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慎行的厚道
2021-08-24清风慕竹
清风慕竹
于慎行是明代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天资聪颖、才气逼人,《明史》中评价他“学有原委,淹贯百家,博而核,核而精”。然而,他更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厚道。
于慎行23岁中进士,25岁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四年(1576年),年仅27岁的他便成为明神宗朱翊钧的老师,负责讲授四书和《资治通鉴》。有一次,于慎行等人授完课,明神宗情绪不错,让人拿出许多宫中珍藏的历代字画,叫他们在上面赋诗题字。这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可以名传千古。于慎行很快作好诗,但他自知字写得不好,于是便请人代题上去,事后,他当着皇帝的面坦承此事。明神宗听了,不住地点头,当即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给他,被词林传为盛事。
时任内阁首辅张居正是于慎行的恩师,他最为看中的也是于慎行的厚道。张居正曾在朝堂上当众表扬他说:“大明朝的官员,如果都是于慎行这样的老实人,国事哪会如此艰难?”然而,正是这个老实的学生,有一次却让张居正难堪得下不来台。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病逝,按丁忧制度他应该解职回乡,为父守丧27个月,此时正值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的关键时期,他怕自己离职后权力被剥夺,改革无法坚持下去。于是,张居正便指使他的门生故吏向朝廷提出“夺情”。“夺情”也叫夺情起复,意思是为了国家夺去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是丁忧制度的例外,按照传统礼教,这种行为属于大逆不道。因此,朝中文武大臣纷纷上疏谏止。御史刘台首先弹劾张居正,结果被逮捕入狱。朝中大臣望而却步,然而,有一个人却进入监狱探望刘台,这个人正是于慎行。翰林院编修吴中行上疏反对“夺情”,被施以廷杖。在上疏皇帝营救吴中行的人中,又有于慎行。
张居正大为不解,别人反对尚可以理解,自己极为看中又大力提携的弟子为什么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呢?于是,他当面质问于慎行:“子吾所厚,亦为此耶?”(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为什么也这么做呢?)于慎行回答说:“正以公见厚故耳。”(这不正是您厚爱我的原因吗?)这样的回答让张居正非常生气,结果于慎行不得不称病回乡,这一待就是三四年。
直到张居正病逝,于慎行才被官复原职。由于张居正生前树敌太多,他死后,他的政敌纷纷上疏弹劾,明神宗下令对其抄家。政治风向的逆转,让许多人都看到了机会,于是纷纷落井下石。此时,于慎行又站出来说了公道话。他给负责抄家的刑部侍郎丘橓写信说:“荆州(张居正老家)抄家的前因后果,是所有人所目睹的。张居正在位时为国家殚精竭虑,勤奋操劳,这即使是与其结怨的人也能看到的。当他执掌朝政的时候,满朝都争颂其功,没人敢述说他的过失;今天他失势了,举朝又争说其过,没人敢摆明他的功劳,这都不是实情。”最后,他请求说:“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在他的劝说下,丘橓给张家保留了住宅和足够的土地,使张居正的母亲得以赡养。于慎行的正直厚道受到朝中一片赞誉。
作为明神宗的老师,于慎行受到器重,担任礼部尚书。但不久他就又犯了老实人倔强的毛病,跟神宗皇帝较上了劲。明神宗的皇后无子,皇长子朱常洛是他与太后宫中的宫女王氏所生,明神宗有些忌讳此事,一心想立自己所宠爱的郑妃所生的皇次子为东宫,但依礼法的规定,皇位继承人当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就应遵循“无嫡立长”的原则,所以明神宗迟迟没有立太子。立储是涉及国本的大事,身为礼部尚书的于慎行自然义不容辞,连疏极谏。因为触动了明神宗敏感的神经,他非常生气,降下严旨,责备于慎行“以东宫要挟皇上”。于慎行说:“册立之事,是臣部职掌,我如果不说,是为失职。请皇上速决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明神宗大怒,把礼部大小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于是辞归乡里,再次回到了老家,这一去就是十年。
萬历三十五年(1607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于慎行被公推为七人组成的内阁首辅,明神宗想起这个老实人确实比较靠谱,便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然而,此时的于慎行已经重病缠身,勉强到京进谒,几天后就病逝了。
于慎行的厚道源于自然天性,更来自后天修养。正像西汉贾谊所说:“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对于仁义价值观念的高度信仰,让他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叩问良知,倾听良心,不因利而害义,也不因害而惜身。从这一点说,时人对他“人品事业,宇内第一”的称誉恰如其分。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天津日报》图:项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