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 伟大的军事著作,光辉的哲学著作
2021-08-25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全文五万余字。1939年1月,毛泽东为英译本写了序言。1952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就一直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开始后,由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严重失利,丧师失地,节节败退,而日本侵略军则长驱直入,在战争第一年就侵占了我华北、华中大片国土。这就在部分人民中产生了严重的悲观失望情绪。国民党内部的一部分人大肆叫嚷“再战必亡”、极力鼓吹“亡国论”。与此同时,“速胜论”的观点也有相当市场。国民党内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胜,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
在“亡国论”和“速勝论”两种声音之外,也有人提出“持久战”,但是,人们对持久抗战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国民党蒋介石提出的“持久战”,基本上就是一种单纯军事上的指导方针,是单纯的军队和政府的行为,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础。另外一种情况是,很多人坚定地拥护抗战,拥护持久抗战,但是他们对于中日两国的实际情况,对于这场战争的能力和发展规律,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因而对战争的发展趋势和结局缺乏冷静的思考。
早在卢沟桥事变前,中共中央就预见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战争。1935年,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他第一次提出对日持久战的思想。
1936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指出:“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1938年5月,为了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以持久战思想武装全党全民族,毛泽东决定写一部论持久战著作。开始撰稿后,他集中精力,废寝忘食。有时两天两夜不睡觉,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接着继续写。
一天夜里,天气降温,警卫员把一盆炭火放在毛泽东脚旁。过了一段时间,他闻到一股浓烈的焦糊味,进去一看,毛泽东正埋头写作,而火盆旁毛泽东脚上的棉鞋却冒着青烟。警卫员连忙喊:“主席,棉鞋着火了!”毛泽东脱掉棉鞋,捂着脚说:“好痛,好痛。”然后笑着说:“怎么搞的?我一点也没有觉得就烧着了。”说完,又写起来。经过八天九夜呕心沥血,这部五万余字的《论持久战》初稿写成。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用了近十天的时间,讲演了自己写好的《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
这篇文章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作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进行了一一驳斥,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观点,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
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广泛发动全体民众,军队和民众打成一片,就会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数万万我们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造成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对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有了一个清楚的描述。因此,他首次演讲,就在延安引起轰动,使听者由衷地信服,连在理论上好挑别人“毛病”的王明,也不得不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水平高。
陈云听了毛泽东的讲演后,感到毛泽东讲得非常深刻,非常有说服力,对全党、对全国抗战,都有重要指导意义。于是第二天就对毛泽东说:是不是可以在更大一点的范围给干部们讲一讲?毛泽东接受了陈云的建议。
但是,毛泽东考虑到,在更大范围去讲,只能是分别到抗大等学校去讲,到延安各党政机关去讲,可是这样做,一是自己非常忙,抽不出来那么多的时间;二是只由自己去讲,听者仍然有限。于是他便决定把讲稿整理出来,先在党内印发。这样,《论持久战》先在延安油印出来,在党内传阅。
可是,延安油印的《论持久战》数量有限,尽管大家争相传看,仍然有许多干部看不到,特别是在前线的干部,得到油印的《论持久战》更难。于是,毛泽东又决定印成书公开发表。
刚刚印出的《论持久战》封面上,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书名,同时还印有毛泽东亲笔写的一句话:“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论持久战》一面世,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文在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宋庆龄收到这部书后,认真地读了两遍,深为毛泽东的深刻分析和高远眼光所折服,立即找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论持久战》的英文版在海外发行后,得到了国际上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据说,丘吉尔、罗斯福的案头上,都放着《论持久战》英文版,斯大林的案头上则放着他专门请人翻译成俄文的《论持久战》的文稿。
《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被列入了世界十大军事名著,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关于矛盾运动及其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的分析,关于自觉的能动性对矛盾转化的促进作用的论述,关于实行人民战争的思想,关于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理论和一整套完整的战略战术原则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杰出贡献。《论持久战》不仅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当时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也具有指导意义。
(综合《领导干部必读的党史国史经典》、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