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药理作用分析
2021-08-25刘宁宁
刘宁宁
急性湿疹是常见皮肤病,会引起患者多部位出现皮疹并伴随渗出等临床症状,会引起剧烈疼痛感、瘙痒感,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困扰,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研究表明,引起急性湿疹的致病因素较为多样化,不仅包括环境因素、患者体质因素、遗传因素及神经因素,同时还包括过敏因素。急性湿疹会累及患者的皮肤表皮与真皮浅层,临床治疗十分棘手[2]。常规的西医治疗下,虽然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暂时得到有效的缓解,但在停止用药治疗后,患者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3]。因此,常规的西医治疗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疗法,临床一直以来致力于寻找更加安全、高效的急性湿疹治疗方法[4]。近年来,中医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优势逐渐被临床认识,黄芩是中医临床常用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效,且近年来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的多种药物活性成分均有抗炎、镇痛、抗微生物、抗氧化的药理作用,在急性湿疹的治疗中有非常积极的作用[5]。本文以下就对黄芩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效果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床提高急性湿疹的治疗水平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2020 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96 例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6 例,女22 例;年龄24~73 岁,平均年龄(46.3±8.9)岁;病程1~14 d,平均病程(5.9±2.7)d。对照组患者中,男27 例,女21 例;年龄22~72 岁,平均年龄(45.8±8.8)岁;病程2~15 d,平均病程(5.6±3.2)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急性湿疹诊断标准的患者;②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③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2 排除标准 ①入组前1 个月内应用过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类药物的患者;②合并对药物过敏的患者;③合并较为严重的心、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④合并较为严重的全身感染患者;⑤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⑥用药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临床研究进行的患者;⑦合并意识障碍、沟通障碍、精神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首先使用生理盐水对患处进行清洗,然后涂抹曲咪新乳膏,每日早晚各1 次;口服扑尔敏,4 mg/次,3 次/d;口服糖钙片,450 mg/次,3 次/d。直到患者的皮损消失即可停止用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芩外用治疗,取黄芩30 g,研成细末,用食醋调和成糊状,涂抹在患处,早晚各1 次,直到患者的皮损消失即可停止。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临床治疗效果 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其皮肤瘙痒、皮疹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经治疗后,其皮肤瘙痒、皮疹等临床症状有显著缓解,但未完全消失;无效:患者经治疗后,其皮肤瘙痒、皮疹等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6]。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中医证候积分 主要包括瘙痒、皮损、红肿等临床症状,每项均采取1、2、3、4 分计分法,积分越高表明患者的临床症状越严重[7]。
1.3.3 皮损消失时间和瘙痒消失时间 统计患者的皮损消失时间和瘙痒消失时间,从治疗第1 天开始,直到皮损和瘙痒症状完全消失为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n(%)]
2.2 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瘙痒、皮损、红肿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瘙痒、皮损、红肿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的皮损消失时间和瘙痒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皮损消失时间(5.0±1.3)d 和瘙痒消失时间(9.7±1.1)d 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9.7±2.0)、(16.4±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皮损消失时间和瘙痒消失时间比较(,d)
表3 两组患者的皮损消失时间和瘙痒消失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当前西医对于急性湿疹的治疗,主要以外用抑菌药物联合口服抗组胺药物的治疗方案为主,该治疗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总体疗效并不理想,不仅治疗总有效率不高,且患者易出现复发的情况[8]。因此,临床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急性湿疹治疗方式。
中医将急性湿疹归属为“浸淫疮”的范畴,认为该疾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脾失健运后天失养,加之食用辛辣刺激、油腻肥厚之物,导致内生湿邪、蕴久而化热、辛辣升阳,而湿热内蕴,又感风湿,热邪侵入肌肤,导致经络受阻,气血失调而致病[9]。急性湿疹在发病初期会出现瘙痒症状,且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患者的瘙痒症状会随之加重,患者在抓挠之后会导致水疱发生破裂,从而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认为对于急性湿疹的治疗,需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入手,在治疗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湿热之症的治疗,同时也要注意缓解脾失健运的情况,如此方可获得标本兼治之功效。
黄芩是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症对急性湿疹。且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具有解热解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脂质过氧化等药理作用,其中的解热解痉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黄芩能够有效缓解高热症状,抑制DNA 及蛋白质的合成;抗炎药理作用表现为黄芩素能够有效抑制蛋白激酶C,从而在急慢性炎症治疗中发挥显著的作用;而抗变态反应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黄芩中的黄芩苷、汉黄芩素等有效成分,均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抗脂质过氧化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黄芩苷能够降低线粒体消耗能量从而抑制脂质氧化,保护线粒体膜的完整性[10]。本次研究中,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黄芩外敷的方式对观察组急性湿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瘙痒、皮损、红肿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皮损消失时间和瘙痒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黄芩有助于快速缓解急性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黄芩具有抗炎、镇痛、抗微生物、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将黄芩应用于急性湿疹的治疗中,可明显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临床症状转归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