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如何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2021-08-24赵磊

党员文摘 2021年8期
关键词:近代史世界国家

赵磊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没有断流的文明史,但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顽强抗争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与西方国家的近代史是不同步的。从中国史角度,近代是1840—1919年,现代是1919—1949年,当代是1949年至今。从世界史角度,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世界现代史是20世纪初至今,一般把俄国十月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一是近代、现代、当代这些时间概念是相对的。中国的近代史节点比世界近代史节点晚了340年,因为世界近代史的逻辑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公元1500年史观就是“西方中心史观”。二是“西方中心史观”的主要指标是海洋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三是中国现代史与世界现代史几乎是同步的,社会主义成为推动世界进步的关键要素。

今天,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中国同西方發达国家基本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紧密结合。百年历史反复验证并将继续验证: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在危急时刻、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总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中华民族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并且稳扎稳打,精准解决不同阶段的关键问题。

1949年,“一边倒”战略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乘火车离开北京前往苏联,12月16日,抵达莫斯科。1950年2月14日,中国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月4日,毛泽东才回到北京。毛泽东说:“帝国主义者如果准备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请好了一个帮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把侵略战火烧到中朝边境。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投入抗美援朝的正义战争。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可以说,一份重要条约、一场正义战争,维护了新中国的主权与安全。

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1971年10月25日,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其他主持正义国家的有力支持下,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冲破美国设置的重重障碍,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从国际治理体系的边缘回到了中心位置,成为拥有“一票否决权”的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1978年,改革开放与中美建交。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与中国改革开放几乎是同步的。中国GDP总量占美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6.3%,上升到2020年的70%以上。1979年,我国GDP总量约为410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40多年时间,我国的GDP翻了200多倍。

1989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不仅有效抵制住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制裁封锁,而且稳定了国内局势,提升了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1989年,中国首次派员参加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成为我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开端。今天,中国是派遣维和人数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中国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20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关税总水平由15.3%大幅降至7.5%以下,远低于入世承诺的10%。货物进口额年均增长率超过两位数,在华设立的外资企业超过100万家。

2012年开启新时代,“一带一路”等倡议提升中国外交塑造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外交不仅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感召力,也在提升塑造力。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及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截至2021年1月底,累计同140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中国有“聚光灯”效应。今天,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具体来说,对中国的赞誉与期望集中在几个方面:中国是国际社会的核心国家,是全球治理的支柱国家;对中国预见以及规划未来的能力印象深刻,认为中国共产党有很强的顶层设计能力和战略定力;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都共享着中国发展的成就,中国对世界经济以及全球治理的贡献很大;中国脱贫的规模和难度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但中国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好了。

拥有“聚光灯”效应是中国人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在经济上,中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020年10月27日,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布2020年全球法律和秩序指数排名,中国名列第三,是唯一进入前十的世界大国。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49年,中国将迎来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这两个一百年时间点不仅对中国有伟大意义,对世界史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时刻的“中国温度”。2013年3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在谈及关于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时曾表示,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应对和处理国际金融危机的“稳定器”。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摩擦,中国依然坚定地拥抱多边主义、坚持国际合作与开放,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用“中国温度”温暖世界。

总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追求强大,更追求伟大,不仅是“稳定器”、“聚光灯”,也是“热力源”。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学习时报》)

猜你喜欢

近代史世界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把国家“租”出去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三)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二)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