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故事地图
2021-08-24高翔
高翔,文学博士,创意写作导师,诗人,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政法学院中文系讲师。曾获第44届香港青年文学奖,拥有创意写作教具“编剧大师卡牌”专利。
在上一讲,我们学会了运用动作思维与“刺激—反应”公式快速设计扣人心弦的动态场景。不过,只有场景,还不够。我们需要将若干场景或事件以巧妙的方式连缀起来,才可以写出完整的故事。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故事,需要对事件进行恰当的安排。通过这种有序的安排,才能产生打动人心的美学效果。”为此,亚里士多德观看了大量古希腊戏剧,在《诗学》一书中,总结出三个方法,揭示了故事结构设计的诀窍。
首先,故事是剪辑的艺术。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详略得当,富有变化。亚里士多德说:“但凡美的事物都有一定的体积,而且是按某种规则有序排列。”写故事也是这样。如果故事太长,事无巨细,就会让读者倦怠。好比写一个人的青春往事,没有必要从出生开始一直写到18岁。故事写作不是监控录像,不需要把过程中的所有细节都记录下来。当然,如果故事太短,人物的目标不了了之,行动逻辑不符合常理,或者莫名其妙地结尾,都会让读者感到疑惑,无法引起共鸣。为此,亚里士多德举出《奥德赛》作说明:荷马在写作《奥德赛》时,并没有把俄底修斯的所有经历都一一写进去;相反,荷马选择从他即将抵达故乡的前40天写起,把他10年海上漂泊的冒险经历以倒叙、插叙的手法融进这40天中,着重讲了遇风暴、遇独目巨人、遇女妖、遭雷击等奇遇,节奏紧凑,却又气势恢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俄底修斯的英雄气概。因此,在写作故事时,一定要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质的最具有震撼力的事件,它们能够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由逆境走向顺境,或者由顺境转向逆境的人生际遇,以达到跌宕起伏的阅读效果。
其次,故事是一个旅程,它必须有始有终。为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明确的标准:“故事,所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行动序列。所谓完整,是指它要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开头是指一件事情不是承接在某件事情之后,而是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述。开头是一个切入点,是生活的有序长河中的一个支流;结尾是指作为事情必然的结论,或推理的结果,在它之后没有必要再交代其他事情。中间是指承前启后的部分。一个合理的情节结构,不能随便在哪个地方开始或者结束。”以情节相对简单的童话故事《小红帽》举例来说,整个故事就是小红帽独自看望外婆的旅程:开头是出发,进入森林;中间是遇见大灰狼,遭遇危机;结尾是猎人战胜大灰狼,外婆和小红帽得救。三段式结构还有一个进阶版本,即故事三角模型。这个模型是19世纪德国戏剧理论家弗兰泰格所发明的。他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进行了发展,使其更具有操作性。他认为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是冲突产生、展开和解决的过程,表现为一个三角形。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的故事表述得更紧凑、更好看,就可以套用这个模型。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弗兰泰格的故事模型里,比亚里士多德的三段式结构多了“高潮和下降”两个环节。具体来说,第一步,展示和阐述背景,人物产生了目标或遭遇了问题,开始行动。第二步,主要冲突出现,人物行动越来越激烈,问题变得很棘手,或者需要不断尝试新策略才能达到目标,于是故事呈现出上升动作,一切都引向高潮。第三步,迎接绝境或高潮,矛盾冲突达到顶点,情节张力最强。第四步,下降动作,高潮过后,形势明朗起来,获得贵人帮助或者终于找到了解决策略。第五步,迎来结局,主人公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或者主人公被打败,以悲剧收场。
最后,一个好的故事还应该有反转,来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比如在古希腊戏剧《林叩斯》中,等待被执行死刑的林叩斯得救,但是负责杀他的达那俄斯却死了;在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中,报信人安慰俄狄浦斯时意外说出了俄狄浦斯要娶母为妻的身世,这都属于反转。反转可以将剧情推向高潮,可以让读者看到人物性格深层的真相。其实,反转在喜剧故事中用得更多,比如“贼被偷”“偷鸡不成蚀把米”都是惯用的喜剧反转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写作故事的过程,就像是旅行。作者是导游,情节是景点,读者是游客。你需要画好导览图,设计好每个情节点停留的时间,设计好讲解的语言,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流连忘返。那么,怎样画好故事导览图呢?给大家提供一个公式作为锦囊——这个公式叫一线串珠写故事。
[故事=目标(愿望或难题)+阻碍1+阻碍2+阻碍3+……阻碍N+解决策略(反转)+结局]
这种模式适用于所有冒险类故事,只要你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追求成功、追求荣誉的过程,就可以用这种结构。例如,《西游记》的故事就可以简化为“西天取经的目标+81个阻碍+抵达终点+修成正果”。在这里,我们借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西游记》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两个故事作为范本,为大家解读一线串珠公式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我们为主人公设计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正向的,比如实现愿望:主人公想要获得演讲比赛冠军;想要在运动会中打破纪录;想要在妈妈生日时送她一个特别的礼物,让她惊喜……这些目标对应了成就感、爱和快乐,属于正向目标。在《老人与海》的故事中,桑地亚哥的目标是捕获大鱼并带回营地,证明自己。主人公的目标也可以是被动的目标,比如解决难题。在《西游记》第四十一回中,孙悟空遇到的是“唐僧被红孩儿掳走,怎样解救唐僧”这样的难题。
第二步,确定好目标和难题后,就进入到故事最核心的环节:为人物设计三重以上的阻碍。阻碍就是让人物无法轻松实现目标的各种困难,它是主人公的绊脚石,是误导主人公的各种行不通的策略。例如,在《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遇到了四重阻碍:第一重阻碍是等待,是耐心的考验,等了八十四天,终于在精疲力竭的第八十五天钓上一条身长十八英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在这时,第二重障碍是鱼太大,拉不动。老人便把大鱼拖着往海里走,经过两天两夜,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马上遇到第三重障碍: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用棒子打退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船桨作为武器。这时又遇到了第四重障碍,即漫长的归途。而在《西游记》第四十一回里,孙悟空用了四种策略去解决难题:先是尝试正面强攻营救,结果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到,不得不撤退。策略一行不通,进而看策略二,孙悟空邀请了龙王喷水助阵,再去和红孩儿争斗,不仅行不通还被红孩儿喷出的烟呛到几乎昏厥。孙悟空醒来后,让八戒去请观音帮助,这是策略三。结果八戒被红孩儿变作的观音骗了,绑到洞中。孙悟空顺势变作牛魔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进入山洞中试图让红孩儿放了唐僧,此为策略四,但还是被狡猾的红孩儿识破,孙悟空也被抓了。在这里,故事进入了绝境。
第三步,是故事点明主题的部分,即人物迎来了最后的解决策略。各种阻碍都没有把主人公压垮,主人公最终找到了实现愿望的撒手锏或者打开心锁的金钥匙。在《老人与海》中,大马林鱼的肉一路上被鲨鱼吃光,到营地时只剩下一副鱼骨架。这是以反转的方式作为解决策略:老人没有把鱼骨丢弃,而是带回了营地。他完成了捕鱼的旅程,但也留下了永恒的追问。这个追问便是“带回鱼骨”所体现的故事主题:从结果看,老人没有实现目标,他是失败者;但是从过程看,他一直坚持“即使被打垮,不能被打败”的信念,他又是意志的勝利者。而在《西游记》第四十一回中,孙悟空的解决策略是亲自请来了观音,观音用瓶中仙水灭了三昧真火,又将红孩儿收作善财童子。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游记》不是简单的打怪故事,还蕴藏着更多的解读空间。
最后,故事的旅程结束,人物实现了目标,就是喜剧;人物没有实现目标,就是悲剧。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尾一定要呼应开头的人物目标。既不能戛然而止,也不能不了了之。
创意写作练习
试着运用故事三角模型拆解你喜欢的电影、小说作品,然后再运用一线串珠公式写作一篇小故事,可以是童话,也可以是生活趣事,要求包含三个以上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