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刚果(金)卢阿拉巴省康隆卡铜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2021-08-24胡登攀翟建军

地质与资源 2021年4期
关键词:刚果褶皱矿床

张 银,胡登攀,余 璨,翟建军

1.云南铜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650051;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650051

0 前言

康隆卡(Kanunka)矿区地处刚果(金)南部卢阿拉巴(Lualaba)省科卢韦齐(Kolwezi)东南,距科卢韦齐市约18 km.刚果(金)总体位于中非-刚果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刚果克拉通西南部,经历了非洲大陆的绝大部分地质发展史,其沉积地层经历了太古代褶皱、基底杂岩褶皱、基巴拉褶皱、孔德龙古褶皱等一系列大规模构造运动,伴随着不同规模的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1-5].前人研究提出,刚果盆地的古老基底自早石炭世已形成,至中石炭世发生大陆侵蚀和堆积,直至新近纪造山运动,刚果河周围地壳的隆起形成如今的刚果盆地.高地的侵蚀和中央盆地的堆积,致使刚果(金)两大地层分层明显,地势低凹的中央盆地受古老基底构成的边缘高地所围限,新生代盖层覆于其上.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为成矿提供了优越的成矿条件,其所属的卢菲立安铜钴矿带为全世界规模最大、铜品位最高、钴资源储量最大的沉积层控型铜矿带,康隆卡矿区即是刚果(金)加丹加成矿亚带西北缘的典型矿床[6-7].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矿床以来,前人在矿区开展过一系列的地质工作,初步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概况,但勘查区研究程度整体较低,对矿床成因、控矿因素认识依据仍显不足,兼之地表植被覆盖较厚,故而全区构造、赋矿层位的研究尚不清晰[8-12].本次研究在详实野外地质工作及室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成矿规律的对比,系统厘定成矿地质条件,详细探讨矿床成矿条件,以期为矿床下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所处的加丹加地区地层主要由基底与盖层组成.其中基底由太古宙基底杂岩与元古宙加丹加超群组成,杂岩岩性主要为片岩、片麻岩、花岗岩、石英岩及砾岩等变质岩系.加丹加超群自上而下分别为罗安群(R)、恩古巴群(Ng)和孔德隆古群(Ku).罗安群矿山组(R2)是主要的赋矿岩层,总体为加丹加弧形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盖层则由古近系-新近系和冲积层、残积层、坡积层组成,出露于矿带西部、东北部及科卢韦齐、利卡西一带.

区内构造主要由加丹加褶皱-推覆构造带组成,为非洲中部卢菲利(Lufilian)弧形构造带的组成部分,总体呈NW走向.约550~560 Ma,刚果-坦桑尼亚板块相对于安哥拉-Kalahari板块位移、碰撞引起卢菲利造山运动,导致安哥拉板块(上叠板块)和刚果板块(底部板块)叠置形成卢菲利弧形构造带,初始沉积地层亦随之发生大规模韧(脆)性剪切变形、褶皱、逆冲推覆和滑动,发育形成两个推覆层,层间夹着被褶皱、位移的主要含矿层(R2),上、下推覆层面分别为木瓦夏(R4)层间破碎岩和RAT(R1)底部-基底接触带[5,13].此外,区内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新元古代造山带上地壳岩层序列演化便持续了约500 Ma.泛非运动期为卢菲利弧经历的主要构造演化阶段:D1的科卢韦齐阶段发生于750~600 Ma间,形成卢菲利弧的外部褶皱推覆带和穹隆区;D2的Monwezi阶段(600~512 Ma)表现为大规模左旋平移断层,自北向南相继发育NNE向坎苏祁(Kansuki)断裂带、E-W向Monwezi-Menda-Shinkolobwe断裂带、NW向Lupoto断裂带及NE向Mwembeshi断裂带;D3的Chilatembo阶段则主要生成垂直卢菲利弧走向的横向(160~170°和70~80°)断裂及褶皱构造.

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区域提供了丰硕的成矿资源.在刚果(金)形成卡莫阿(Kamoa)、科卢韦齐、腾凯-丰古鲁梅(Tenke-Fungurume)、姆丹达(Mutanda)和迪兹瓦(Deziwa)等超大型矿区.自西北科卢韦齐至东南的卢本巴西延伸约300 km,在加丹加一带形成加丹加拗拉槽(V)、外部褶皱推覆带(I)、穹隆区(II)、复向斜带(III)和加丹加高原(IV),其中外部褶皱推覆带为卢阿拉巴省著名的弧形铜钴矿(化)带[14-16].

2 矿区地质

矿区基岩出露较差,地层以罗安群(R)、恩古巴群(Ng)、孔德龙古群(Ku)及第四系为主(图1).罗安群作为区内的主要地层,由一套浅海相的细碎屑岩和化学岩组成,自上而下划分为RAT(R1)、矿山组(R2)、迪佩特组(R3)和木瓦夏组(R4).其中矿山组为矿区内重要的赋矿层位,自上而下可将岩性进一步细分为4类:1)上部的RSF主要出露于矿区北部的首采区,岩性为层状白云质砂岩、弱硅化白云岩和条纹-条带状硅质岩夹薄层状泥质粉砂岩,岩石整体强风化,局部较破碎,发育褐铁矿化;2)RSC岩性主要为蜂窝状硅化白云岩,局部发育角砾状岩石,经地下水侵蚀、风化形成蜂窝状构造,常见岩溶裂隙、溶洞,与RSF一并组成含矿地层;3)SD的灰色泥质砂岩、页岩夹白云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主要揭露于北区东部,局部地段出露白云质粉砂岩、白云质页岩(CMN).孔德龙古群的紫红色、深灰色、青灰色粉砂岩大面积出露于矿区北部、南部,沿层理面发育微弱铁锰染和孔雀石化,而恩古巴群则主要出露于矿区北部、中部,由紫红色砂岩、泥质砂岩等组成,矿化微弱.

图1 康隆卡矿区地质简图Fig.1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Kanunka orefield

从区域上看,矿区横跨Kansuki和Deziwa-Mutanda两条平行的成矿断裂带,康隆卡矿区总体位于非洲中部卢菲利弧形构造带西延的加丹加褶皱-推覆构造带.主要构造线呈NW向,总体位于次一级科卢韦齐-坎苏祁构造带内,NW—NNW向、NE—NEE向断裂发育.F1为矿区主要控矿构造,位于矿区中部,纵向上可划分为两段,西南段在I区略呈南凸的弧带状,中间段位F4、F5所错断,在地形地貌上表现为线性沟谷负地形;F2、F3分别位于矿区中部、东部,北部均为第四系地层所覆盖;F4总体呈近S-N向纵贯全区,总体受F1作用影响显著,穿切首采区罗安群地层.

3 矿床特征

矿床内共圈定矿体8个,其中北区分布I-1、I-2、I-3、I-4、I-5矿体,II区发育II-1、II-2矿体,其中I-1、I-2、II-1矿体规模较大.矿(化)体呈层状、板状及薄膜状产出,主要赋存于罗安群矿山组RSF段层状白云质砂岩及孔德龙古群青灰色泥质粉砂岩中,部分赋存于近东西向坎苏祁构造带的次生构造破碎带内(图2、3).矿化以铁-锰染、孔雀石化为主,多沿层及层间裂隙发育,偶见蓝矾、黑铁矿化、水钴矿化等(表1).

图2 康隆卡矿区1号地质剖面图Fig.2 No.1 geological profile of Kanunka orefield

表1 矿体特征表Table 1 Features of orebodies

矿床内矿石类型主要为氧化矿.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蓝铜矿、黑铜矿、水钴矿、软锰矿、褐铁矿等次生氧化矿物.矿物结构以自形—他形粒状结构、隐晶结构、包含结构为主,局部见少量交代假象结构、纤柱状结构、粒状结构、隐晶纤维状结构.矿石构造则以多孔构造、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为主,其次为条带状、细脉状及角砾状结构,偶见皮壳状、鲕状构造,局部保留原岩层理构造或残余构造.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绢云母、白云母、绿泥石及黏土.

矿床中矿体均赋存于罗安群矿山组地层中,矿体围岩为泥质粉砂岩、灰色砂岩等.矿(化)体层控性质显著,矿石自然类型以氧化矿为主,反映出矿床形成于氧化环境中,淋滤富集作用显著.前已述及,矿区位于坎苏祁NE向断裂中,横跨Kansuki和Deziwa-Mutanda两条平行断裂带,周边次级断裂发育,与褶皱构造一同控制着含矿岩层的空间展布,同时为矿质的沉淀、叠加提供有利场所,后期的次级断裂为含矿热液提供运移通道和容矿空间.结合矿石质量特征,矿床内矿石以强风化、孔雀石等角砾(砾石)成分及土状泥砂碎屑物为主,矿体及围岩中节理裂隙发育,表明矿体成矿前后构造迹象显著.此外,矿区围岩蚀变较为发育,以硅化、绢云母化、硅酸盐化、白云岩化为主.

图3 康隆卡矿区2号地质剖面图Fig.3 No.2 geological profile of Kanunka orefield

根据成矿作用的先后,康隆卡铜钴矿床划分为沉积阶段、热液改造阶段和表生富集阶段,成矿作用以热液充填为主.罗安群作为矿床的初始矿源层,形成年代距今880~750 Ma,后期卢菲利运动的构造变质作用对矿床进行了热液改造,形成铜钴矿化的叠加富化.此外,区内降水充沛,断层、破碎带良好的透水性为矿质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兼之适宜的温度及巨大的时间跨度,致使矿床次生氧化作用强烈.矿床总体为受控于地层、断层的沉积-热液改造型铜钴矿床[17-19].

4 找矿前景

本次研究在矿区内开展了线距100 m、点距10 m的中梯剖面测量,分别于I区、II区完成10.1、10.2 km的测量,共圈定激电异常10处(图4、5).其中,JD1(JH1)~JD5推测为矿致异常:JD1总体呈近E-W向长轴状展布近480 m,面积约0.03 km2,为高阻异常,视电阻率为350~450 Ωm,与区域主要含矿层RSF、RSC吻合良好,推断为深部矿化(体)异常,具很大找矿价值;JD2位于西山东部,呈椭圆状展布,异常整体长约200 m,异常区内出露含矿层位RSF、RSC,西南侧发现孔雀石化发育的老民采坑,找矿潜力较大;JD3为椭圆状高阻异常,异常区内存在多处孔雀石化发育的老民采坑,为矿区重点矿致异常区;JD5呈双囊状位于II区老民采坑,为高阻异常,推测其东延具一定找矿潜力.

图4 康隆卡矿区E线激电中梯剖面图Fig.4 IP intermediate gradient profile along exploratory line E in Kanunka orefield

结合前述激电中梯异常区分布情况,优选出JH1、JD1两个中梯异常区开展激电测深工作,E线、G线分别布设测深点15个(20~34)、12个(17~28).由图5看出,E测线视极化率显示明显,左、右两个异常中心呈椭圆状“双肾”展布:22~26测点下方发育南倾的似椭圆状高视极化率(ηs=3%~5%)、中高阻(ρs=600~2700 Ωm)异常区;27~30号测点镜像对称发育似椭圆状高视极化率(ηs=3%~5%)、中高阻(ρs=600~5000 Ωm)异常区.总体上,E线深部极化率明显且集中,深部更为发育,对应中低电阻率岩性,故而推测为深部岩层硫化物富集所致,具有良好找矿潜力.G测线19~28号测点发育面状“倒鸡冠”状高视极化率(ηs=3%~9.82%)、中高阻(ρs=600~2600 Ωm)异常区,同样对应中低阻岩性区,为深部岩层硫化物富集所致,找矿潜力良好.总体上,矿区磁法物探异常为控矿构造所致,NE向的次级构造为成矿提供导矿通道和容矿空间,兼之电阻异常与矿化点位置高度吻合,故推测圈定的6个矿致甲I类异常深部具有成矿物质富集膨大的趋势.

图5 康隆卡矿区E线激电测量综合剖面图Fig.5 Comprehensive IP anomaly profile along exploratory line E in Kanunka orefield

此外,矿床内孔雀石作为矿区最为直接的找矿标志,其富集地段即为矿(化)体发育富集地段,故前人已开采过的民采遗迹亦可作为矿区重要的找矿标志,而矿(化)体的层控性则反映出赋矿层位(罗安群矿山层)可作为寻找富矿(化)体的重要标志,孔德龙古地层亦可作为次要的找矿标志.本次研究在钴草集中部位布设的探槽点发现孔雀石化的RSF含矿层位,孔德龙古地层中亦发现3处铜矿点,RAT地层中亦揭露到较高品位的孔雀石化角砾岩,可作为下步的勘查工作重点.而研究北区南部发现的多处矿化良好的民采点大致呈NEE向展布,与F1断裂、西山矿带走向一致,认为西山矿带整体属褶皱的一翼,推测其南部新发现的矿点具有矿体规模扩大的演变趋势.

5 结论

本次研究详细剖析了康隆卡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认为矿床区域成矿条件优越,构造背景明显,找矿潜力巨大.根据已有地质工作及本研究工作成果,结合层位成矿和“多级异常”的关系进行成矿远景评价,并对找矿方向进行探讨.为该区后续找矿勘探工作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刚果褶皱矿床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
刚果(金)马诺诺(Manono)东部某伟晶岩型铌钽矿地质特征
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
四方联动将刚果(布)打造成木薯全产业链提升的案例国
动漫人物衣服褶皱的画法(1)
神秘的刚果恐龙
一点褶皱
褶皱的优雅
西昆仑新发现盐湖型卤水硼锂矿床
梦幻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