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在鉴别诊断肺孤立小结节良恶性中的价值探讨
2021-08-25徐舰
徐舰
直径≤3 cm、形状为圆形、边界显示清晰、影像不清晰透明的单一病灶在临床中被称为肺孤立小结节。临床表现多以周围围绕气肺组织症状为主,且不存在胸腔积液、肺不张、局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1,2]。因结节直径较小,常规检查效果不显著,因此误诊率、易漏率极高,而随病程推移病变易发生恶变,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4 排螺旋CT 是利用探测器排数提升、加快螺旋扫描速度,提高时间分辨率、图像分辨率,将其应用于肺孤立小结的诊断中可为临床提供有利依据[3,4]。本文为进一步确认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鉴别诊断肺孤立小结节良恶性的应用价值展开以下讨论,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57 例肺孤立小结节患者,男女比为35∶22;年龄33~74 岁,平均年龄(53.5±7.0)岁;结节位于左肺28 例,右肺29 例;结节直径0.91~1.84 cm,平均直径(1.38±0.75)cm。纳入标准:①可独立思考,沟通顺畅者;②于本院接受相关诊断、检查和治疗均符合肺孤立小结节诊断标准;③均无严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疾病;④患者(家属)知晓研究内容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缺失者;②不配合治疗、护理与调查者;③精神意识和认知方面存在障碍者;④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疾病者;⑤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64 排螺旋CT(GE Light Speed VCT)机进行扫描,扫描前,帮助患者进行屏气训练,以便检查过程中可达到良好屏气程度。所有患者进行CT 薄层(层厚与层距为3~5 mm)低剂量平扫,扫描参数可设置为120 kV,50 mAs,层厚3 mm,螺距为1.5,肺尖至肋膈角为扫描范围,将孤立性肺结节定位,而结节最大面积处为设备扫描中心,之后实施扫描。扫描过程中适当调整范围,即围绕与孤立肺结节上下大致2 cm 处。CT 动态增强扫描使用泰科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液(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37),注射速率设定为4.0 ml/s,并在注射对比后的0、30、90、180、300、480 s 分别扫描获得图像,扫描参数同低剂量薄层进行扫描,测定有代表的平均CT 值。
1.3 观察指标 分析肺孤立性小结节良恶性病变分布情况,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与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诊断结果;比较良恶性病变影像学特征及不同动态增强时间段(0、30、90、180、300、480 s)动态增强CT 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与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诊断结果分析 经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显示57 例肺孤立小结患者中恶性31 例、良性26 例。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诊断结果显示恶性29 例、良性28 例。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对肺孤立性小结节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敏感度为87.10%(27/31)、特异度为92.31%(24/26)、准确度为89.47%(51/57)。见表1。
表1 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与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诊断结果分析(n)
2.2 良恶性病变分布情况 恶性结节中以鳞癌、腺癌占比较高,分别为48.39%、25.81%,良性结节中以结核、炎性结节占比较高,分别为38.46%、23.08%。见表2。
表2 良恶性病变分布情况(n,%)
2.3 良恶性病变影像学特征比较 恶性病变影像特征中边缘清楚、毛刺、不规则及内部结构钙化情况与良性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影像特征中内部结构均匀、卫星灶、胸膜症情况与良性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良恶性病变影像学特征比较[n(%)]
2.4 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CT 值比较 动态增强时间为0 s 时,良恶性病变CT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时间为30、90、180、300、480 s时,恶性病变CT 值均大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CT 值比较()
表4 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CT 值比较()
注:与良性病变比较,aP<0.05
3 讨论
临床中肺孤立小结节属于常见肺部疾病,可通过手术病理检查、穿刺活检对其病情进行诊断确诊。常规检查方式对此疾病的诊断难度较大,无法进一步对组织来源、结节性质全面了解,导致误诊率较高。近些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相关临床数据表示,CT 在诊断孤立小结节的诊断中效果显著,有助于帮助医师对患者病变部位的内部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常规CT 检查虽可发现早期肺孤立小结节,但劣势在于误诊率较高,加之多次扫描,过多辐射量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且威胁患者健康[5]。除此外,早期诊断的重要意义在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会直接对治疗方案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发现的早期恶性结节可采取切除方式,而良性结节可采取保守或是其他治疗方式,继而可有效避免实施不必要的手术。
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属于近些年影像学的进步技术,属于鉴别诊断肺孤立小结节的新型扫描方式,其优势不仅可提供形态学信息,还能提供病理生理信息,提高细微征象的检出率,在肺孤立小结节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同时通过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还可对肺孤立小结节的形态征象特征、动态增强模式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在高伟清[6]的研究中,低剂量64 排螺旋CT 鉴别诊断肺孤立小结节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31%、87.09%、90.00%,这一结论与本文研究的低剂量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鉴别诊断肺孤立小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87.10%、特异度92.31%、准确度89.47%结果差别不大,由此提示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可对良恶性肺孤立小结节有效鉴别与诊断。同时,CT 影像学特征的检验结果显示,恶性病变影像特征中边缘清楚、毛刺、不规则及内部结构钙化情况与良性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影像特征中内部结构均匀、卫星灶、胸膜症情况与良性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肺孤立小结节良性病变多数是以边缘呈现清晰状态为主要特征,而恶性结节表现多数是以不规则、分叶形态为主。本文数据中动态增强CT 值显示,动态增强时间为30、90、180、300、480 s时,恶性病变CT 值均大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300 s 与480 s,恶性与良性结节组的对比中,恶性结节组CT 值虽有下降,但并不显著,因此通过对肺孤立小结节CT 影像特征与CT 值的观察可有效对肺孤立小结节的良恶性进行明确鉴别诊断。而这一结果,与田月玲[7]的研究CT 影像学特征的检验结果一致。通过此次分析发现,CT 检查的过程中患者肺孤立小结节处于边缘分叶状态,且内部结构处于钙化状态下,应立即提高警惕,避免结节病变发展为恶性。本文研究数据表明,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优势在于可明显缩短扫描检查时间,从而降低患者对对比剂发生的过敏影。同时,低剂量扫描还可降低辐射剂量,因此可有效减少医源性辐射的发生比例。发生这一变化是因将CT 扫描中的管电流有所降低,同时使管电流与噪声水平呈负相关联,且降低管电流并未对图像清晰度、分辨率形成形影,因此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与常规相比也存在这一优势。
综上所述,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可对肺孤立小结节良恶性性质进行有效鉴别与诊断,效果显著。同时,通过CT 影像学特征及CT 增强值的诊断结果可尽早辨别恶性、良性性质,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根据有利依据给予患者最佳治疗方法,避免患者出现不必要创伤,同时64 排螺旋CT 低剂量扫描优势还可降低医源性辐射,进一步确保患者健康安全,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