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中的信仰直达人心
2021-08-23陈华文
陈华文
这是一本特别的家书,这是一部有温度的信仰史(图/视觉中国)
书名:《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
编著:张丁
出版:人民日报出版社
家书是亲人之间交往的一种载体,历代以来,中国人都有写家书的习惯。不少家书,经过岁月的积淀,成为认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或者一种思想的重要见证。阅读有价值的家书,有的可以给人带来思想启迪,有的可以给人带来精神力量。通读《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一书,不仅可以感受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还能感受到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本书编者张丁是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多年来专注于家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其成果颇丰,社会影响较大。除了本书之外,先前主编或参与编纂的图书有《抗疫家书》《抗战家书》《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等。
《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所选家书,包括老一辈革命家家书、英雄先烈家书和普通党员家书,从6万多封家书中精选而成,有的家书为首次公开发表。书中共收录50余封家书,分为三个部分:“为了民族的解放(1921―1949)”“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1949―1978)”“永远听党话,跟党走(1978―2020)”。每篇家书由原文、家书背景、信仰之光三部分组成,并穿插相关人物照片,各部分基本上以家书写作时间排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百年大党的奋斗史。
本书中收录的一封封家书,充分彰显了家书中关于共产主义信仰的精华,将波澜壮阔的党史与新中国史以生动真挚的方式娓娓道来。一封封家书或长或短,有的语言朴素,有的满怀激情,读者在阅读中完全可以感受到家书的作者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勇于牺牲的无畏精神。
书中的一封封家书,读来令人无限感慨。1921年春,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夕,17岁的任弼时自上海坐船,与刘少奇、萧劲光等一起,取道日本,赴苏联留学。出发之前,他给父亲任思度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信中,任弼时是一名体谅父母辛苦、胸怀改造社会大志的有为青年。他受先进思想的影响,以追求大多数人的幸福和社会进步为己任,出国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聂荣臻和任弼时一样,青年时期就寻求救国之道。他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积极投身旅法学生运动,1922年转赴比利时就读于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在此期间,他给国内的父母写信,信中写道:“所学何为?绝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年轻的聂荣臻把小我融入国家民族的大我之中,在家书中显示了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奋斗的气概,他的家书就如同一份革命宣言书,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的事业。
夏明翰参与和领导我党早期的工农革命运动,1928年,28岁的他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汉口英勇就义。在刑场上,他宁死不屈,写下气撼山河的绝命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他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自己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其壮举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临行前,他写给母亲、妻子和姐姐的家书,读来格外感人。在给其母亲陈云凤的信中写道:“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在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中写道:“‘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在给姐姐夏明玮的信中写道:“我一生無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在他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勇气,同时对共产主义信仰深信不疑,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赵一曼是优秀的女共产党员,“九一八事变”之后,她主动请缨到东北从事抗日武装斗争,最后被捕壮烈牺牲。1936年8月2日,她在临刑前给儿子连写两封篇幅不长的家书。她是革命者,也是一位母亲,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感到遗憾。但是在小家和大家的面前,她只能舍弃小家。对于自己即将离开人间,她并没有感到恐惧和害怕,在信中,她希望儿子“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写下两封家书后,赵一曼英勇就义,时年31岁。
1927年在中国革命极为坎坷艰难之时,51岁的徐特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终身为党奉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第八届中央委员。1953年9月28日,徐特立给女儿徐静涵的信中写道:“我希望你们每一日每一刻都不要为自己着想,上半夜想自己的困难,下半夜一定要想群众的困难,以及政府的困难,机关负责人的困难。”对于子女,徐特立从不搞特殊化,从不以权谋私,徐静涵当时是上海一家食品店普通的营业员。
孔繁森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优秀援藏干部,为了建设西藏,他两次援藏,克服高原缺氧、身体不适等众多困难。在援藏过程中,他心里始终装着藏区群众,在文教、卫生、民政等工作中昼夜操劳。年近半百的孔繁森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不到两年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1993年9月20日,他在住院中,给刚考上大学的女儿孔玲写信。信中,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诫女儿要学会独立生活,勤俭节约,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希望女儿“尽早成为一个人格、素质俱佳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还写道:“我现在只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党安排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点贡献。”孔繁森的家书虽然朴素无华,但是彰显出一名优秀党员实干苦干的崇高品质。
《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一书中,每一封家书读来都令人动容。有的家书并没有因时间久远而令人产生心理隔阂,反而读来依然具有启示和教育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收录了2020年武汉战“疫”中党员医务工作者、基层干部的家书。在这些家书中,呈现出新时代党员不畏生死、逆行出征、攻坚克难的战“疫”精神。
家书是家庭成员之间坦诚交流的一种方式,每一封家书的作者在家书中,都真诚地显示了自己的所思所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共产党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寻求民族解放和复兴接续奋斗的征途上,他们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百年大党书写着辉煌。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