一下自己正处于送别的情景中,无外乎这几种:一是离别后的思念和痛苦,比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是劝慰,做豪壮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淮人不识君……”然后列举了主要意象和手法。他所说的例句,复习资料上一句都没有。

复习“边塞诗”的时候,一名男生说,几个表格上所综合的情感几乎在高适的《燕歌行》里头都能找到:“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表現的是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表现的是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近200字的《燕歌行》,他张口就来,让同学们既惊讶又佩服。

短短几分钟,前一名同学联想到了初、高中所学过的送别诗,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句子,然后进行归类;后一名同学竟能立刻想到《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推荐篇目,并且立足全篇,有机勾连。

这两名同学在概括知识点的时候都结合了自身的阅读体验,调动了平时的积累,进行了有创意的解读,不仅让同学们耳目为之一新,也在复习方法上辟出了新的路径。

场景三:试卷讲评

到了高三后半阶段,学生们无论是在基础知识的积淀上,还是在答题技巧的掌握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把试卷讲评交给学生。

先把整套试卷按先后顺序分成几个部分,然后分到各个学习小组,小组讨论之后推选一个主讲人。

第二天的课堂,学生自信的面容,流畅的表达,独到的分析,让我这个老师惊叹不已!一个女生在讲解“语言文字运用”中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时,竞走上了讲台,拿起了粉笔,一边说,一边瞟一眼手中的小纸条,并把重点板书在了黑板上。她从“词缀”“修辞成分”等方面进行辨析,并一一举例加以说明,最后归纳了修改的方法。讲评作文的男同学也拿出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他用缓慢且顿挫的语气:“作文这东西,其实就两个方面,一个是其外在的象,一个是其内在的神。所谓外在的象,就是语言文字上的功夫,体现在炼字、措辞、造句上,这个方面所代表的是文章外在的美感。而内在的神,说的就是文章的内容,及其深层的含意,作者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接着,他谈到了班上一个同学对作文的看法,以“我认为作文抓住了这两点,就应该可以拿下高分”做了小结之后,又着重就此次作文话题“专注力”做了深入剖析。

每当一个学生讲完之后,掌声便会响起,有时伴有声声讶异,有时会有啧啧称奇。作为老师,则有一种发现了宝藏之后的惊喜。

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便会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如果只是采取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这种再创造的能力就会沉睡于学生心间,无论老师讲述得多么精彩,恐怕都不会给学生留下太深印象。可是,当你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一种想要做好的愿望便会促使他们用心去寻找、去表达,这样,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了成就感,其他学生也会得到某种提示与激励,而综合能力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高三试卷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高三·共鸣篇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