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非法金融广告 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2021-08-24本刊综合
本刊综合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表示,人民银行将统筹推进违法金融广告和营销宣传行为治理,科学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有效抓取非法金融广告线索。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平台数量激增,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但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风险责任意识较弱,难以自觉远离和抵制非法金融活动。于是,一些非法平台借助金融广告夸大宣传,打制度法规的“擦边球”,屡屡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因此,金融消费者需要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坚决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认清非法金融广告特征
央行指出,非法金融广告具有虚假性。主要表现在金融消费者实际购买的产品与服务与其宣传的内容不符。例如:虚增资质,谎称其具有金融监管部门认可的资质,误导消费者;证明金融产品与服务实际情况时引用虚构、伪造或无法验证的信息等。同时,非法金融广告具有误导性。非法金融广告常使用“高收益、低投入”等宣传用语,强调收益并忽略风险,或在机构形象宣传方面使用“最高级”“国家级”等禁止性用语,误导金融消费者。此外,非法金融广告具有隐蔽性,常通过一些隐蔽性强、信息发布审核宽松的渠道进行宣传,规避金融广告监管。广告内容常伪装成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或产品,暗示与正规金融机构有业务合作,迷惑金融消费者。
三招帮你识别非法金融广告
首先,要认清非法金融广告的本质和危害,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看到宣传词中带有“最有价值”“首只”“最大”“最好”“唯一”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其次,要培养理性投资的意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不规范的金融活动里藏着陷阱,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正确认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保护自身权益。最后,要增强风险责任意识。参与非法金融活动的资金及相关利益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在看到以高额投资回报兜售高息存款、股票、债券、基金等产品时,一定要谨慎甄别,可以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判断投资回报是否过高。对于明显偏高的投资回报,要提高警惕。
牢记“一看二问三查四不要”
一看:看理财收益率和存款利息是否合理,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
二问:遇到金融有关的问题和疑惑时,咨询正规金融机构或金融监管机构。
三查:查金融机构是否有业务资格执照,查金融产品是否合规,查金融广告是否合法合规。
四不要:不要轻信不明的通讯信息,不要透露个人的有关信息,不要打开不明的网络链接,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互联网时代金融产品和服务五花八门,但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消费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金融行為习惯和态度,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守住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