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乌调查》研究综述

2021-08-24周批改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寻乌研究

[摘 要]基于中国知网153篇关于寻乌调查的研究论文,利用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以及运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探索关于寻乌调查已有研究的历史趋势和基本分布。从中精选出57篇代表性的学术文献,利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进行内容分析。已有成果从动因与条件、版本与文本、方法与特征、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等方面对寻乌调查进行了研究。然而,关于寻乌调查的研究与寻乌调查的重大历史意义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在史料挖掘的深度、分析的系统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关键词]毛泽东;寻乌调查;综述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1)04-0134-11

[收稿日期]2021-03-08

[作者简介]周批改(1973—),男,湖南祁东人,博士,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思想、调查研究方法和三农政策。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毛泽东社会调查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立项批准号:20ZDB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毛泽东带领红四军于1930年5月打下寻乌县城,在寻乌做了“最大规模”的调查。一年后在宁都小布对搜集的大量材料进行精心整理,形成了著名的《寻乌调查》(本文一般使用“寻乌调查”,使用“《寻乌调查》”时特指寻乌调查的文本)。1982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寻乌调查》第一次公开发表。公开发表的《寻乌调查》共五章,70799字,从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的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方面全面深入地展现和分析了寻乌当时的经济社会情况。

自《寻乌调查》公开发表以来,国内学界对寻乌调查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的专著甚少。在国家图书馆“文津”检索中,只搜到一部专著《寻乌调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该专著实际上是关于《寻乌调查》研究的论文集。国内现有对寻乌调查的研究,大部分体现为论文,且大部分已为中国知网所收录。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中,以(“主题:寻乌调查”或“题名:寻乌调查”)进行检索(检索日期:2020年10月10日),找到论文总数159篇,剔除6篇与本研究无关或重复的论文,合计有效论文153篇。本研究针对这153篇论文,运用知识图谱方法进行分析。但知识图谱只能了解已有研究的基本分布,故本研究精选出57篇代表性的学术文献,利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对其进行内容分析。

2020年5月是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本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论文检索截至日期是2020年10月10日,也就是说,相关的纪念文章大部分已经发表。回顾和梳理学界对寻乌调查的已有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寻乌调查的相关研究,对于新形势下改进调查研究,对于学习毛泽东深入唯实的作风,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寻乌调查》研究的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是利用可视化的图表展示关于某项研究的发展历史、核心结构和基本分布的文献分析方法,它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扎实的、有价值的参考。国内尚未检索到针对寻乌调查已有研究而进行的知识图谱分析。本研究针对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集到的153篇论文,利用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以及运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分析关于寻乌调查已有研究的历史趋势和基本分布,并根据笔者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进行阐释。

(一)发表年度趋势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关于寻乌调查的已有研究的发文时间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图1。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寻乌调查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早期研究阶段(1978—1991年),这一阶段平均每年论文在2篇左右。1983年有3篇,主要是1982年《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出版后,有关的读后感及简要的内容分析。1991年是这一阶段的高峰,有6篇论文,原因在于1990年是寻乌调查60周年,为纪念寻乌调查60周年而作的论文集中在1991年发表。

二是缓慢增长阶段(1992—2011年),这一阶段平均每年论文在3篇左右,其中高峰是2004年,有5篇论文,原因在于2003年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相关纪念论文在2004年发表。

三是快速增长阶段(2012年至今),这一阶段关于寻乌调查的论文大幅上扬且波动较大,年度论文的中位数达到10篇。究其原因,习近平2011年11月在中央黨校作了《谈谈调查研究》的讲话,其中专门谈到寻乌调查,号召学习毛泽东“深入、唯实的作风”,此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大规模开展,寻乌调查作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光辉榜样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从寻乌调查已有研究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到,正是实践中发展的需要以及重要年份的纪念,推动了寻乌调查的研究。

(二)关键词分布

在关于寻乌调查的已有研究中,关键词排前三的是“寻乌调查”“毛泽东”、《寻乌调查》,这些词中心性都比较高,显示了已有研究主题比较集中。排前十的关键词还包括红四军、反对本本主义、寻乌县等词,显示已有研究涉及到了这些主题。(见表1)

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审视,发现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关键词缺乏。已有研究中关键词增加缓慢,且大都在传统研究范畴内,这说明关于寻乌调查的研究需要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三)发表期刊与学科分布

发表关于寻乌调查的论文最多的是《党史文苑》,有7篇;该刊曾用刊名《江西党史研究》,由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主办。其次是《苏区研究》,有5篇;该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期刊。这两本江西省的刊物关于寻乌调查的研究是比较严谨的,重视史料,对寻乌调查价值的分析也是比较深入。排在第三的是《中共党史研究》,这是党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办;但在该刊发表的三篇关于寻乌调查的文章,只有1篇是专题研究的论文。排在第四的是《求实》,是由中共江西省委党校主办;该刊发表的2篇关于寻乌调查的论文,属于学习性和启示性论文。

关于寻乌调查已有研究的学科背景,如图2,绝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占到70%以上,这是研究寻乌调查的主力所在。参与寻乌调查研究的学科很多,特别是社会学及统计学、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数量不少,拓展了寻乌调查的研究领域和内涵。

(四)作者与机构

根据统计,中国知网论文数据中,研究寻乌调查最多的是罗平汉,有7篇论文;其次是温锐,有4篇论文;6位作者有3篇,分别为陈晋、陈敏、周建新、陈涛、苗体君和储小华。通过对作者发表关于寻乌调查第一篇论文的时间分析,可以看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研究的作者较少,增加缓慢。而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12年以后,对寻乌调查进行研究的学者密集增加,显示了寻乌调查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研究寻乌调查的作者主要分布在中山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共江西省寻乌县委和江西财经大学等单位。中山大学主要是人类学系和哲学系的教师从人类学和马克思中国化角度进行寻乌调查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主要是罗平汉等人的研究。中共江西省寻乌县委主要是党政领导所写的宣传性和纪念性的文章。江西财经大学的研究者,主要是温锐及其合作者。由此可见,关于寻乌调查的作者分布,有江西省内的,也有省外重要学术机构的学者,但总体看,还没能形成团队优势,也没有设立专门研究机构。

二、《寻乌调查》研究的内容分析

在通读153篇关于寻乌调查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参照作者与发表刊物,精选出57篇代表性的学术文献,利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进行内容分析。根据扎根理论,对这57篇文献进行阅读,并逐级分析编码。首先,对文章进行逐段阅读分析,将有价值的内容归纳为172个自由节点,对这些自由节点进一步概念类属化,得到如“直面问题”“求真务实”“深入群众”等59个三级节点,这59个节点大致相当于本文在内容分析时引用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关键观点。其次,将59个三级节点进行进一步归纳整合得到“条件”“动因”“历史作用”等具有一定概括性的17个二级节点,关于寻乌调查已有研究的框架开始初步显现出来。最后,经过深入思考各项节点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和整合,将寻乌调查已有研究成果归纳为5个一级节点,即“关于动因、条件与历史作用”“关于方法论和具体方法”“关于文本内容和版本”“关于特征与特色”“当代价值和启示”。这5个节点基本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寻乌调查的研究维度。一、二级节点编码结构如表2,各节点的内容和基本观点如下。

(一)关于动因、条件与历史作用

1.动因:直接目的,理论目的,斗争需要

关于毛泽东进行寻乌调查的直接目的,金民卿、俞银先等学者引用《寻乌调查》序言,认为是为了弄清富农问题和商业状况。[1][2]

在一些学者看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开展寻乌调查的理论目的,他迫切想找到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石仲泉认为,毛泽东站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处,期望中国共产党能依靠自身在农村所建立的坚实的基础,领导一场既可以推翻地主阶级又可以推翻帝国主义的革命。他同时期待着写出一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中国的革命。[3]

汤若杰、刘慧认为,毛泽东没有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共产党代表大会,决定继续留在江西南部研究由当地积极分子领导并得到红四军帮助的革命事例。毛泽东觉得在收集案例和数据后,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像寻乌这类地方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以立足中国农村实情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4]

2.条件:天时、地利、人和

罗平汉、刘意等人认为,毛泽东进行寻乌调查,同时把握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主要是指在红军拿下寻乌、暂时休战的难得时机,毛泽东展开寻乌调查,这为他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地利”主要是指介于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之间的寻乌占据地理优势且极具代表意义;“人和”主要是指得到了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的帮助,调查会参会人员对寻乌的情况都有一定了解,是寻乌的“本地通”,提高了调查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6]

一些学者关注古柏在寻乌调查中的作用。汤若杰、刘慧指出,在一位比毛泽东小13岁的24岁寻乌本地人古柏的帮助下,毛泽东找到了了解这一地区历史、人口、经济以及政治的钥匙。[4]邵百鸣具体描述了古柏在调查中所做的工作。他指出,在整个调查的20多天中,古柏夫妻和毛泽东同住在县城边马蹄岗的楼房里,古柏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调查内容和要求,提供了調查对象,召集他们开会座谈,带着毛泽东走街串巷,上门访问,帮毛泽东做笔记、整理记录、刻蜡板、油印等,还兼当翻译,有时还提出自己的意见供毛泽东参考。[7]

3.历史作用:理论作用,方法意义,工作作用

学界对寻乌调查的历史作用阐述得比较充分,归纳起来,主要从理论作用、方法意义、工作作用三个方面,阐述寻乌调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发展和推动当时革命工作等方面的作用。

一些学者阐述了寻乌调查的理论作用。金民卿认为,通过寻乌调查,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探索更加具有独立自主性,理论创新更加成熟。寻乌调查对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形成了许多重大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成果。[1]石仲泉认为,《寻乌调查》与同时期的《反对本本主义》十分难能可贵,其中初步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这是开辟中央苏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大理论收获,也是毛泽东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成功之源。[3]

关于方法意义,石仲泉认为,《寻乌调查》是调查研究方法的系统运用,使中国共产党对调查研究的认识初步地具有了理论形态。在延安时期,这个理论形态又有丰富和发展。[8]曾雷认为,《寻乌调查》在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文献中有很高的地位,说它是典范也完全不为过,同时它也具备典型性,是毛泽东一生所进行的农村调查中的经典和丰碑,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和实施路径。寻乌调查是当时中国国情的客观反映,是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后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提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蓝本。[9]

从推动当时革命工作的角度,林雄辉认为,抽肥补瘦原则是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提出的;在土地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执行“抽肥补瘦”,是赣南闽西土地斗争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从宏观层面来看,它推动了全国土地运动的进行与展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0]黄伟、郑德荣认为,《寻乌调查》是我党制定农村政策的牢靠依据;首先为了达到检验土地革命路线的目的,以及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土地斗争,制定了农村斗争战略;其次,在对土地关系进行研究后,剖析农村各阶级的政治思想,从而对阶级有了更准确的估量;最后,对于土地资源的分配、土地革命的推进以及土地法的修订等问题提出了详尽的方法。[11]曾耀荣、江明明认为,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所形成的对富农问题的认识,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在南阳会议中有关富农问题的决定也是受到了寻乌调查的直接影响。[12]

(二)關于方法论和具体方法

关于寻乌调查方法的研究较少,已有的成果主要从方法论、具体方法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社会科学

学者普遍认为,《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阶级分析为工具,对中国一个区域进行深入解剖的实证调查。[13][6]

汤若杰、刘慧分析了西方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对寻乌调查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同时部分采用了西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毛泽东认识到若只是片面地去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他反对一些革命家像一些所谓马克思主义专家那样样充满“书呆子气”。所以毛泽东通过《寻乌调查》,告诉他的同志一定将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获得正确认识。[4]

张珊珍、李凌晨探讨了《寻乌调查》社会人类学方法和经济学方法的运用。他们认为《寻乌调查》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开创了社会学“本土化”的先例。同时,《寻乌调查》是经济分析法研究中国社会的典范。用经济方法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是毛泽东一贯的思维方式,这不仅使他常常能够一步到位,找准一切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而且帮助他强化了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地位和政治态度这一基本观念。[14]

2.具体方法: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统计方法

关于搜集资料的方法。邱艳清、周建新认为,《寻乌调查》是在党的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重点找了11个人在寻乌马蹄岗开了十多天的调查会形成的,搜集资料所用到的方法主要是开调查会。调查会的主持人是毛泽东,他亲力亲为提出问题并对会议的内容亲手作了记录。[15]彭机明在对毛泽东主持召开寻乌调查会时用到的调查提纲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毛泽东开调查会拟订调查提纲的特点:既围绕重点,打好外围战,又打好攻坚战,给因为实际情况而会产生的种种变化留下了更改的余地。[16]

关于分析资料的方法。朱潇潇认为毛泽东牢牢抓住一个核心要点——财富的分配。比如,从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的角度对地主和商业业主的财富状况进行了非常到位的分析。[17]俞银先认为,寻乌调查主要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分析,针对群众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毛泽东从土地关系、家庭收支、剥削状况、社会制度层层深入分析,得出了“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等结论。[2]

关于统计学方法的应用。王珍生认为,《寻乌调查》是中国统计学的源头,运用了多种统计原理和统计工具,呈现了大量的频次和比例分析,是一部将统计工作原则和调查工作理论集于一身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著作。[18]

(三)关于文本内容和版本

关于《寻乌调查》的文本内容,学界主要从制度、社会、经济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关于《寻乌调查》的版本,迄今研究的成果很少,译本只有美国学者汤若杰英文翻译版《Report from Xunwu》。

1.从制度角度的解读:公田、打会制度,山林制度

关于公田、打会制度的研究。郑有贵根据《寻乌调查》的文本,分析中国传统乡村凑份立公田、打会等制度在乡村发挥的支撑作用。他认为,《寻乌调查》第四章“公共地主”部分,充分揭示了祖宗公田如何在宗族治理和宗祖文化中发挥支撑作用,神道公田如何在神道活动中发挥支撑作用,政治公田如何在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撑作用,以及打会如何在民间融资中发挥支撑作用。[19]

关于山林制度的研究。王福昌认为寻乌的山林制度至少能反映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虽存在着很多局限和问题,但在当时的全国有一定的普适性,从今天的眼光看也有合理内涵。聚焦于今日的寻乌,山林破坏之重难以想象,若是将当时山林制度中的精华部分加以持续利用,应有助于生态文明保护。[20]岳晓伟根据奥斯特罗姆所提出的“公共资源”理论,对寻乌当时山林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寻乌当年的山林制度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并对当前山林管理制度进行了评述,阐述了未来山林制度改革的思路。[21]

2.从社会角度的解读:社会生产生活,民俗,宗教

关于社会生产生活的研究。温锐、蒯鹏解读《寻乌调查》及相关史料时提出,占寻乌农村总人口70%的贫农群体之生产生活状况可概括为:经济短缺——“禾头根下毛饭吃”;社区帮扶——维持低层次的生存;出路探索——“打工经商”闯新路等三个主要层面。《寻乌调查》客观反映了“禾头根下毛饭吃”与当年经济短缺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广大的贫农是如何通过社区帮扶政策和外出务工经商来拓宽生存空间,生产生活如何能在低层次中实现常态化运转,并如何摆脱“依赖土地求生存”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的转型。寻乌调查是当时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22]

从民俗角度的解读。杜谆对《寻乌调查》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毛泽东民俗思想承续了自晚清以来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移风易俗的时代主题,构建了赣闽粤三省边区农村民俗资料的体系。毛泽东对民俗的关注并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出于改造社会的实践需要。以阶级斗争为理论指导,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论述了民俗对于划分阶级成分、把握阶级关系的重要作用。[23]

从宗教角度的解读。包大为认为,《寻乌调查》对神道地主、同善社等的记述,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民间信仰历史资料。通过《寻乌调查》,分析当时民间信仰运行的方式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可以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提供了历史参照,同时也可为马克思主义宗教研究提供了新视角。[24]

3.从经济角度的解读:资本和土地,小农经济

李扬依据《寻乌调查》中对寻乌商业的描述,抓住资本和土地这两个重点,在对旧寻乌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资本来源情况和土地兼并状况展开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寻乌经济内生发展逻辑,展示了土地革命在寻乌爆发并得到民众拥护的经济根源。[25]

温锐、邹雄飞、陈涛认为,长期以来,传统中国农村的家庭小农户经济,被片面地理解为与商品经济不相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然而,通过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可以看出,在清末民初时期,寻乌农村的家庭小農户与当时水平的商品市场已经融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农民的身影在当时低水平的市场网络中随处可见,城乡交织的墟镇与道路融合农业生产、多元兼业与打工经商,将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带入了商品交换的平台。[26]

4.版本与译本:译本的得失

1990年,美国西华盛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汤若杰(RogerR.Thompson)翻译的《Report from Xunwu》,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版出版发行,美国众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收藏此译本,由此《寻乌调查》成为了众多海外学者研究中国20世纪30年代农村经济和社会革命的重要文献。2003年汤若杰将《寻乌调查》译著再版的精装版赠送给了位于寻乌马蹄岗的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27]

陈学斌、余婷将汤若杰的英译本《Report from Xunwu》与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原著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由于一些翻译的内在“不可译性”和译者对原语语言及文化的认知缺失,译本中存在着“文化失真”和误译现象。关于客家文化元素的英文表达,陈学斌、余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译本提出了修改建议。[28]

(四)关于特征与特色

已有研究认为《寻乌调查》总体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征,调查过程中体现直面问题、求真务实、深入群众的特征,文本上体现全面、客观而详尽的特征,以及生动活泼的文风特色。

1.总体特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石仲泉认为,《反对本本主义》与《寻乌调查》是可称为“寻乌二著”,一个是理论著作,一个是实践作品。两篇著作形成的时间先后难以考证,但思想上一脉相通,《反对本本主义》可以视为《寻乌调查》的先导总纲,也可以认为《反对本本主义》对寻乌调查实践的理论总结。《寻乌调查》与《反对本本主义》联系起来,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道路。[3]

石仲泉进一步认为,《寻乌调查》诠释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将调查研究提高到思想路线高度,明确提出从马克思主义的神秘观念中走出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寻乌调查所运用的方法和技术,展现的调查研究所需要的正确态度,表明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和方法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框架体系。[3]

2.调查特征:直面问题,亲力亲为,深入群众

俞银先认为,寻乌调查的鲜明特色是直面问题,亲力亲为,不假手于人。在二十多天的调查与思考中,毛泽东从城区到乡下,从商铺到农田,他行走在群众中,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写。调查提纲是他亲自拟定,调查会也是由他亲自来主持,调查中的记录是由他亲手作,调研报告也是出自他之手,厚积才能薄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呈现出一份极具价值的《寻乌调查》。[2]

高淑云、徐燕认为,“求实”“求深”“求真”“求新”是寻乌调查中四个的鲜明特点,体现着毛泽东对真理的执着追求。[29]徐新玲认为,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把脚踩在土地上,走到社会和群众中去,亲近百姓,亲身作为,了解底里。[30]

3.文本特征:全面、客观而详尽

金民卿认为,在毛泽东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中,寻乌调查规模最大、调查资料最详细、调查内容最丰富。《寻乌调查》是他众多调查报告中字数最多的一篇,是了解寻乌历史最全面的资料。寻乌调查对象全面,具有典型性。直接参加调研的人员共11人,既考虑到调查对象的广泛代表性,又考虑到他们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情况。[1]

姚玉珍认为,寻乌调查是毛泽东一生中有关农村调查方面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寻乌调查》涵盖内容丰富之极,其中的思想认识深刻之极,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它是调查研究中的“富矿”,也是一部寻乌的“百科全书”。[13]

石仲泉认为,《寻乌调查》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如此细致生动,特别酣畅淋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纪实作品,从另一方面来说,它的确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面真实记录那个时代中国小城镇历史变迁的镜子。[3]

4.文风特色: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文风

彭机明认为,寻乌调查将科学方法与艺术写法结合起来,汇总整理调查材料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写作讲究其语言的生动性与具体性。重视对表达方法的运用,突显其散文般简洁明快的韵味。[16]

周批改、段扬专门研究了《寻乌调查》的文风特征,认为鲜明体现了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全文外表如行云流水酣畅自如,与此同时其内在结构却又充满了逻辑与条理,严密而细致。在细微准确的数据和实实在在的案例中,夹杂着群众口语、民间方言、地方俚语语言,通俗易懂,不失幽默有味。在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上,对叙述、议论、说明与描写等方法的掌控十分娴熟,使得文章形象、生动而真实,使人印象深刻。[31]

(五)关于当代价值和启示

1.对当代工作的启示:群众路线,乡村振兴,制度建设

朱潇潇认为,《寻乌调查》带给我们最大的思考就是:群众路线的方针要与群众的需要密切相关,而不是制定者或者执行者的主观臆造;除此之外,群众路线发展的方向必须是出于群众愿意去往的方向,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来代替群众作出选择。在新时代重新学习《寻乌调查》,有助于引导党员和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直接利益问题。[17]

温锐、邹雄飞、陈涛认为,寻乌调查详实而生动地记录了清末民初江西南部农村的生产生活,展现了农村管理的具体内容、经费来源、管理绩效与历史经验,是传统中国乡村管理中一个难能可贵的范本模板,对当前中国村民自治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路径和方法。[26]张杨、程恩富认为,通过对《寻乌调查》等的文献研究,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从历史文化中发掘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源价值。[32]

朱潇潇认为,借鉴《寻乌调查》的分析方法,以财富的分配为核心,对富人阶层或精英阶层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尤其是对某些地方近来出现的财富阶层试图“迎合”或者“绑架”公权力,导致社会和权力运行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的现象进行仔细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地站到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务求从源头上、从制度保障的角度真正做到将“权力放进笼子”里。[17]

2.方法指导:学习、坚持与发展

石仲泉认为,我们学习《寻乌调查》,重新分析这些材料,要聚焦于毛泽东进行调查时所主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要去死记那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深入了解他是如何对农村基层和社会底层的基本情况了解得如此透彻,这是我们的学习寻乌调查的意义所在。[8]

石仲泉进一步指出,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习近平多次强调了这一点。当今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中,我们国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许多新的复杂情况,同样需要深入实际,像当年毛泽东那样去做调查研究。当然,调查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手段等等,都要更新迭代,与时偕行。[3]

魏自豫读了《寻乌调查》后在方法方面提出了八点启示:一、调查要有目的;二、调查要有提纲;三、调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四、调查要讲究语言生动;五、调查要利用行政记录;六、调查要解剖麻雀;七、调查要善于归纳;八、调查要讲究效率,力求全面系统。[33]

3.学术价值:调查研究的典范,社会研究的经典

石仲泉认为,《寻乌调查》在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历史上,可媲美恩格斯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这两篇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用调查研究形成的并蒂莲和双高峰。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对资本主义英国的工业、工厂和工人状况进行调查的经典之作,《寻乌调查》则是在二十世纪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经典之作。[3]

曹树基认为,就算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寻乌调查》,它也极具水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当时中国乡村调查的巅峰之作之一。正是因为《寻乌调查》的超然地位,在近几十年以来,众多学者们对它的内容不断进行征引。[34]

4.史料作用:革命资料,方志与民俗文献

黎志辉分析了《寻乌调查》的史料价值,认为1930年毛泽东在这里开展了未受农村或土地革命视野所局限的“寻乌调查”,而且当地留存了许多可以印证、补充乃至更正《寻乌调查》的其他史料。以《寻乌调查》对革命的观察和记叙为基本线索,辅以寻乌当地族谱、当事人记录等史料,可以概括中共在寻乌的革命缘起过程。[35]

一些学者认为《寻乌调查》作为地方志修改订立的范本,起到了榜样作用。曹春荣认为,《寻乌调查》堪称《寻乌县简志》,或者说是《寻乌县志资料汇编》,其中《寻乌城》一节又可以称为圩场志。《寻乌调查》具有重要方志学价值,为当今方志史料学、方志编纂学、方志目录学等提供了重要参考。[36]迟宪平认为,《寻乌调查》在搜集方志资料方面独具特色,即第一步进行调查采访,搜集当地的资料,第二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详细记录的历史和现状资料中揭示出事物内在的规律性。[37]

辛渝认为,《寻乌调查》中的民俗资料涉及寻乌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方言、谚语、赌博、借债、伐木、采茶、收租、土地买卖、祠堂、婚姻等方面就有不少,是一部珍贵而又极具参考价值的民俗文献。[38]

三、《寻乌调查》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从以上基于中国知网论文的知识图谱和内容分析来看,学界对寻乌调查的研究成果是丰富的,可以总结如下:一是成果众多,聚焦研究寻乌调查的论文有153篇,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是数不胜数;二是研究者广泛,全国52家机构超过100位作者参与对寻乌调查的研究;三是拥有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对寻乌调查的意义价值和文本内容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四是研究内容比较全面,从关于动因与条件、版本与文本、方法与特征、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然而,关于寻乌调查的研究与寻乌调查的重大历史意义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史料搜集的全面、理论分析的深度、研究的系统性等方面,都还有进一步提升和拓展的空间。

一是研究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强。譬如,关于毛泽东寻乌调查的具体线路,虽然有一些研究进行了描述和论证,但总体尚不明确,也存在着不少争议。未来的研究,要通过文献研究和實地考证相结合的方式,明确毛泽东寻乌调查的时间、地点和具体线路。如果条件具备,最好能够结合毛泽东调查的过程及方法,绘制毛泽东寻乌调查的路线图。寻乌调查作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转型的“百科全书”,在世界学术史上应有其一席之地。

二是研究要更加扎实和深入。譬如,已有对寻乌调查的研究,引用的史料比较零散,有些似是而非显得不严谨,特别是一些珍贵的地方文献没有整理和挖掘出来。学界至今尚没有出版寻乌调查史料汇编等基础性的资料。一些与寻乌调查的相关资料还散布在民间,有必须要进一步搜集、考证和整理。还譬如,学界对寻乌调查的方法还停留在一般性的论述阶段,关于寻乌调查的具体方法是什么、方法体系的逻辑是什么,这些深层次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挖掘。

三是研究要立足实践需要进一步提升。譬如,关于寻乌调查的方法,在大数据时代还有没有价值?这一重要问题,亟待回答。寻乌调查深入实地、解剖麻雀、直接面对面的调查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依然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根本方法。但这个是涉及认识中国社会的根本方法论问题,需要结合当代认识方法的变迁,从各个学科加强研究。还譬如,关于寻乌调查的研究,大量的还是传统的理解式的分析,缺乏量化的研究,需要应用现代工具作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使对寻乌调查的研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习近平在《谈谈调查研究》中,重点谈了毛泽东寻乌调查的方法,强调毛泽东寻乌调查中体现的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39]寻乌调查作为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也需要学界不断地加强研究。本研究仅根据中国知网的论文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自然是不全面。未来不仅要从形式和内容上拓展对寻乌调查的研究,也要及时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使寻乌调查这一光辉文献在新时代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金民卿.寻乌调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J].苏区研究,2015(3).

[2]俞银先.用好传家宝 练好基本功——纪念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90周年[J].党史文苑,2020(6).

[3]石仲泉.毛泽东开辟中央苏区的四篇著作和《寻乌调查》的贡献[J].毛泽东研究,2015(6).

[4]汤若杰,刘慧.英译本《寻乌调查》“导言”[J].史林,2009(2).

[5]罗平汉.革命与利益——读毛泽东的《寻乌调查》与《兴国调查》[J].理论视野,2011(6).

[6]刘意.关于毛泽东《寻乌调查》的研究述评[J].成都大学学报,2012(3).

[7]邵百鸣.毛泽东的得力助手古柏[J].当代江西,2012(5).

[8]石仲泉.中央苏区调查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5).

[9]曾雷.寻乌调查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12-01.

[10]林雄辉.“抽肥补瘦”原则是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提出的——与范华同志商榷[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1(3).

[11]黄伟,郑德荣.毛泽东《寻乌调查》与党的思想路线形成论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2(7).

[12]曾耀荣,江明明.寻乌调查与毛泽东对富农问题的认识[J].苏区研究,2016(1).

[13]姚玉珍.毛泽东《寻乌调查》的现实启示[J].老区建设,2011(14).

[14]张珊珍,李凌晨.解读毛泽东《寻乌调查》的社会学研究价值[J].苏区研究,2015(3).

[15]邱艳清,周建新.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的意义——以《寻乌调查》为讨论的中心[J].党史文苑,2009(5).

[16]彭机明.从《寻乌调查》学习毛泽东的调查艺术[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3(2).

[17]朱潇潇.《寻乌调查》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Z].毛泽东党建思想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2014-01-08.

[18]王珍生.寻乌调查:中国统计思想活的灵魂[N].中国信息报,2014-06-25.

[19]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J].党的文献,2018(3).

[20]王福昌.《寻乌调查》记载的山林制度[J].古今农业,2000(2).

[21]岳晓伟.《寻乌调查》山林制度与奥斯特罗姆“公共资源”理论探究[J].经济视角,2011(3).

[22]温锐,蒯鹏.清末民初寻乌贫农生产生活状况再认识——基于毛泽东《寻乌调查》及相关史实的分析[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5).

[23]杜谆.毛泽东民俗思想研究——以《寻乌调查》为中心的考察[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2).

[24]包大为.《寻乌调查》中关于宗教的政治经济分析及其现实启示[J].攀登,2018(2).

[25]李扬.旧寻乌经济的内在逻辑及对当代经济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4(1).

[26]温锐,邹雄飞,陈涛.传统中国农村的社区管理及其启示——以清末民初江西寻乌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2015(3).

[27]陈其明.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实:下[J].党史纵览,2013(10).

[28]陈学斌,余婷.英译《寻乌调查》中的客家文化失真及误译[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1).

[29]高淑云,徐燕.学习和发扬毛泽东《寻乌调查》的思想作风[J].求实,2004(11).

[30]徐新玲.毛泽东江西农村调查的特点与启示[Z].毛泽东党建思想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2014-01-08.

[31]周批改,段扬.《寻乌调查》的文体研究[J].中國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4).

[32]张杨,程恩富.毛泽东农村调查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4).

[33]魏自豫.品读《寻乌调查》后的八点启示[J].中国信息报,2014-09-04.

[34]曹树基.中国东南地区的地权分化与阶级分化——毛泽东《寻乌调查》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12(5).

[35]黎志辉.寻乌调查与中共革命的微观阐释——以对毛泽东《寻乌调查》的史料补充为基础[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9(6).

[36]曹春荣.试析《寻乌调查》的方志学意义[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5).

[37]迟宪平.从《寻乌调查》谈地方志编写[J].中国地方志,2004(1).

[38]辛渝.毛泽东《寻乌调查》中的民俗资料及其价值[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6).

[39]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

The Summary of Studies of Xunwu Investigation

ZHOU Pi-gai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153 research papers on Xunwu Investigation from the CNKI database,this paper utilizes the CNKI visual analysis tool and CiteSpace to draw the knowledge graph,and probes into the historical trend and basic distribution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Xunwu Investigation.Fifty-seven representative papers are selected for content analysis using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software NVivo.Existing researches have looked into the motive and condition,version and text,method and feature,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Xunwu Investigation.However,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the research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its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and the research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in the depth of excavating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level of systematic analysis.

Key words:

Mao Zedong;Xunwu investigation;Summary

(責任编辑:邱 明)

猜你喜欢

寻乌研究
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江西省寻乌蜜橘荣膺“全国果菜百强地标品牌”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寻乌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