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于区域创新生态建设做好京津冀创新协同?
2021-08-25郭海轩王新钰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文/郭海轩 王新钰(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强调了优化空间布局,“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创新性高地”,将创新作为区域发展引擎进行部署。随着创新成为引领未来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功能越来越突出,区域内创新城区、园区等成为区域发展新动力。各区域根据自身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构建区域创新生态是实现创新领先到价值领先的关键环节。京津冀协同发展是2014年中央为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本文通过梳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分析京津冀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特征,以为京津冀区域协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
“创新生态系统”主要是一个从关注系统中要素的构成向关注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间关系的动态过程,是创新群落、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搭建的复杂系统,创新系统内创新主体的合作呈现出一种竞合的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生态学在创新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发现创新路径具有动态平衡特点。在生态学家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之后,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有专家学者将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技术创新体系中,Joseph和Athrreye等学者认为,大学在创新成果商业化的进程中的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将生态系统演化思想应用到高技术企业创新路径发现,企业创新路径带有生态学的遗传和变异等特征。
其次,区域创新系统具有生态学中的“动态性”“栖息性”和“生长性”等特点。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广泛的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结构、生存机制和系统具有生态系统的规律性。区域内各类创新要素之间的协调整合,形成创新生态进而形成具有“动态性”“栖息性”和“生长性”等特征的创新生态系统。
最后,创新生态系统中领军企业类似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创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共生、自组织演化和开放式协同的主要特征,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领军型创新企业,类似于创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创新物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企业创新已经不再是单独的系统,企业的创新可能来自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此过程中,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资源上的优势可以让领军企业整合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与各类科研机构建立研发共同体,进而形成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超额利润。
二、京津冀创新协同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特征
对于提升京津冀区域创新的效能,应主要聚焦于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的以下几个特征:
(一)资源多样性特征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富有弹性的资源多样性的系统。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群落主体,在竞合中保持着群落的平衡,并与经济、产业、地理等相互作用,创新群落的多样性意味着创新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渠道多样,从而实现了创新群落的动态演化。京津冀是我国创新资源的聚集地,2019年研发经费投入3263亿元,占全国的14.7%。研发人员全时当量528,287人年,占全国31个省市的11%。创新产出是推动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技术市场成交额达7987.69亿元,占全国技术市场成交总额的近1/3。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独角兽企业中,京津冀地区占91家。根据2020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素质抽样调查显示,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北京达24.07%,天津16.58%,远超全国10.56%的平均水平。目前区内有80家农业科研院所和7所涉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人员占全国的11%,农业研发经费占全国的19%。
(二)系统开放性特征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组织不断调节的具有开放性的平衡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要素具有自组织性,其动力主要来自于群落内部。区域创新具有生态系统的集聚力和分散力,在市场机制下形成空间集聚和分散,重塑创新空间发展布局。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过1200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分支机构累计达8300多家。北京自贸区高端产业片区正式挂牌,天津自贸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家船舶登记等128项制度创新任务基本完成,河北自贸区从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推出首批16项制度创新案例。
(三)“关键种”物种的竞合关系特征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与生物相似,通过竞争、共生、捕食等关系,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大企业作为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在人才、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京津冀地区的字节跳动、快手、京东科技等领军企业,逐步形成辐射全国的创新生态系统,如江苏省南通市基于京东数科“智能城市操作系统”建成全国首个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该中心打破数据孤岛,汇聚南通市64个部门、10个县市区数十亿量级的数据。
三、政策启示
(一)建立京津冀区域协调机构
京津冀区域协调机构建立有利于创新和整合区域间合作方式,通过区域协调机构的规划和引导,保障政府政策实施、信息化平台搭建、组织模式创新,黏合创新链与产业链,引导强化区域间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嵌入式发展,打造上下联通、联动的产业链发展生态。区域协调机构应积极实施产学研金介等多种创新体系完善计划,引导并打通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渠道,借助市场化力量推动京津冀地区技术、金融、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加深区域之间产业协同。
(二)优化跨区域创新要素扩散机制
建立技术信赖和信用制度,构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双轨制技术交流协作机制。发挥好京津冀技术创新中心和京津冀成果转化联盟作用,成立京津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技术要素跨区域融通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政策协同互动,强化高企资质、创新券等互认,以及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建立京津冀科技数据、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等共享,强化信息交流机制,破除区域资本市场壁垒,深化科技金融制度改革。
(三)提升区域内创新主体融合能力
深化科技创新平台链条建设,构建龙头机构带动、功能枢纽性平台连接的创新生态,实现资源汇聚共享、主体协同联动。实施重大创新资源重组行动,通过同系统合并,在京津冀优势研发领域,争取在国家战略层面整合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如整合海水淡化所、海洋信息中心等机构建立“海洋科学研究院”,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通过京津冀重组整合,如借鉴中科院深圳理工学院的经验,联合建设“中科院天津合成生物学院”。
(四)搭建“关键种”企业创新联合体
推动京津冀地区发展更多平台型领军企业,以平台化思维和模块化逻辑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机制,推动领军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放。推动领军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产业创新等方面,与中小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领军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共生共荣。建立以领军企业为引领的创新联合体,针对市场需求的热点、痛点和空白点进行产品和服务研发。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发项目增强交流与合作,提高系统成员间的有效互动和网络效应,提高创新生态系统高度组织柔性,使其成员开展交互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