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干胶质瘤MRI征象与临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2021-08-25三二一医院神经外科陕西汉中723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脑干胶质瘤级别

三二〇一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汉中 723000)

王 克* 包志军

脑胶质瘤是一种罕见的颅脑肿瘤,该病实质上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生长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1-3]。既往文献报道,恶性胶质瘤位居35岁以下肿瘤患者第二名,胶质瘤肿瘤多发于皮质下,呈现浸润性生长模式,常侵犯几个脑叶,手术之前明确胶质瘤的具体解剖学位置,并评估其临床分期诊断,对手术治疗有重要作用[4]。影像学检查是早期诊断脑胶质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学者认为,MRI影像学表现与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存在相关性,但目前研究文献较少,为进一步探讨脑干胶质瘤MRI征象与临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本研究收集了67例脑干脑胶质瘤患者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67例(低级别者42例、高级别者25例),收集53例患者MRI扫描图像及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未合并先天性脑部疾病者,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妊娠期女性;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完整无丢失者;无MRI检查禁忌证者,排除既往置入心脏起搏器者、幽闭恐惧症者。

1.2 检查方法检查仪器选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患者仰卧,放置头部线圈,常规进行自旋回波序列(SE)轴位T1WI扫描,TR 500~600ms,TE 8ms;层厚5mm,间隔1.0mm,矩阵256×256;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轴位T2WI扫描,参数设置:TR 4500~5000ms,TE 102ms;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入Gd-DTPA,注射剂量0.1mmoL/kg,注射流率3~4mL/s,注射完毕后注入生理盐水20mL进行冲洗。

1.3 研究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发病部位、病理分级等,根据WHO脑胶质瘤诊断标准[5],按照病理分级进行分组,总结不同脑干脑胶质瘤患者影像学表现(是否存在囊性病变、是否坏死、生长方式、强化特征等),测量并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最大厚度、最小厚度,计算最大厚度比值/差值及最小厚度比值/差值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正态计量采用()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等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67例患者临床资料情况经整理67例脑干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发病部位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67例患者临床资料情况(例)

2.2 MRI影像学表现与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关系不同级别脑干脑胶质瘤患者表现存在明显差异(P<0.05),高级别组患者多见基底动脉包绕、坏死、肿瘤直径≥2cm、跨中线生长方式,增强扫描中,强化形态主要以花环样、壁结节不均匀为主,低级别组强化程度低于高级别组(P<0.05),详见表2。

表2 MRI影像学表现与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关系(例)

2.3 不同病理级别MRI测量参数比较低级别组MRI测量最大厚度、最大厚度比值/差值及最小厚度比值/差值水平明显低于高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最小厚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理级别MRI测量参数比较(mm)

2.4 典型病例分析患者,男,主诉头疼,入院后行MRI检查,T1WI图像显示右侧桥脑近小脑半球处出现占位性改变,病灶呈现不均匀等信号,T2WI呈现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出现不均匀环形强化,同时可见脑室受压出现变形。影像诊断:脑干胶质瘤,分级:I~Ⅱ级(图1)。

图1A T1WI图像显示右侧桥脑近小脑半球处出现占位性改变;图1B T1WI图像显病灶呈现不均匀等信号;图1C 增强扫描中病灶出现不均匀环形强化;图1D MRI矢状位示脑干胶质瘤。

3 讨 论

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髓,发病于脑干的胶质瘤往往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范围生长,多见累积两个及两个以上部位,脑胶质瘤预后与其恶性程度相关,Ⅰ级~Ⅱ级脑胶质瘤生物学特性相对较良好,采用外科手术辅助放化疗存在一定几率提高预后,对于Ⅲ级及以上脑胶质瘤癌细胞,难以控制病情,故患者预后较差[6-8]。对于发病于中脑的胶质瘤患者,因瘤体常压迫、突出第四脑室,外科手术切除风险较大。本研究中,发病部位位于中脑者例数仅为19例,脑桥胶质瘤者最多,占比67.17%,脑干胶质瘤多见于脑桥,该原因与脑桥胶质瘤最常见类型为弥散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约11.7个月。从病理分期的角度探讨,目前临床较多学者认为脑胶质瘤生长方式及发病部位是否与病理分级并不存有明显相关性[9-11]。

李卫等[12]研究报道,DI、5cER、MRI表现与病理分级诊断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生存率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MRI表现对星形细胞肿瘤恶性度及患者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为信号是否均匀、病灶强化程度、病灶是否过中线、有无囊变坏死。本研究主要观察了MRI的影像学特征与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相关性,以高、低胶质瘤分级为对比,将囊性病变、坏死、跨中线生长、生长方式、强化特征等MRI图像特征进行了资料整理,不同级别脑干脑胶质瘤患者表现存在明显差异(P<0.05),高级别组MRI多见基底动脉包绕、坏死、肿瘤直径≥2cm、跨中线生长方式,强化形态主要以花环样、壁结节不均匀为主。事实上高级别脑胶质瘤恶性程度高,强化相对低级别脑胶质瘤明显,文献研究MRI影像显示直径与恶性程度呈现正相关性,直径>2cm的胶质瘤病理级别及恶性程度往往较高,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提示胶质瘤直径可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13]。

MRI平扫中胶质瘤实质部分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恶性程度较高者水肿程度较高,高级别多数为边缘明显强化,根据其病理特征及强化特点,可进行级别评估[14]。脑胶质瘤浸润性生长方式会直接破坏正常血管的分布及生长,间接引起不同级别瘤体出现强化方式的差异性改变,本研究在影像学对比中创新加入最大(小)厚度及其相关比值测量,结果显示低级别组最大厚度、最大(小)厚度比值/差值水平明显低于高级别组(P<0.001),证实MRI测量数据可在一定程度反映不同脑干胶质瘤病情[15]。

综上所述,MRI可有效清晰显示脑干胶质瘤影像学表现,根据MRI征象可评估患者临床病理分级,为了临床提高可靠影像学信息。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量较低,结论仍然需要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脑干胶质瘤级别
长链非编码RNA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POU3F2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C57BL/6J小鼠与豚鼠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比较研究
BRIP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国第一个中级别举重奥运冠军
———占旭刚4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级别分明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婴幼儿耳聋的诊断价值及早期干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