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忆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试制历程
2021-08-25罗广源
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湖南株洲的试制成功,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开拓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虽然已过了60多年,但我(331厂原副总工程师罗广源)作为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人员,对它研制生产的过程,仍旧不能忘怀。
1952年7月,20岁出头的我刚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就赶到株洲331厂。报到后放下简单的随身衣物和书籍,分配做施工科工艺员的我就融入到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
1954年初,331厂接受了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下达的50号发动机的试制任务。50号发动机是根据苏制M-11航空发动机试制的一种活塞式发动机,用于配装初教五飞机。仅仅参加工作一年半时间的我,被厂里选派为技术负责人,与几位保密、保卫干部一起,赶赴北京去接收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
与此同时,国家为了加强对试制50号发动机的领导,将当时在江西省担任副省长的牛荫冠调来331厂任厂长兼党委书记,掌管整机试制的全盘工作。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亲自来厂帮助解决难题。
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我们发扬不怕辛劳、勤俭办厂的精神。没有宿舍,我们借住农舍,或在工房栖身;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众多一线生产骨干更是“任务不完,不出工房”。我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全国劳动模范马佑清,为了掌握苏联的一种叫离心浇铸法的技术,一连数天泡在工房埋头试验,就连晚上睡觉做梦都在叫“离心浇铸”。新机试制所需的工装图纸,类别繁多,工作量大。我作为工艺员,为把数万份俄文图纸资料编制成中文,为绘制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蓝图,与同事们一起连续几个月没有休息过星期天……
我们的研制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54年5月3日,一个令人剜心的日子。这天下午,压力箱突然爆炸,在场的14人中4伤2死,副工长张胜和、八级铸工刘春发两位共产党员在为结束中国人不能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中,献出了生命。
第一代航空人的日夜拼搏换来了丰收的硕果。二机部规定的试制期限为1955年9月底,但到1954年7月26日,12台发动机的零组件就全部保质保量生产出来了。夜以继日奋战3天后,首批3台发动机于7月29日总装完工。8月25日,國家鉴定委员会签署了试车鉴定书。鉴定结论充分肯定了331厂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历史意义。
消息传出,全厂沸腾了,大家都为这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飞机“心脏”,终于可以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之上了!
(摘自《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