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景祜与景德镇瓷雕的情缘

2021-08-24陶兆清董宏刘陶

景德镇陶瓷 2021年6期

陶兆清 董宏 刘陶

摘要:本文通过查找、梳理早期一些有关“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50年代来景德镇创作瓷雕的历史背景、传承技艺、创作过程、创作品种情况的图文史料,以发掘、弘扬和提升新中国初期张景祜瓷雕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和艺术欣赏等诸多价值。

关键词:张景祜 景德镇瓷雕 陶瓷文化 新中国陶瓷

Zhang Jinghus Anecdote with Jingdezhen Porcelain Carvings

Tao Zhaoqing1, Dong Hong2, Liu Tao3

(1. Jingdezhen No.1 Middle School; 2. Hangzhou Hongyi 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3.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d sorts out some graphic historical materials abou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heritage skills, creative process and creative varieties of Zhang Jinghu, the third generation successor of "Clay Man Zhang", who came to Jingdezhen in the 1950s to create porcelain carvings in order to look for, develop and improve multi values of history, culture, academic research and artistic appreciation of Zhang Jinghus porcelain carvings in the early New China.

Keywords: Zhang Jinghu, Jingdezhen Porcelain Carving, Ceramic Culture, New China Ceramics

张景祜,字培承(1892.7-1967年),“泥人张”彩塑艺术第三代代表人物,“‘泥人张彩塑北京支”开创者。张景祜先生于9岁时随同祖父张明山、父亲张华堂和伯父张玉亭学习彩塑艺术。1950年,张景祜应徐悲鸿邀请调到北京,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泥人张”艺术研究室进行研究、创作和教学、传承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雕塑和工艺美术人才,形成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北京支脉。

张景祜先生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54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张景祜,赞扬他的代表作品《惜春作画》“是艺术精品”。在艺术实践中,他广泛吸收民间泥塑传统技艺,作品题材多以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神话故事、古典名著和风俗人情为主,将时代精神和生活实践融入到了传统题材中。他一生创作的作品达万余件,形成了造型严谨、色彩鲜明、人物生动的艺术风格。代表作有《黛玉》、《惜春作画》、《将相和》和《泼水节》等一批优秀作品。新中国五十年代,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周恩来拯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号召下,受周恩来总理指派和景德镇的邀请,张景祜先生于1956年5月24日来景德镇参观访问和进行创作活动,他在陶瓷研究所、市联社等单位负责人及陶瓷艺人的陪同下参观了陶研所、陶瓷馆、美术合作社、工艺试验瓷厂、第四工艺社等单位,受到我市广大陶瓷美术工作者和陶瓷艺人的热烈欢迎。在陶研所会议室里,张景祜和曾龙升欢聚一堂,相见时握手拥抱,激动得眼眶都湿润了。

张景祜和曾龙升是老朋友,1953年在北京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上,曾龙升被邀请捏个人物,他当场捏了个“鲁智深倒拨杨柳”的像,老艺人们一致赞扬,张景祜先生拿起来反复地观看,指着作品轻轻地说:“这个树上的鸟巢可以不要,因为它对表现这个人物没有关系,”這句简单的话,使得对艺术造诣不断追求的曾龙升大为感激,他说:“这都是自己有意无意还脱不了仿照先人做的窠臼,”握手称谢,张景祜试问着说:“雕塑的发展,应该是单色的,还是彩色的呢?”曾龙升没有考虑,凭着过去的感受,爽直地说:“这个嘛,我看应根据群众的需要来确定,凡是他们喜闻乐见的都能创作。”共同的爱好,坦白的心境,从此使这两位老艺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但见面时高谈瓷雕艺术,而且经常通讯,互相帮助、勉励。

张景祜先生,自从到达景德镇以后,即在工艺试验瓷厂开始了创作活动,试验瓷厂派了5名瓷雕艺人随同张先生工作,学习张景祜先生高超的彩塑技巧以及创作方法。张景祜先生还应陶瓷研究所艺人们的邀请,参加了陶研所举行的彩塑创作活动的座谈,并进行彩塑技巧表演。

1956年7月30日,景德镇市联社邀集全市陶瓷艺人,为张景祜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出席欢送会的有中央轻工业部硅酸盐管理局长李人凤、中共景德镇市委第一书记赵渊、书记吉福润、市长尹明。

张景祜从1956年5月24日到1956年7月30日70天左右时间,在工艺试验瓷厂创作了21件瓷雕作品,其中早期资料记载的有《西施浣纱》、《红线盗盒》、《贵妃醉酒》、《扁鹊》、《鲁林会》、《花木兰》、《二乔》、《史湘云》、《赵飞燕》、《白娘子和小青》、《黛玉葬花》、《昭君和番》、《春曲》、《黛玉和宝玉》、《三岔口》、《将相和》等16件瓷雕作品。

其中《扁鹊》(1959年9月人民美术出版社《景德镇陶瓷雕塑》一书中此件作品名称是《李时珍》),《二乔》(1963年8月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工艺》中此件作品名称是《林黛玉和史湘云》)。

50年代張景祜和曾龙升都创作过瓷雕《将相和》,笔者结合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中两套不同的《将相和》,从造型、开脸、手部、线条、彩绘、风格等细节综合判断。

《黛玉和宝玉》这件作品,笔者见过早期的有连体和分体组雕两种,从早期资料图片和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品,以及藏家手里的涩胎连体组雕,可确定连体《黛玉和宝玉》是当年21件瓷雕中的一件。目前从事张景祜瓷雕作品研究的爱好者认为,后面可能因烧制中成品率低,而改为分体单个烧制,而且从造型、开脸、彩绘等综合判断,这套分体《黛玉和宝玉》也是张景祜作品。

另外从造型、开脸、线条、彩绘和现存张景祜早期同类品种泥塑作品对比综合判断,《黛玉观书》、《黛玉》、《紫鹃》应该也是21件瓷雕中的三件,这样共发掘出当年张景祜来景德镇创作的19件瓷雕作品,剩余2件瓷雕作品,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这些作品,都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不同人物的举止、性格和神情,深受我市瓷雕艺人的称赞与喜爱,并通过国外工艺美术展览,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这些作品,选用古典名著和戏曲人物题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在造型设计上整合了两地艺术家的表现形式,既有丰富的瓷塑语言,又有泥塑的手法特征,可谓珠联璧合。

这些作品,人物面部表情塑造栩栩如生,生动传神,衣纹雕塑感极强,拿捏到位,潇洒飘逸,不仅姿态优美,而且在感情刻划上都是非常真实动人的。彩绘文饰考究、绘画精细、色彩搭配独具匠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这些作品,见证了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提高”的六字方针,见证了“泥人张”与景德镇两地艺术家的通力合作和高超技艺,在合作形式上给人以浑然一体而富有变化的艺术感受。

这些作品,对景德镇大力恢复传统雕塑瓷技艺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近现代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提高与兴盛带来了积极的效果,影响和带动了景德镇瓷雕界艺人们在创作上学习、继承和发扬这门传统艺术。

参考文献:

[1]佚名.泥人张第三代彩塑艺术家张景祜先生来我市参观访问.景德镇日报,1956-5-28.

[2]蒋光华.陶瓷艺术新成就.张景祜先生创作第一批雕塑.景德镇日报,1956-6-7.

[3]管定华.著名彩塑艺术家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先生昨日离开本市.景德镇日报,1956-8-1.

[4]周浚明,刘成龙,詹昌明,邓乃学.张景祜先生在瓷城.景德镇日报,1956-8-19.

[5]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编.瓷都激浪[M].江西省人民出版社,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