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微创治疗甲状腺癌的疗效及对创伤应激指标的影响
2021-08-25郑浩宇
郑浩宇
甲状腺癌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内分泌性恶性肿瘤,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约占病例总数的90%以上,手术是甲状腺癌患者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然而,以往的开放手术治疗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较为严重的创伤,且术后皮肤表面会留下较大的手术瘢痕,因而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美观程度,增加其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因手术创伤而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1]。以往的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切除甲状腺组织,一方面会对患者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伤,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风险,进而延缓患者的恢复速度,影响手术治疗效果。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微创治疗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腹腔镜下甲状腺癌切除术已经逐渐成为甲状腺癌患者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这一治疗方法不仅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损伤,还具有显著的美容效果,获得了临床与患者的认可[2]。本次医学研究以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100 例甲状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微创治疗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实施了数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 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8 例,女42 例;年龄38~67 岁,平均年龄(51.5±14.3)岁;肿瘤直径0.6~1.9 cm,平均肿瘤直径(1.2±0.4)cm;病变位置:单侧肿瘤52 例,双侧肿瘤48 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22 例,平均年龄(52.4±13.7)岁,平均肿瘤直径(1.2±0.3)cm,病变位置:单侧肿瘤26 例、双侧肿瘤24 例。实验组男30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50.7±14.4)岁,平均肿瘤直径(1.2±0.4)cm,病变位置:单侧肿瘤26 例、双侧肿瘤2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经术前病理穿刺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癌;②患者年龄>20 岁;③患者肿瘤直径<2 cm,且未累及包膜。
1.2.2 排除标准 ①临床资料不全或中途退出临床研究者;②手术禁忌证或有颈部手术史者;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或甲状腺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在胸骨切迹上两横指处打开1 个6 cm 左右的弧形切口,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分层切开,游离皮瓣并切开白线,依据常规手术流程开展治疗。
1.3.2 实验组 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具体操作:选择右乳晕部位打开1 个1 cm 左右的弧形切口,直至胸壁浅筋膜,注射80 ml 肾上腺溶液,随后使用分离棒潜行分离胸前皮下间隙,将1 cm 套管针和30°腔镜置入手术切口,于两侧乳晕内上缘打开0.5 cm 和1 cm 的弧形切口,置入10 cm 的同等直径套管针,在腹腔镜直视下置入分离钳及超声刀,严格按照微创手术流程开展治疗。
1.4 观察指标
1.4.1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清除淋巴结数量。
1.4.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创伤应激指标 于清晨抽取患者3 ml 空腹静脉血,常温环境下静置30 min,随后以3000 r/min 的速度进行10 min 离心处理,取适量上层清液置入-80℃冰箱中待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试剂盒测定患者的IL-6、CORT 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清除淋巴结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创伤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6、COR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6、CORT 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但实验组患者的IL-6、CORT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创伤应激指标比较(,m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创伤应激指标比较(,mmol/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甲状腺癌属于恶性肿瘤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需要采用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5]。手术切除是该疾病患者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且精确的手术治疗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降低再次手术和术后并发症风险,进而促进患者预后改善,然而,以往的开放手术治疗方法虽然能够切除肿瘤组织,但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损伤,且患者术后颈部会留下较为明显的手术瘢痕,进而影响患者外观的美观性,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以往的医学研究结果证实,甲状腺癌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术后感染风险,严重者还会出现肿瘤转移问题,而随着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腔镜下甲状腺癌切除术已经逐渐成为了甲状腺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6-8]。
微创甲状腺癌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开放手术,且治疗的安全性更高,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尽管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操作空间和视野会受到一定限制,但腔镜能够起到一定的放大作用,进而保证手术医师获得更加良好的治疗视野,清晰观察解剖结构情况,对于血管、神经等组织的观察也更加清晰[9];另一方面,手术治疗过程中使用超声刀处理血管,也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止血效果,进而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10]。
从以往的医学报道结果来看,手术治疗会诱发机体损伤和创伤应激反应问题,这一过程中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内分泌物质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其中,IL-6 和CORT 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手术过程中检测人体创伤应激反应的有效指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6、CORT 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但实验组患者的IL-6、CORT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甲状腺癌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创伤应激反应程度较轻,应用更为安全,更易被患者与临床所接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清除淋巴结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甲状腺癌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治疗操作方法更加简单易行,因而患者手术治疗所需时间较短,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速度较快,因而整体手术操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有助于患者淋巴结的全面清除。同时,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风险更低,更加容易被患者接受,患者耐受性更好,整体应用价值更高,总体来看,微创手术治疗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更好。
综上所述,甲状腺癌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减轻创伤应激反应,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