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吸吮吞咽训练对促进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研究

2021-08-25林华梅

中外医疗 2021年18期
关键词:体重儿经口早产儿

林华梅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东茂名 525000

低体重儿是指体重<2 500 g的婴儿,在国内发生率约为5%,其中包括早产儿、足月小样儿和过期儿。尽管目前我国医疗技术已有明显提升,大大降低了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但此类患儿仍因自身抵抗力差,生后存在感染、呼吸窘迫、出血、喂养不耐受等风险,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研究认为,良好的喂养耐受能促进自身功能恢复,减少坏死性肠炎等并发症发生[1]。有效的早期吸吮吞咽训练对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具有意义。目前吸吮吞咽训练已逐渐在新生儿病房开展,但各个医院对低出生体重儿吸吮吞咽训练的开始时间、训练方法以及疗效不肯定[2]。该项目旨在研究早期开始吸吮吞咽训练的疗效及尽早开始口腔喂养的重要性,现方便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0月该科住院的体重小于2 500 g同时大于1 500 g的81例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科住院的体重小于2 500 g同时大于1 500 g的81例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组 (7 d内进行训练),晚期组(7 d后进行训练)。对照组26例:男19例,女7例;日龄0.5~1 d,平均(0.8±0.1)d;体质量1 544~2 426 g,平均(2 082.1±114.9)g;Apgar评分6~10分,平均(8.42±0.96)分。 早期组28例:男17例,女11例;日龄0.4~1 d,平均(0.7±0.2)d;体质量1 540~2 430 g,平均(2 084.4±115.1)g;Apgar评分7~10分, 平均 (8.36±0.75)分。晚期组27例:男19例,女8例;日龄0.3~1 d,平均(0.6±0.2)d; 体质量1 589~2 472 g, 平均 (2 093.5±118.6)g。Apgar评分6~10分,平均(8.51±0.68)分。 所有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在了解该次研究目的的前提下自觉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低出生体重儿诊断标准,即出生体重(birth weight,BW)在1 500 g≤BW<2 500 g[3];②Apgar评分均≥7分患儿;③临床资料完整;④患儿监护人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⑤家属或监护人诊疗依从性好。

排除标准: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畸形;②正在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暂停者;③严重缺氧缺血行脑病、颅内出血;④严重先天性心脏病、重度感染;⑤遗传代谢性疾病者;⑥已能完全经口喂养的患儿。

1.3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综合治疗,主要治疗措施包括吸氧、保暖、治疗原发性疾病、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及其他对症治疗。每次鼻饲奶液的间隔时间为1.5~2 h,再按常规鼻饲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

早、晚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以7 d为界限不同起始时间加用吸吮吞咽训练,用手指对早产儿的口唇、面颊、下颌、舌、软腭、咽、喉等与吸吮—吞咽—呼吸相关的组织或肌肉群进行感官刺激,具体如下:①吸吮训练:给患儿吸吮无孔安抚奶嘴,3次/d于喂奶前30 min进行,吸吮10 min/次。②口周与口腔内按摩:操作者规范穿戴无菌手套后,用手指从患儿耳垂按揉至嘴角,从鼻底中央与左右两侧按摩至嘴唇中央与左右上角,从颏部中央按摩至嘴唇中央与左右下角,顺时针触摸上下唇线。③口腔内按摩:前后往返按摩舌面,从前往后按摩硬腭至软腭,按摩上牙龈外侧。10~15 min/次,1次/d,连续5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干预后总有效率,并观察各组腹胀、呕吐、残奶、口腔感染、每天体重增长速度、每日奶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长,同时监测静脉营养、管饲喂养、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开始的时间。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5 d内患儿自行吮奶,奶量好,无呕吐,无腹胀,体重增长正常。有效:治疗5 d以上腹胀减轻,吮奶好转,呕吐次数减少;无效:治疗5 d以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继续恶化。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00%[4]。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以F值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早期组干预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n(%)]

2.2 3组患儿喂养耐受情况比较

早期组腹胀、呕吐、残奶及口腔感染等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和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儿喂养耐受情况比较[n(%)]

2.3 3组患儿不同途径的喂养时间比较

早期组静脉营养开始时间、管饲喂养开始时间、经口喂养开始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和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儿不同途径的喂养时间比较[(±s),d)]

表3 3组患儿不同途径的喂养时间比较[(±s),d)]

组别 静脉营养开始时间管饲喂养开始时间经口喂养开始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早期组(n=28)晚期组(n=27)对照组(n=26)F值P值7.62±1.65 9.32±1.21 10.16±2.74 11.870<0.05 12.14±5.78 14.93±6.53 17.87±5.49 6.250<0.05 14.34±4.78 16.93±4.12 18.93±3.49 8.200<0.05 16.63±7.44 20.44±8.05 22.32±8.33 3.630<0.05

2.4 3组患儿干预后机体恢复情况比较

早期组每天体重增长速度、每日奶量均高于对照组和晚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和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3组患儿干预后机体恢复情况比较(±s)

表4 3组患儿干预后机体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 每天体重增长速度(g/d)每日奶量(mL/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d)住院时长(d)早期组(n=28)晚期组(n=27)对照组(n=26)F值P值35.12±1.60 29.57±2.57 25.59±2.41 125.370<0.05 18.30±3.78 13.44±2.20 11.01±3.18 38.230<0.05 8.87±2.36 10.92±1.49 11.33±2.32 10.820<0.05 14.45±1.30 16.26±2.19 19.01±2.18 38.170<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2012年,据WHO统计,我国早产儿的数量已跃居世界第2位[5]。由于早产儿胎龄小,各器官系统不成熟,各种神经反射尚未完善,故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其胃肠功能不成熟、围产期窒息及感染等疾病影响,故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这不仅限制了患儿经口喂养的能量供给,导致低出生体重儿出现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对以后的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6-7]。同时延长了静脉营养应用时间,容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胆汁郁积症、肝功能受损、甚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8]。因此,采取一种合理有效的喂养策略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9]。

目前,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支持主要通过静脉营养以及管饲喂养,但长期静脉营养有诱发静脉炎以及长期管饲喂养容易发生口腔感觉运动功能发育不良以及经口喂养延迟等[10-11]。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尽早采取喂养干预措施,建立完全经口喂养,将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12]。国外的口腔运动干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主要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是危重儿经口喂养的支持策略技术之一[13]。在国内,口腔运动干预主要应用于吞咽困难及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目的是通过对经口喂养过程的干预,进而增强新生儿的吸吮-吞咽能力[14]。其中吸吮吞咽训练作为口腔运动干预的一大重要版块,已逐渐在新生儿病房开展,但有关低出生体重儿行吸吮吞咽训练的最佳时机,至今尚未明确[15]。为此,该研究将所选患儿根据是否7 d内进行吸吮吞咽训练来分组,结果显示:早期组干预后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晚期组(77.78%)与对照组(76.92%),且早期组仅有1例(3.57%)发生腹胀,早期组喂养耐受明显优于对照组和晚期组(P<0.05),提示口腔吸吮吞咽训练简易、有效,不良反应少,尤其是尽早进行行口腔吸吮训练可明显促进低出生体重儿增长,减少医源性干预,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且早期组静脉营养开始时间、管饲喂养开始时间、经口喂养开始时间、完全经 口 喂 养 时 间 分 别 为 (7.62±1.65)、 (12.14±5.78)、(14.34±4.78)、(16.63±7.44)d, 均短于对照组和晚期组(P<0.05),这一结果与李玉坚等[16]的研究成果相符,该学者在研究中对31例早产儿使用口腔按摩配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发现经口喂养起始时间(3.22±0.45)d低于接受常规护理患儿(9.08±0.53)d,但不同之处在于该研究增加了早期与晚期干预的项目比较,进一步揭示了早期吞咽训练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其作用原理是可以降低口部肌肉的高敏感性、增加口周肌肉运动范围和强度,增强口腔运动组织能力,促进反射行为,提高吸吮次数,改善吸吮行为,以实现营养性吸吮[17]。而强调早期进行训练是由于新生儿脑部的发育有其时间性,而第一年最为重要,因此,提倡越早开展训练越有益[18]。且该文早期组每天体重增长速度、每日奶量均高于对照组和晚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和晚期组(P<0.05)。证实早期吸吮吞咽训练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喂养状况。

综上所述,早期进行口腔吸吮吞咽训练对于低出生体重儿吞咽功能恢复成效显著,实践方法简单便捷,不良反应少,临床治疗效价高,可减少静脉营养及管饲喂养时间,促进体重增长,减少住院时间并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体重儿经口早产儿
经口内镜联合颈外超声穿刺注水定位成功取出颈深部异物1例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经口不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体会
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管理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预后因素分析
经口明视下神经干注射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